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大姚班、泰安阳春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217&run=13

  巨野大姚班 清代乾隆年间,陕西的“秦腔”、山西的“梆子”经河南流传到
山东,主要在鲁西南地区流行。1760年左右,巨野县营里乡姚楼村姚舒密创立“大
姚班”,招收14岁以下男女少年坐科学戏,姚舒密自任班主。姚曾任翰林之职,较
有学识,能传授戏本。其后的著名教师、艺人有岳登鹏等。乾隆至光绪年间,大姚
班共培养学员六七期,在鲁南和鲁西南一带很有名声。民国初期,不少江湖艺人搭
班演出,大姚班逐渐变为江湖班社。在1760年至1949年的近200年中,培养了不少
梆子演员,形成山东地区梆子戏区别于山西、河南的不同风格,1952年正式定名为
“山东梆子”。

  泰安阳春班 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是中国京剧的引发点。此后,南戏北调,
不断有苏皖一带的徽调戏班到鲁、豫、冀诸省献艺。1850年(道光三十年),徽班“
老阳春”沿运河北上,经济宁到泰安附近,至夏张镇南寨村时,为村中大户王都州
(嘉庆年间曾任户部侍郎)所挽留,以徽调老阳春班部分艺人为基础,在南寨村成立
家庭戏班,并对徽调曲牌加以改造,吸收早年流传在莱芜、汶上一带的西北“秦腔”
曲调,形成具有高亢粗犷特色的新风格,称“梆子腔”,亦称“靠山梆子”。由于
唱腔中每句带一个长音“讴--”,老百姓也叫它“莱芜讴”。阳春班在泰安招收学
员,传授剧目,逐渐扩大到新泰、莱芜、汶上、章丘、沂源等地,影响着这一带的
民间剧种。至1925年前后,章丘的朱凤集成立了“小阳春班”,继续开科授徒,使
“山东梆子”这个剧种逐渐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