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289&run=13

  系由山东图书馆演化而来。1909年(清宣统元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山东巡抚袁
树勋向宣统帝上了《奏东省创设图书馆并附设金石保存所以开民智而保国粹折》,
二月二十日奉朱批“学部知道,钦此。”于是,山东图书馆附设金石保存所于当年
农历三月二十日破土动工,九月完工,耗银2万两。
  初建的山东图书馆面山背湖。园内正中为海岳楼,楼前为宏雅阁,分别贮藏图
书与金石文物。阁前为阅书室,海岳楼西为碑龛,东为虹月轩,另有金丝榭、碧琳
琅馆、提要钩玄之室、明漪舫、浩然亭、朝爽台等,分别用于储藏古碑石、装潢书
帖、职工居住及阅者休息等,是典型的馆园结合式建筑。馆舍建成,山东提学使罗
正钧手书“遐园”二字为门匾,孙葆田应罗氏之约作《山东创建图书馆记》,由姚
柳屏手书,勒石立于门前以志纪念。
  初建的山东图书馆(附设金石保存所),由山东提学使总提调,主持馆务的坐办,
由提学使聘任。1913年9月改馆长制。1915年冬,改馆名为山东公立图书馆,直属
省长公署,馆长由省长聘任。1929年夏,改馆名为山东省立图书馆,隶属于省教育
厅。抗日战争期间,隶属伪省公署教育厅,解放战争期间归属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教
育厅。新中国建立初期,隶属山东省文教厅。1952年,更名为山东省图书馆,先后
隶属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省文化局。1983年起,隶属山东省文化厅至
今。
  据《山东图书馆章程》,山东图书馆初创时,坐办之下设书记3人,分司采访、
分编和行政,馆内职工计15人。1929年8月王献唐出任馆长后,根据图书馆的工作
性质,对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人员分工进行了全面调整,形成了编藏、阅览、事务
三部的机构模式,当时全馆共有职工20人。1945年以后,山东省立图书馆按教育部
《图书馆规程》的规定,共设5个部(处),即采编部、阅览部、特藏部、研究辅导
部、总务处,此时共有职工19人。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省立图书馆设有采编、编译、阅览三部及总务股。以后
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基本模式未变。“文化大革命”期间,各部室名称变化频繁,
但大至未脱出采编、阅览、研究辅导三大块的框框。1976年后机构又行调整,1979
年时的机构有采编、阅览、研究辅导、书目参考、特藏、保管6部和办公室、印刷
厂。
  1985年后,机构设置朝着分工更细的方向发展。至1990年,山东省图书馆共设
有采编、阅览、报刊、特藏、外文、书目参考、业务辅导、图书馆学研究、缩微复
制、人事、办公、保卫、老干部等13个部(科、室)。
  山东省图书馆的建筑,除初建工程外,还有几次大的修建工程。1913年元月,
投资7300元,在馆之西北建博物馆(附设于图书馆),10月建成,共建成楼房、平房
3所。1935年3月至10月,在原建筑西面营建新藏书阅览楼,王献唐为之命名“奎虚
书藏”,取奎星主齐、虚星主鲁,以天文分野括齐鲁疆域之意,并请傅增湘题字制
匾悬于楼之正面。此楼在1954年10月又接建二层,增加700平方米。抗日战争期间,
日军入侵济南前,国民党军队实行焦土政策,焚烧了海岳楼等建筑。1939年5月,
日本侵略军在海岳楼旧址修建了抱璧堂。
  1972年,图书馆书库楼动工,1974年投入使用,耗资28万元,总面积2000平方
米,可容书80万册。1981年9月,综合阅览楼工程开工,1983年竣工,该楼总面积
4800平方米,分3层。到1990年底,该馆尚在使用的主要建筑,有奎虚书藏、抱璧
堂、70年代书库和新综合阅览楼,面积1.04万平方米,其中书库5200平方米。
  该馆业务,清末民国时期,除正常采购外,重要的省系统的图书入藏有:1928
年,马惠阶藏书286种,6875册入馆藏,开该馆善本收藏之先河。1932年,河南扶
沟柳式古将其藏书19335册捐给该馆。1946年,海源阁劫后余藏归馆(详见本章第一
节)。1909年(清宣统元年)所订之《山东图书馆章程》规定的“凡山东人著作,搜
罗必备,别为一部,以征是邦之文献”,此做法在1916年曾受教育部表彰,并通饬
各省图书馆仿行。
  新中国成立后,比较重要的图书入藏主要有:建国初期全省土地改革运动中查
收的书籍,全部入省图书馆;汉奸、军阀唐仰杜、张怀芝等人的藏书被没收入馆;
私人藏书家陈介祺、祁蕴璞等人的藏书捐入馆中;搜集了胶东、渤海等解放区一批
革命文献入馆。1978年,北京文史馆卢松安一生收集的《易经》藏书1000余种、
3000余册,经董一博介绍捐入省馆。经过80年的努力,至1990年,省图书馆的藏书
种类和数量大致为:古籍5.7万种,7.3万册,其中善本5528种,67585册;旧平装
20880种,43777册。革命文献5988种,12843册。中文新书375545种,2194677册。
外文书20.3万种,20.3万册。外文期刊5929种,其中连续订购者1184种,期刊合订
本7万余册。订购中文报纸417种,期刊3773种,报刊合订本24万册。另有部分缩微
与声像制品。以上各项总计为346万册,其中以轻工、医学、易经和图书馆学方面
藏书为主要特色,被列为研究级学科收藏。此外,山东地方文献、海源阁藏书和革
命文献的收藏也颇有影响。
