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创作与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161&run=13

  在新中国成立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山东杂技的创作和研究十分薄弱。一些杂技
班社及民间艺人演出的多是传统节目,他们的艺术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能招
徕观众为出发点,杂技的技巧也常向危险、恐怖方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各级党委和政府日益重视杂技艺术的发展。1959年前后,
一些专业杂技团体相继成立,全省杂技开始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山东广大杂技艺
术工作者遵循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
为今用”的方针,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和再创作,使全省的
杂技艺术很快地发展起来。多年来,全省革新、创作的影响较大的节目,主要有:
1960年,山东省杂技团根据蹬技的特点,创作出《蹬板凳》节目,为蹬技类节目增
加了一个新的表演形式,在当时属全国首创。板凳采取立式的叠置方法,尖子演员
在板凳上主要表演倒立技巧。1962年,此节目参加了杂技艺术影片《齐鲁英豪》的
拍摄。1976年,聊城地区杂技团的《蹬板凳》参加了全国杂技调演,获得好评。
1978年,山东省杂技团又对这个节目进行了新的创造,增加了“单手倒立旋转”、
“双手分板凳”、“叼花旋转”等技巧。1981年后,又增加了“单腿蹬”等动作,
使节目更加完美,达到新的高度。80年代初,济南市杂技团移植演出了《蹬板凳》,
此后不断对这个节目进行改革创新。他们将1尖改为3尖,成为4人表演,技巧上也
由单人动作发展到集体造型。1986年,山东省杂技团开始创作第三代《蹬板凳》即
《双层蹬板凳》,由2个底座演员和一个尖子演员来表演,表演难度大大增加,经
过1年多的训练,终于获得成功。
  山东的创新节目《舞刀技巧》,其前身为《三把刀》。新中国成立前,《三把
刀》是道门中的一种技艺,后来成为江湖艺人的表演节目。70年代后,由3把刀发
展到5把刀,后来增至6把刀。表演中增加了四刀脊抛接、五刀抛接以及双人对传等
技巧。
  《扇碟子》原是民间艺人的一种表演技艺。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个时期,山东
杂技团体一直沿袭老一套的表演形式,由于道具的限制,技巧始终得不到很大的提
高。1984年,山东省杂技团对这个节目进行了革新。首先改进了道具的设置,开拓
了表演的空间,并由原来的单面扇变为双面扇,动作上增加了大跳、空中大回环等。
  《飞叉》是一个传统杂技节目。新中国成立后,全省一直有表演,但表演程式
和技巧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1980年以后,聊城地区杂技团对《飞叉》进行探
索和改革。他们受过去武术中有走梅花桩的启示,把在地面上耍叉全部移到梅花桩
上来表演,表演者还可同时耍6根叉。《梅花桩飞叉》在全国属首创。
  长期以来,山东的杂技理论研究滞后。1982年,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山东分会
成立后,研究工作逐步开展。该分会多次举办杂技研讨会,对全省杂技艺术的发展
进行广泛的研究讨论。1990年9月,该分会与淄博市文联联合举办了全省首届口技、
滑稽、魔术研讨会,与会的专业杂技艺术团体代表、业余杂技魔术工作者代表共50
多人,会议收到论文和书面发言十几篇。此外,山东一些杂技理论工作者还多次在
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办的《杂技与魔术》等刊物上发表理论文章。
  1990年6月,在安徽省广德县召开了由山东、安徽、河南、河北、江苏5省联合
举办的5省民间杂技马戏研讨会。我省5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宣读了5篇论文:《
民间杂技马戏的发展及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刘玉荣作)、《我国奴隶社会民
间杂技马戏析》(王大民作)、《浅析当今民间杂技艺术表演团体》(姜允升作)、《
浅析山东阳谷民间杂技特点》(杨风华作)等,张大经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山东分会1982年成立后,创办了内部通讯《齐鲁杂技》,
为全省杂技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开展理论研究、交流信息的园地。至1990年,发
表文章1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