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文学翻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20&run=13

  晚清时期,对世界文学思潮及其成果的翻译介绍已在中国盛行起来。“五四”
时期,山东学子傅斯年、杨振声在北京创办领导的《新潮》期刊,紧随《新青年》
之后,成为发表翻译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之一,有力地促进了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山东省内报刊开始发表翻译文学作品,大约是在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较晚。
开始,以英文译作居多,间或有俄文译作。后来,日文译作也逐渐增多。抗日战争
爆发后,大批文学家、翻译家内迁,山东沦陷区的文学翻译很不景气。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翻译作品,绝大部分为苏联文学作品,而且多是由山东的
书店或出版社翻印,本省作者的译著极少。解放战争期间,山东解放区出版的译作
情况大致如前。国统区出版的翻译作品则为西方文学,亦多为翻印。
  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间,山东的译者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不多,大多散见于文
学杂志,少有成集的译著出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译者翻译的外国文
学作品逐渐增多,山东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不少山东翻译作者的译著。文学翻译
工作者也日益增多,他们于1984年11日成立了山东省翻译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