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医学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301&run=13

    〖清朝〗〖民国〗〖数量〗〖机构〗〖医学〗〖教育〗〖概述〗
  1883年,美基督教会传教士聂会东在登州(今蓬莱)开设诊所,兼办教育,传授
西方医学知识。不久,英、美等国教会在烟台、登州、青州、济南、青岛等地教会
医院以带徒方式传授西方医学,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济南华美医院医学校和青州教会
医院医学校。1906年,济南、青州两处医学校合并,成立共合医道学堂。
  1912~1937年,省内教会医院附设的护士学校有济南共合医道学堂附设护士学
校、烟台毓璜顶医院附设护士学校等十余所。官方举办的专门公立学校和私人、团
体创办的私立专科学校有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泰安高宗岳办的中医学校、山东
国医专科学校等20余所。办学规模差别很大,招生人数多寡不一,改停合并也很频
繁。
  1938~1945年,齐鲁大学和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迁至四川成都、万县,省内
教会、私立、团体学校多数停办,新开办的私立学校有济南福幼助产学校、济南慈
惠助产学校及济南重生助产学校和日侨开办的青岛医科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迁内地的学校迁回山东,到建国前夕,省内共有4所高等
医学院校和10所中等卫生学校。

    〖医学〗〖教育〗〖概述〗〖机构〗〖人员〗〖数量〗〖1950-1985〗
  建国后,人民政府接管教会和私立学校,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和院系调整。山东
省立医学院更名山东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并入;山东大学医学院改为青岛医学
院。
  1957年,全省有高等医学院校2处,中等卫生学校11处。1958年“大跃进”运
动中,盲目发展医学院校,高等医学院校猛增到7处,中等卫生学校猛增到38处,
各县和厂矿企业也纷纷办起各类卫生学校。
  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医学院校进行
调整。到1962年,全省高等医学院校减至3处,中等卫生学校减至12处,县及厂矿
企业办的各类卫生学校全部停办。
  1965年,贯彻中共中央“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方针,有2处原“
下马”的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恢复,改为“半工半读”学校,同时新建了1处“半工
半读”医学专科学校,中等卫生学校发展至25处。山东贯彻中共中央“把医疗卫生
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的指示,各县办起卫生学校,农村人民公社卫生院和农
业中学也办起医护班。
  1976年,全省共有高等医学院校6所,中等卫生学校23所,县办卫生学校相继
停办。
  1985年底,全省有高等医学院校9处,教职员工5528人,教学人员3170人,在
校学生10845名,研究生323名;有中等卫生学校27处,教职员工2868人,教学人员
1491人,在校学生1178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