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初级医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331&run=13

    〖初级〗〖医学〗〖建国前〗〖教育〗〖机构〗〖简介〗
  建国前,历代政府没有将初级医学教育形成一种制度。中医药同行之间互相封
锁技术,中医学的传授多以家传、带徒、自学形式延续。
  1942年秋,鲁中行政联合办事处卫生学校在沂南县凹子地成立,由联办地方医
院代管,1945年秋停办,共培养学员40名。
  1943年1月,滨海专署卫生科在莒南县相邸沙沟一带创办卫生训练队,学制1年,
在职学员40名。
  1946年8月,华东军区卫生学校胶东分校在栖霞县东留疃成立,隶属胶东军区
卫生部领导。建校初期设两个队:一队招收在职医助,培训军医;二队招收在职卫
生班长,培养医助。

    〖建国后〗〖县级〗〖医学〗〖教育〗〖机构〗〖简介〗〖初级〗
    〖1955-1985〗
  1955年,随着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省内各县有计划地为农业合作社培
训保健员,利用农闲时间举办训练班。无固定校址,多在县卫生院举办。教师由在
职医师兼任。
  1958年,各县根据卫生厅批示,相继办起了县卫生学校和各类专业培训班,名
称不一,形式多样,分别称卫生学校、职工进修学校、护士学校、医务大学、红专
大学医疗系等。这类学校多由副县长或县卫生局长兼任校长,设1~2名专职办学人
员,学制1~3年不等。校址多设在县医院内,办学经费由县自筹,招收高小、初中
或高中毕业生。不少县还组织当地名中医以带徒方式培训中医药人员,泰安地区组
织300名中医先后带徒1869名,德州地区老中医先后带徒671名。
  1962年,县办卫生学校纷纷停办。
  1965年,各县贯彻中央“两种教育制度”的办学方针和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
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大力倡办半工半读学校,县办卫校的热潮再度
兴起。昌潍地区区、县两级都办卫生学校,专署卫生局在昌邑召开半农半医培养工
作会议,推广昌邑柳疃等卫生学校的办学经验。到12月底,该区有公社卫生院办卫
生学校71处,农业中学设卫生班94处;烟台地区县办、公社办卫生学校和卫生(班
)50余处。泰安地区共办卫生学校56处。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各县初级卫生学校相继停课或停办,社办
卫生学校也陆续解散。
  1971年,随着大中专学校恢复招生,初等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一般每县一处,
均以培训或复训农村赤脚医生为主,兼办一些专业训练班。
  1977年,全省地(市)县初级卫生学校又有新的发展,办学专职人员有所增加,
县办卫生学校少则2~3人,多者30人。烟台地区9所县(市)卫生学校设专职人员112
人,平均每校12.4人。
  1978年后,全省初级卫生教育逐步走上正轨,一般每县保留1处,设医疗、护
理、妇幼保健等专业,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
  1985年,县办初级卫生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经费从各县(市)地方财政
支付。全省13个地市中,青岛、烟台、昌潍、惠民、聊城、济宁、泰安7个市地共
办初级医学专业学校69处,有医师、医士、护理、药剂、放射、检验、防疫、妇幼、
卫生、保健、理疗、推拿、针灸、接生、中医、中药、乡医、会计等20多个专业。
教员多为兼职,专职教师仅有400多名。
  1972~1985年,全省县办初级卫生学校共培养学员3.5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