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戏曲音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116&run=13

  流行于山东境内的计有30余种地方戏曲,依其声腔的渊源和基本艺术特征,大
体分为5大系统:弦索系统,包括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等;梆子系统,包括
山东梆子、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枣梆、平调等;肘鼓子系统,包括五音戏、扌沌
腔、一勾勾、茂腔、柳腔、柳琴戏等;说唱系统,包括吕剧、坠子戏、渔鼓戏、蓝
关戏、八仙戏等;民间演唱系统,包括两夹弦、四平调、四根弦、花鼓丁香、花鼓
荡戏、锣鼓冲子、王皮戏、端公腔、吟诗调、哈哈腔等。
  山东地方戏曲在音乐体制上主要由“曲牌联缀体”和“板腔变化体”两大类型
构成。
  在属于曲牌联缀体的部分剧种中,如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等,大都具有
比较讲究的宫调设制和较为严格的联缀程式,音乐风格古朴典雅,委婉细腻。而王
皮戏、吟诗调、花鼓丁香、锣鼓冲子等剧种,虽属曲牌联缀,但音乐选材较广而杂,
联缀方式也更为自由灵活,音乐风格丰富多彩,以纯朴豪爽为主要特色。
  属于板腔变化体的剧种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枣梆、平调、吕剧、
两夹弦、四平调、五音戏、柳腔、茂腔、柳琴戏等。这些剧种大都有比较完整的板
式体系和丰富的板腔变化。音乐上的共同特点是素材集中精炼,每个剧种都有自己
的特征音调,这些特征音调又往往以拖腔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再辅以特殊唱法,常
会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如莱芜梆子的“讴”,东路梆子的“吼”,茂腔、柳腔的
“冒”等。
  在以上两类剧种之间,同样存在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现象,有些属于曲牌联缀的
剧种,也可能包含着板腔变化的因素。反之,属于板腔变化的剧种,穿插动用曲牌
(单牌和联牌)的情况更为多见,如吕剧、五音戏等。甚至有些剧目曲牌板、腔互用,
实际上已成为“混合体制”。
  山东地方戏曲的演唱方法是构成剧种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除基本唱法如
真声(俗称“大本腔”、“大本嗓”)、假声(俗称“二本腔”、“二本嗓”)外,有
些剧种尚有特殊唱法,即运用特殊发声技巧的唱法。最有特色的是平调、莱芜梆子
中的吸气唱法(俗称“立嗓”)。这种唱法难度较大,音区极高,音色独特,用于表
现热烈欢快、慷慨激昂的情绪极有效果。此外,柳腔的鼻音拖腔也颇具韵味。有些
剧种仅用一种唱法,更多的是数种唱法结合运用。
  山东地方戏曲的器乐伴奏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由吹管、拉弦、
弹弦等乐器组成,用何种乐器及其数量因剧种而异;“武场”包括锣、鼓、钹等打
击乐器。另外,各剧种都有自己的基本乐器,或称“特色乐器”,如“三大件”、
“四大件”、“老三把”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定型乐器组合,如吕剧的
坠琴、扬琴、三弦;柳子戏的笛、笙、小三弦;莱芜梆子的梆胡、无品月琴、二胡
等。同时,戏曲艺人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伴奏手法,如跟腔、学舌、
清包、加花等。这些独特的乐器组合及其伴奏手法,起着展示剧种音乐风格的重要
作用,往往一听演奏,便知是何剧种,正如鲁西南群众对平调的谚语所言:“四大
扇,两杆号,一听就是大平调。”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戏曲音乐的面貌也大有改观。这充分
反映在唱腔及其板式的改革创新、乐队阵容的扩充和乐队功能的发挥,以及多种创
作手法的探索和运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