二、发行方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317&run=13

  影片发行业务是电影发行企业的主要业务工作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影片
发行基本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以下简称中影公司)负责,省及各市(地)、县电
影发行放映公司(以下简称省、市、县公司)均为中影公司代理发行业务,采取影片
发行收入分成的办法,维持省及省以下电影发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片供应统由
中影公司负责,省公司只是根据全省各类放映单位数量、映出场次及政治、经济形
势等,确定全年所需影片节目数、拷贝数及每个节目分别所需35毫米、16毫米影片
的拷贝数。中影公司按季度或月份供应省公司,省公司则根据中影公司的供片计划,
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分别将各类节目、拷贝分配或调度给各市(地)电影公司,再由
各市(地)县公司分别排映给各放映单位。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和各类放映单位的增加,中影公司供应山东省的影片节目
特别是拷贝数量逐年增加,放映场次、观众人次和发行收入也相应增多。1949年,
全省仅有22个放映单位,在全省仅发行国产故事片26部、苏联故事片29部。1950年,
全省放映单位增至42个,发行国产故事片150部(其中私营电影厂出品影片142部)、
苏联故事片57部。全年全省电影院放映国产新片场次占29.3%,私营厂旧片场次占
32.2%,苏联影片场次占38.5%,从而结束了美国影片充斥山东银幕的历史。1957
年,全省放映单位增至527个,在全省发行国产故事片154部(其中私营厂影片23部)、
外国故事片258部(其中苏联影片156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建国后发行的影片
全部被封存,新摄制影片又极少。1973年,全省放映单位达2047个,而全省发行35
毫米国产故事片仅4部、21个拷贝,外国故事片16部、61个拷贝。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的1979年,全省放映单位增至5063个,“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封存的影片
大量恢复发行,全省发行35毫米国产故事片149部、569个拷贝,外国故事片43部、
116个拷贝。此年全省共放映电影188.9万场,观众达27.59亿多人次,是建国40年
来全省电影观众人次最多的一年,发行收入达3064万元。1990年,全省各类放映单
位达到11112个,全省发行35毫米国产故事片127部、723个拷贝,外国故事片56部、
177个拷贝。此年共放映电影156.7万场,观众降至11.6亿人次,较1979年减少近16
亿人次。但由于基本票价的调整和部分影片实行向上浮动票价的办法,该年发行收
入达4076.7万元,较1979年增加1012.7万元。16毫米影片节目、拷贝也在逐年增加:
1962年全省仅供应16毫米影片长片25部、233个拷贝;1964年增至40部、594个拷贝;
1980年达到83部、4547个拷贝;1985年达到134部、8497个拷贝,是历年来16毫米
拷贝最多的一年。1990年降为103部、5229个拷贝。
  50年代初,全省各类放映单位所需影片拷贝,主要由省电影发行机构负责调度
和排映。50年代末,随着各专区、市电影发行机构的建立,省公司主要负责35毫米
影片的调度、排映及16毫米拷贝的分配,专区、市公司主要负责16毫米影片的排映。
70年代末,各地、市级电影发行机构逐步健全,县级发行机构也相继建立,省公司
除负责各类影片拷贝订购外,主要负责35毫米拷贝调度和16毫米拷贝分配;地、市
级公司负责35毫米影片排映和16毫米影片调度;县级公司主要负责16毫米影片排映
及部分城市和乡镇电影院35毫米影片的排映工作。
  影片排映是将上级电影发行部门调度或分配给的影片拷贝,有计划地安排给各
放映单位放映,让观众尽早看到好影片。全省电影发行部门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注意影片排映的
思想性,首先注重社会效益,又考虑业务经营,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影片排映
工作中,根据不同内容的影片、不同地区的特点、不同观众对象的需要、不同时间
季节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等情况,采取不同的排片方法:有的采取多拷贝集中编
映;有的分线排映;有的交叉轮换排映;有的插场排映;有的在全省城乡普遍排映;
有的在部分地区上映;有的则仅在城市或农村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