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鼓舞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135&run=13

  鼓类舞蹈早在汉代齐鲁地区就很盛行。至今流传在山东民间的鼓舞,其鼓有形
如芭蕉扇的羊皮鼓(也称单皮鼓),状似筛面用的罗圈鼓;有长圆形的腰鼓和小蹦鼓;
还有扁圆形的小手鼓、小鼗鼓等。鼓形虽丰富多样,但做为独立的纯鼓舞形式则不
很多。大多数与其他民间舞组合成另一种舞蹈或歌舞形式,如秧歌中鼓舞就非常丰
富。纯鼓舞形式,代表性的有“花鞭鼓”、“磁村花鼓”等。
  “花鞭鼓”流传于鲁北的商河、广饶、博兴、禹城等县,分长鞭和短鞭2种(用
皮条编成)。短鞭击鼓,清脆激烈,刚劲敏捷;长鞭击鼓舒缓悠长,飘逸潇洒。表
演形式最早为一男一女各背小鼓,边舞边唱,走村串乡卖艺行乞。现发展成男子对
舞,有小钹、小镗锣伴奏。长、短鞭的动作套路约有30余种,如“单轮穗”、“双
轮穗”、“苏秦背剑”、“菊花盖顶”、“古树盘根”、“玉带缠腰”、“黑狗窜
裆”、“八步”等。动作显著特点是用皮鞭击鼓(鞭软穗长,不易控制),在较复杂
的节律中打出鼓点。著名艺人有商河县苟家李希凡、张凤云,广饶县的李洪元、李
竹三等。
  “磁村花鼓”流行于淄博地区。表演形式与“花鞭鼓”基本相似,不同处是小
腰鼓斜背在舞者后背,正面见人不见鼓,击鼓时看不见摸不着鼓。舞者全凭意念去
感觉鼓面的位置,用臂和腕的力量控制软鞭运行路线和落着点。再加上节奏、步法、
姿态,以及窜蹦跳跃技巧动作,其难度就更高。著名艺人有淄川区磁村的陆克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