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355&run=13

    〖生理学〗〖基础〗〖医学〗〖著作〗〖成果〗〖医学生理学〗
  1840年后,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人体生理学知识始在省内传播。进入20世纪
40年代,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专业队伍的成长,研究工作不断推进。50年代,重
点开展心脏、血管、内分泌生理研究,主要在器官领域。山东医学院沈霁春进行牛
脑下垂体前叶的新鲜浸出液对于白鼠胰脏内锌含量的影响、二硝基酚与对硝基酚对
于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影响及苯与肾上腺素式心室纤维颤动的研究,获得一批研
究成果。60年代,着重开展内分泌生理学实验研究。1960年,山东医学院刘磊开展
呼吸中枢兴奋扩散的研究。1961年,青岛医学院吕运明、陆光庭等进行下丘脑视上
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研究和迷走--垂体反射研究。1962~1964年,山东医学院柴
象枢研究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对垂体前叶TSH含量的影响和剌激颈动脉化学感
受器对血中淋巴球数值的影响,均填补了国家生理学科空白。其中吕运明等进行的
下丘脑视上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研究获省科学大会奖。
  70年代,着重开展电生理学研究,取得一批优秀科技成果。1971年,申钧研制
的“JD-1晶体管电生理仪”通过国家鉴定,并投入生产。1978年,刘磊等进行针感
受器的研究、针感感受器及肌电的研究及交感神经在刺激镇痛中的作用及阳极通电
的效应的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李绍雄等进行内关穴特异性的
研究,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
  80年代,受体研究开始起步,电生理学研究继续深入。1981年,山东大学李桂
舫研究儿茶酚胺在心室纤颤发生上的作用,吕运明研究电刺激下镇痛效应;1984年,
山东医学院于龙川、刘磊研究延髓闩区尼可刹米敏感区,柴象枢等研究葛根素的抗
心律失常作用,都取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其中葛根素的研究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