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177&run=13

  年画是中国广大农村群众在过年时装饰于农家门上、屋内的一种具有喜庆吉祥
和表示去旧迎新愿望的一种独特的美术品。长时期来,它在山东一直具有深厚的群
众基础。由于山东传统的潍县年画曾被誉为“中国三大画市之一”,因此年画已被
公认为是山东的一个地方画种。新中国建立以来,全省年画工作者在学习、借鉴传
统民间年画、月份牌年画的基础上,对木版年画和胶版年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创
新,出现了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木版年画和胶版年画。
  山东的新木版年画兴起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它是在继承全省传统民间木版年画
的制作方法、刻印技术、风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发展起来的。通过近40年的
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培养了一批创作骨干,涌现出了不少新人新作,并已初步
形成了一个新木版年画的创作群体,成为向全国美展夺标的基本力量。在历届全国
美展中,山东的新木版年画创作,从数量到质量均居于各省、市的前列,先后有一
大批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所收藏并选送国外展出。北京、上海、山东的美术出版社还
专门印制了画片,编辑出版了画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代表性年画作品有《
妈妈教我学绣花,我教妈妈学文化》(叶振兴作,1954)、《新五子登科》(施邦华
作,1958)、《妹把红旗当嫁妆》(谢昌一、白逸如作,1962)、《四美图》(黄鹂作,
1962)、《抢财神》(吕学勤作,1984)、《湖上婚礼》(单应桂作,1984)、《三月
三》(臧恒望、李洪修作,1984)、《农家新居》(于新生作,1984)、《自古英雄出
少年》(王法堂作,1989)、《花鞋垫》(李志明作,1989)等。
  山东的胶版年画,是在全国解放以后发展起来的,其前身是石印和胶印月份牌
年画(月份牌年画发源于清末民初的上海,尔后又传往内地和山东)。胶版年画的题
材内容,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而彻底摆脱了过去以时装美女为主的局面,代之以新
社会的新人新事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其表现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有采用擦笔后再
罩淡彩的;有采用工笔国画形式的;也有接近木版年画形式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胶版年画的印刷发行量逐年稳定上升。1983年上升到最
高点,达5746.1万张,145种,1984年后开始下降,为2900.5万张,其后又转为不
稳定地上升。自1974年来,平均每年创作70~100幅新样,迄今已出版了1000多幅
新样。1984年,有14幅新样每幅印数都达100万张以上。目前,每年创作的胶版年
画新样也在30至40幅左右,其数量、质量在全国范围均有较大影响。代表性作品有:
《劈山救母》(霍允庆作,1983)、《台湾小朋友你好》(樊运琪作,1983)、《恭贺
新春》(王英作)、《农家宝宝》(于占德作,1984)、《在艺术的故乡里》(苏耕作,
1984)、《我们胜利了》(侯纪德作,1984)、《我也是三好》(王福增作,1984)、
《春华秋实》(王法堂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