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音乐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128&run=13

  山东省的音乐理论研究在本世纪20年代产生了第一批研究成果。此后,由于多
年战乱,社会环境的不稳定,音乐理论研究基本无人问津。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
音乐理论工作在山东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10年中,音乐研究
的许多领域被划成了禁区。进入80年代后,山东的音乐理论研究步入了一个发展的
时期,尤其在民族音乐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表演(演奏技术)理论方面,出版专著
20多部,发表论文300多篇。
  在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方面,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和山东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研究室
等专门研究机构先后建立,全省编著出版了《吕剧音乐研究》(张斌著,山东人民
出版社,1961年)、《山东民间歌曲论述》(苗晶、金西、萍生、星学、占河、纪中
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山东琴书研究》(张军著,中国曲艺出版社,
1984年)、《琵琶古曲〈十八埋伏〉版本集锦与研究》(林寅之著,中央音乐学院学
报增刊,1988年),《京剧音乐初探》(安禄兴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国戏曲音乐论集》(安禄兴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增刊,1989年)、《吕剧音
乐研究》(安禄兴著,山东出版管理处,1987年)、《五音戏音乐研究》(信惠忠编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民族乐队配器知识》(张式业编著,山东文艺出
版社)等。
  自80年代以来,全省有数十人次参加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1至6届年会、中国音
乐史学会、中国戏曲音乐研讨会1至2届年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安禄兴、辛力、刘
再生、詹仁中、胡耀、林寅之等先后被邀请参加香港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在国内
外刊物上发表的影响较大的论文有《蓬莱渔号》(俊孔、金西、星学作)、《山东民
歌调式研究》(黄凌作)、《胶东道曲概述》(詹仁中作)、《鲁西南鼓吹乐初探》(
王希彦作)等;戏曲音乐论文《中国戏曲音乐创作现状及其走向》(丛耸作)、《简
论戏曲音乐的程式性》(高鼎铸作)、《弦索声腔初探》(纪根垠作)、《论我国戏曲
音乐两大体制》(安禄兴作)等。
  在音乐美学方面,早在1920年,音乐家王露在北京大学《音乐杂志》上发表的
《音乐法论》及《中西音乐归一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音乐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对
象之间的关系。进入80年代以来,晨心蜩的《试论音乐的美--并谈“情感论”与“
形式论”的论争》,王宜山的《论音乐艺术的美因特征》,安禄兴的《中国音乐的
美学思考》、《论民族音乐美学特征》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美学问题进行了
探讨。在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周来祥在《中国古典美学和古典文艺理
论的奠基石--论公孙尼子的〈乐记〉》(见《美学问题论稿》,1984年陕西出版社
出版)一文中,就《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进行了考证,并对《乐记》关于音乐
美学的各个主要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黄野的《〈声无哀乐〉与〈乐论〉中的“
自然说”》,温增源的《古代隐士与古琴》、《虚实相应--〈考工记〉中一个杰出
的音乐审美观》等,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在音乐心理学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方面,张桂林的《演奏者的恐
惧状态》、《演奏者怎样体现乐曲的内容--情感与理性》,王洪生的《从心理学看
西方音乐史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见解都较新颖。
  关于音乐教育、音乐创作以及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等课题,是山东音乐界长期探
讨的重要内容。这方面有影响的论文,有刘廷芝的《我对于改革中国现在音乐误谬
的意见》,李荣寿的《说法兰西的国乐》、《我对于我国学校乐歌当改良的刍议》,
王印泉的《通俗音乐与社会》等。有影响的专著有《大学音乐》(黄正刚编著,山
东大学出版社,1988年)、《中外名曲欣赏》(孙继南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年)。
  在音乐技术理论研究方面,在本世纪20年代初,李荣寿发表了若干介绍、研究
改革音乐基本理论的文章,指出小学初学视唱首先学五线谱,才是“正当入门之捷
径”,他还大胆地建议将五线谱改为七线谱,倡导将戏曲制成乐谱,使其能广泛传
播。刘廷芝在北京大学《音乐杂志》上,发表了《乐式的浅说》、《说伴奏》等文
章。
  在律学领域里,焦侃关于“谐律”的理论引起国内音乐界的广泛关注。他在提
出谐律理论之前,曾于1982年进行过实验,拍摄了谐律波形,为这一理论找出了物
理依据。在和声学领域,戴树屏发表了《关于基础和声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黄正刚发表了《山东民间音乐中多声部手法的研究》等论文。在作品分析领域里,
李贞华发表了《音乐语言要素分析》、《音乐分析学概论》等论文。在演奏技术理
论领域,出现了王惠然的《柳琴演奏法》、仲冬和的《唢呐演奏法》、曲祥、曲广
义的《笛子演奏法》、牟善平的《笙演奏法》、王俊生的《琵琶演奏法》、刘建勋
的《二胡演奏技法与练习》等专著。
  中国音乐史研究是山东音乐理论界较活跃的一个领域。在这方面研究价值较高
者,当首推刘再生的几篇论文,如《唐代的“音声人”》、《幸存于世的唐代音乐
专著》等。他发表的《段善本其人》首次使段善本这位杰出音乐历史人物形象在埋
没1000多年后又比较完整地重现于世。尤其是他写的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89年),对数十年来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
纳论述。
  在音乐考古学与音乐图象学的研究方面,曲广义写的《笛柄杯音乐价值初考--
对笛柄杯柄部的研究及推测》和王树明撰写的《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
发现笛柄杯简说》,对山东考古研究所1979年在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
发现的泥质黑陶高柄杯进行了详细考证、研究,进而推测该器物的柄乃摹拟原始时
代笛类乐器。温增源写的《从山东汉石刻画像中看到的汉代乐舞》,利用山东丰富
的汉画像石材料及汉赋等文献研究了当时歌舞音乐及鼓吹乐、琴乐等活动。林济庄
的《山东汉画像石之音乐刻石述评》,将汉画像石中有关乐舞图象进行了科学的分
类、统计。在近现代音乐史料的整理研究方面,孙继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年谱,
如《漂泊异乡重归故土--〈音乐小杂志〉寻访始末及初探》和《黎锦晖年谱》等。
此外,林济庄、刘再生、项阳、周昌富、秦吟等,还就中国古代音乐史以及琵琶艺
术、韶乐、齐国民间与宫廷音乐等学术性问题进行了较广泛、深入地研究、论证,
发表了若干有价值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