  1910年(宣统二年),坐办保厘东主持编成《辛亥年藏书目录》(因成于辛亥年,
故称)。分类沿用四部法,另加丛书、别录两类。1915年,袁绍昂主持再编书目,
分类在原基础上又增加科学和山东艺文两类,编成《重编书目》。1929年,王献唐
主持编成《普通图书阅览室书目》、《总理纪念室书目》、《儿童图书阅览室书目》
。此前分编,均为中国传统的书本方式,1930年后才开始走向现代方式。其分类先
用王云五《中国图书统一分类法》,继而改用自编的《山东省立图书馆分类法》。
卡片目录有著者、书名、标题、分析、丛书、杂志、排架共7套。检索方法初为四
角号码法,后改用笔画法。
  新中国成立后,该馆馆长刘惠吾主持编成《山东省立图书馆图书分类新法》,
初分9大类,到1956年已成为10大类。该法问世后,山东省图书馆即采用此法类分
中外文图书,直至1976年。此后,该馆一直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另外,
该馆还编有《山东省图书馆古籍普通书分类表》,此法一直沿用至1990年。1960年
起,该馆采用《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分类表》类分古籍善本和海源阁古籍。1978年
后,又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表》进行了改编。
  该馆中文普通图书的著录,在1984年前采用自编的传统格式,1984年后改用国
家标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外文图书中的日文仿中文书著录,俄文依中华书局
《俄文图书编目规则图释》著录。1962年后,新编《西文、俄文、日文图书编目条
例》,用于外文书著录。1981年,俄文书改用北京图书馆《俄文普通图书著录条例》
。1987年,西文书改用《简明英美编目条例》。古籍著录在1987年前一直采用传统
方法,1987年后改用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
  至1990年底,该馆的中文新书有书名、著者、分类、主题4套目录,另有地方
文献、内部资料、样本排架3套目录;外文书有书名、著者、分类3套目录;古籍中,
普通古籍有书名和分类目录,善本书有书名、著者、分类3套目录;旧平装有书名
和分类目录;革命文献有书名、著者、分类、排架4套目录。各种目录所用的排检
方法不尽统一,有汉语拼音音序、笔画笔顺、四角号码等。从80年代后期开始,该
馆开始筹建计算机机读目录,至1990年底,西文书刊和声像资料计算机管理系统已
研制成功,部分资料已输入计算机数据库。
  从建馆到1929年,该馆读者工作遵循《山东图书馆章程》,图书只许馆内阅览,
每次阅书收铜元2枚,星期六为女士阅书时间,日均到馆读者不过四五人。
  1930年1月1日起,废止了收费和男女有别的规定,并改闭架阅览为开架。据该
年度1月至5月统计,日均读者达400人次。此期间,王献唐亦曾有过图书外借的想
法,但未实现。抗日战争期间,该馆日均读者最多时约百余人次。抗战胜利后,该
馆成了国民党山东挺进军前进指挥所,10月,又改为李延年的副司令长官部。次年
1月后,成为国民党第四总监部第104号军火仓库。在此情况下,该馆职工于1948年
春在大门外开展阅览工作,又在国货商场北楼上租了3间房屋,开辟书刊阅览室。
此时在大门口还设有一借书处,读者只需有保人作保即可借书,此事开该馆图书外
借之先河。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军管会接管了省图书馆。1949年3月20日重新开馆,开放
了第一阅览室、报章杂志阅览室、儿童阅览室、金石阅览室。4月5日,在劝业场开
辟了第二阅览室。4月20日,在天桥开辟了第三阅览室。次年,又在皇亭开辟了第
四阅览室。1956年,馆内开辟了科学阅览室和参考研究室。“文化大革命”期间,
除普通图书阅览室和报刊阅览室外,其余均被撤销。1984年新阅览楼落成后,对阅
览室的设置做了统一安排。至1990年底,共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文书刊、现
期期刊、过期期刊、古籍和检索7个阅览室,有座席400个。1990年全年日均接待读
者370人次,书刊流通700册次。
  1949年3月开馆时,外借附于第一阅览室内。7月,借书室成立,开始向读者发
证。1966年,外借工作停止,1971年恢复。1976年后,分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
个借书室,外文书刊的借与阅同处一室。1984年后,将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
借书室做了调整,改为第一、第二借书室。1987年2月,第二借书室改为开架借书。
同年7月,报刊部也打破常规,将部分专业期刊敞开外借。外文借书仍附于阅览室
内。至1990年底,全馆共有持证读者4万人,全年日均借书430人次,图书流通800
册次。
  1949年至1957年,该馆还曾采取过组织读书小组的措施以解决人多书少、群众
阅读水平低的矛盾。此项活动的高峰期在1954年,当时建有2406个小组。1952年下
半年,该馆建起了工农文库。次年1月起,在济南市区和郊区建工农文库阅览站,
配合了扫盲活动。进入80年代以后,该馆在读者服务手段的更新上有较大的起色,
复印机、缩微拍摄机、计算机、声像设备和缩微阅读设备开始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