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110&run=13

  区域范围较小,主要包括淄博市及潍坊、济南、泰安等地。代表性的民歌品种
有蒲松龄的俚曲、淄博花鼓、柳琴调、平阴秧歌等。
  俚曲流传于山东淄川一带,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著有俚曲十四种传世(详见第
二篇第二章第一节《地方曲种》)。
  淄博花鼓流行于淄川、博山一带,尤以磁村花鼓最有特色。与聊城(鲁西北)、
苍山(鲁南)花鼓不同的是,它已成为春节期间与其他民间杂耍、秧歌一起串街游行
演出的歌舞形式。其内容多是历史故事、笑话、谜语之类,但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生
活之作。曲调一般为4句体结构,每唱完第3句,便打一段锣鼓,锣鼓的节奏较丰富。
  流行于新泰一带的柳琴调,是当地民歌手吸收了柳琴戏的唱腔而创造的一种弹
唱形式。由歌者用柳琴自弹自唱,曲调的叙述性很强,以一个基本腔为基础,每次
反复时,或紧缩,或衍展,取舍灵活,富于变化。结尾处“2-i”的小七度跳进拖
腔最有特色。
  此外,该地区黄河南岸的平阴县境内,还有很多曲调流畅华丽的古老曲牌,主
要有[耍孩儿]、[叠断桥]、[清江引]等。小场演出的曲目以民间故事为主,
最有代表性的是《十八大姐斗王皮》。
  山东还有两种民歌体裁遍布全省。其一是儿歌,其二是小调。儿歌比较集中的
地方是鲁西,鲁北的成武、菏泽,胶东的莱州、蓬莱、乳山,鲁南的苍山。儿歌的
结构短小,曲调流畅,极富口语化。其中《引蛾螂》、《暖小猪》、《拾子歌》等,
都是脍灸人口之作。
  小调是山东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种体裁,大致可分为2类:第一类
是历史悠久、流传较广的小调民歌。这些民歌大多是明、清以来的小曲,如《叠断
桥》、《打枣杆》、《铺地锦》、《银纽丝》等。这些小曲的变体很多,仅“叠断
桥”在全省就有几十种。第二类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小调,如《大实
话》、《踏青》、《卖饺子》、《妯娌俩啦呱》、《歌唱大生产》等。
  新中国建立后,山东省各级文化部门开展了对山东民歌有计划的搜集整理工作。
先后出版了《撤大泼》、《大实话》、《山东民间歌曲选集》、《巧女绣花》、《
茉莉花》、《手扬鞭儿唱山歌》等十几个民歌集子,并涌现出如王音璇、韦友琴、
杨松山、彭丽媛等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民歌演唱家。山东民歌在全国流行的曲目
有《沂蒙山小调》、《对花》、《大辫子甩三甩》、《大实话》、《抗日小调》、
《绣荷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