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秧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131&run=13

  秧歌是山东民间舞蹈的主要舞种,它遍布全省,形式多达30余种。每逢古历春
节,农民们便扭起秧歌,走村串乡,庆丰收祈丰年,千百年来已成习俗。
  山东秧歌又分“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3种表演形式。其中跷秧
歌分布最广,流传最盛。寸秧歌主要流传于鲁北和胶东一带。因“寸子”象征封建
社会时期的女人小脚,本世纪4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寸子逐渐消失,
大部分寸秧歌转化为地秧歌。地秧歌风格粗犷奔放,以鲁北、鲁西最为丰富。流传
于胶东一带的各种秧歌,风趣细腻,富有韧性。鲁中南为山区,又是老解放区,由
八路军传播的陕北秧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起到过重要的宣传鼓动作用,
它已被当地人民所接受,现仍广泛流传。
  鲁北有秧歌10多种,以鼓子秧歌为代表。鼓子秧歌流传在商河、惠民、阳信、
齐河、临邑等县境内。其表演形式,最早由歌、舞、丑3种要素构成,是民间社火
的一种。进入20世纪40年代,这种多要素的组合形式开始解体,歌与舞发展成各自
独立的表演形式。参加表演的人数,最少60人,最多可至数百人。角色分内角、外
角2种。内角有伞、鼓、棒、花,外角(即丑角)有赃官、丑婆、傻小、憨妮、渔夫、
公子等。主要表演形式为跑场子,跑场又分文、武场两种。所跑场图有“八卦阵”、
“力杀四门”、“紧闭四门”、“十二连成”、“十字街”、“黄瓜架”等百余种。
动作有“老虎大围窝”、“怀中抱月”、“二十四响”、“快如风”、“海底捞月”
等200多个。动律特点是突出在弧圆、颠颤、扑蹲、跳窜、快跑中做动作,表现出
山东人民粗犷豪放的精神风貌和特有的审美情趣,因此被世人称为山东三大秧歌之
首、中国四大秧歌之一。著名艺人有商河县杨庙村的韩振玉、李传征,二人曾于
1956年、1980年两次晋京参加全国农民舞蹈比赛,均获一等奖。新中国成立后,鼓
子秧歌经专业舞台工作者搜集整理加工发展,由广场演出搬上舞台表演,并多次被
拍成电影和电视专题片。
  图2-5 商河鼓子秧歌
  流传在胶东半岛的秧歌有10余种,如即墨秧歌、高密秧歌、莱西秧歌、胶南秧
歌、打秧歌等,其中以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为代表。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大秧歌,
流传于胶州湾的胶县。舞蹈部分为戏前跑场,用来烘托气氛,招徕观众。场图有“
十字梅”、“大排队”、“正挖心”等。角色有鼓子(徒手)、棒锤(手握双棒)、翠
花、扇女、小(均执彩扇彩巾),每种角色2人(共10人)。舞蹈动作以女性最有特
色,慢中有快,柔中有刚,如“扭断腰”、“三道弯”等。通过“扭”,突出“拧、
推、伸”的动律,富有韧性和女性曲线美。该秧歌曾多次参加全国舞蹈比赛并获奖,
有些动作和韵律在全国流行。著名艺人有谭敬殿、李敬贤、李福增、王圣功、高振
吉等。海阳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县,是一种以秧歌为主体的社火形式。角色
有药大夫、金钱棒、花鼓、货郎、翠花、锢漏担、王大娘等。表演分耍小场、跑大
场。大场有“彩云遮月”、“众星捧月”等,小场有“货郎与翠花”、“锢漏与王
大娘”等双人舞。海阳秧歌又有大架秧歌和小架秧歌之分,流传在沿海一带的称大
架秧歌,为南派;流传在北部山区的称小架秧歌,为北派。动律特点均突出“跑”
和“扭”。小场表演诙谐细腻,大场穿插红火热烈。跑动中见扭,在扭动中展现人
物性格。在跑大场的同时,小场遍地开花交错穿插,大中有小,小中看大,大小相
融,可谓秧歌中之珍品。这种秧歌与鼓子秧歌、胶州秧歌齐名,被称为山东三大秧
歌。著名艺人有王法、王玉理、冷少华、王可坦等。
  鲁西为平原地带,秧歌分东西两路。两路秧歌在结构形式、人物扮相、表演风
格诸多方面都截然不同。如西路的“柳林秧歌”(又称“花鼓子”),有文武之分,
角色以梁山好汉的名字命名。如头伞为吴用,头鼓为刘唐,二鼓为柴进、花荣,头
锣为顾大嫂、扈三娘,二锣为孙二娘、乐大娘子,和尚为鲁智深和武松等。舞蹈主
体部分有大场与小场。大场以“脖子套”最为精彩,小场以“四对花”、“六对花”
最富特色。伞头和鼓子的动作最丰富,如“手背花”、“四门花”、“套鼓子”、
“凤凰三点头”等,刚毅挺拔,苍劲有力。著名艺人有临清县柳林村的穆长明、郭
占元等。东路“摆渡口秧歌”(又称“平调秧歌”),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秧歌形式。
扮演角色在60人以上,表演程式和风格与众不同。其特点之一是,伞大棒长,对舞
起来粗犷剽悍,新奇别致。特点之二是,以“老养娘”(丑婆)为中心人物,表演起
来大摆大扭,风趣夸张。特点之三是,演唱形式独出心裁,表演时演唱者到中央围
小圈逆时针转动,边转边唱,其他角色在外围成大圈顺时针转动帮腔,内唱外和,
富有动感和立体感。特点之四是,伴奏形式别具一格,踩街舞蹈由打击乐伴奏,跑
场由唢呐伴奏,演唱则由拍板独自伴奏(打节拍)。这种分门别类的伴奏形式,在山
东秧歌中少见。
  菏泽地处鲁西南边沿。这一地区的秧歌形式虽不丰富,但流传在曹县的“花伞”
(当地又称“蹦伞”或“花鼓伞”),却独具特色,是一种地道的秧歌形式。角色有
伞头(又叫“挑苗子”,握长柄小圆顶伞)、蝴蝶(挑一对蝴蝶)、顶花(又叫“包头”
)、武身子(武士打扮,徒手)等。表演分大场小场,大场有“踩四门”、“站贝壳”
、“十二美女闹东京”等,小场有“二狗把门”、“怀中抱月”、“点状元”、“
挖笊篱”等。多表现男女间追逐嬉戏,人物形象生动,情节诙谐有趣。舞蹈动作以
伞头最有特点,粗犷豪放,古朴硬朗,颇有“梁山好汉”的刚烈气质。著名艺人有
曹县阎庄楼乡陈楼砦村的陈德秀,徐口村的杨延清,谢庄的谢京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