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报告文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9&rec=11&run=13

  报告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于中国何时兴起,目前尚有争论。山东最
早的报告文学见于1931年。王统照、夏征农、田仲济、余修等,是山东最早写报告
文学的作家,《中国新文学大系·报告文学集》收有他们的作品。
  1936年,茅盾主办《中国的一日》征文活动。《中国的一日》征文集,虽然包
含了各种文体,但对推动全国的报告文学创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王统照是编辑
委员会成员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许多作家纷纷走上抗战前线,撰
写报告文学。如1938年台儿庄大战时,臧克家亲临前线采访,写有《三吊台儿庄》、
《访孙总司令及黄、张两师长》、《屈处长谈台儿庄血战经过》等。1938年冬,吴
伯箫参加抗战文艺工作组随军到晋东南前线过了6个月的战地生活,写有《潞安风
物》、《沁州行》等文艺性的通讯报告。杨朔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自觉地加入到抗
日救亡的作家行列,当时他发表的作品大部分是报告文学,内容以反映军队生活为
多,如《铁骑兵》、《七勇士》、《雪神》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和后来的解放区,报告文学数量之多,质
量之高,都是空前的。在抗日根据地发表的比较有影响的报告文学有:《草桥之“
阅兵”》(康矛召作)、《碧血千秋》(冯毅之写于1942年)、《十勇士》(马少波写
于1943年)、《郑信和他的开荒队》(宋英作,发表于1943年9月至12月)、《南北岱
崮保卫战》(冠西写于1943年)、《列车英雄徐广田》(黄虹写于1944年)、《新夫妇》
(王华写于1944年)、《韩邦礼苦学记》(知侠写于1944年)、《牺牲过一次的人》(
仲哲写于1944年)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山东解放区发表的比较有影响的报告文学有:《雷神庙之
战》(姜克作,载1945年8月出版的《血战八年的胶东子弟兵》)、《烽火弥漫的日
子》(力科作,发表于1946年)、《血帐》(剑秋作,发表于1947年《胶东文艺》第6、
7期)、《强渡黄河》(胡征作,发表于1947年8月)等。这期间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有:
《人民功臣第一连》(乐公毅等作,1947年10月山东新华书店出版)、《飞兵在沂蒙
山上》(韩希梁作,1948年10月华东新华书店出版)。
  与解放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报告文学创
作明显落后。这种状况的造成,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害怕民主力量,对文学创作进
行多种限制的结果。
  新中国建立以来,山东的报告文学创作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一是50年代,一是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的新时期以来。50年代,全省报告文学创作繁荣的原因,一
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大批英雄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一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他们的英雄业绩值得广为传播。
因此,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的基本内容是写英雄、写劳模,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
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当时较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有:
  195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郝建秀》(林音频、刘树墉作),重点介绍了
全国劳动模范郝建秀的经历、思想和性格,以及党、团组织对她的培养和教育。
  195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鱼隐山上的飞行射击手》(徐孔等作),该集
包括《打“活靶”》、《狙击手邹习祥》等3篇作品,描绘了守卫前线的中国人民
志愿军勇士们用冷枪消灭敌人的故事。
  195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北草原上的人民生活》(汪家千作),描写
了广北人民解放前后两种不同的生活和建立国营广北农场的情景。
  1954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牟疃文化村》(宋丕明作),描写了中牟疃
掀起学习文化的热潮,使一个落后村变化成新文化村的事迹。
  1954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朝鲜中线会英雄》(赵春起等作),包括10篇
作品,记述了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的山东代表在朝鲜战场的见闻,描述了志
愿军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
  195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曾广福》,较详细地介绍了全国农业劳
动模范曾广福的成长道路和模范事迹。
  1956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在广阔的道路上》(王一地作),以反映农村
知识青年在生产建设中的先进事迹为主。
  1958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重见天日》(朱曰梅作),描写了刘连仁被日
军掳走,在深山穴居煎熬13年的非人生活和重返祖国的故事。
  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是全省撰写革命回忆录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全省
革命前辈所写的或由文学作者代他们撰写的革命回忆录有:
  《党的儿子》,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编,1959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收19
篇作品。记述反映了舒同、谭启龙、杨得志等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
斗生活,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领导人刘谦初等与敌人斗争的事迹,毛泽东、刘少奇
深入群众、指导群众斗争的片断。
  《莲花山上英雄歌》,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部队政治部宣传部编,1961年山东
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回忆录18篇。
  《大革命的洪流中》,朱道南著,1961年8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记录了
1924年至1928年作者参加革命斗争的风雨历程。此外,尚有回忆录《半岛烈火》、
《生命线》、《打开济南府》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版的报告文学集有:
  《这里永远是春天》(报告文学散文集)、《一曲团结胜利的凯歌》、《壮丽的
青春》、《红旗在前--记“爱民模范”盛习友》。
  报告文学兴盛期的第二个高潮是80年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项
方针政策得到正确的贯彻和实施,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报告文学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的
繁荣。新时期全省报告文学作品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小说作者、诗人、散
文作者都加入到报告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活跃的报告文学作者有李存葆、李延国、
王光明、丛正里、苗得雨、牟崇光等。在山东省1981年文学评奖活动中,获奖的报
告文学有《爱的暖流》(牟崇光、桑恒昌作)、《穆铁柱出山记》(李延国作)、《崛
起》(苗得雨、王光明、行之、阮大华等作)。
  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专集有:
  1983年3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的心灵》,由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
会编,收报告文学23篇。其中《爱的暖流》、《异乎寻常的判决》、《黄河故道赤
子心》等篇影响较大。
  1983年4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金星--张海迪的故事》(苗
得雨、王光明编著),从一位身残志不残的女青年张海迪的工作、学习、斗争、生
活等不同侧面,向人们展示了这个80年代青年的壮丽青春。
  198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革命回忆录《忆沂蒙》(谷牧、黎玉、高克亭
等作)、《战斗在清河平原》(杨国夫遗作)。
  此外,自1984年以来,李延国的报告文学在全国引人注目,如他的长篇报告文
学《在这片国土上》和《中国农民大趋势--胶东风情录》等。
  获1989年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创作奖的报告文学作品有:《白天鹅之死》(刘
大伟、黄朝晖作)、《大王魂》(李存葆、王光明作)、《关于生与死的报告》(牟崇
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