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中西医结合学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285&run=13

    〖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著作〗〖建国前〗
  1933年,尹莘农在《新医药》杂志发表《中西医学参证》,提出“中西医学参
证,意在将我国医学之尚有理论可寻者,证以西医之科学见解”。

    〖建国后〗〖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著作〗〖1954-1958〗
  1954年,山东医学院袁玮在《中华医学杂志》撰文,报告益母草水浸液与乙醇
流膏对子宫均有兴奋作用,认为益母草乙醇提取液对子宫呈抑制作用,益母草碱对
整体猫子宫无影响,但对离体兔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吴葆杰在《中华医学杂志》
撰文认为,当归使离体子宫收缩规律性增加,振幅减少,紧张度降低,大剂量使子
宫完全抑制,当归没有女性素样作用,其调经作用与内分泌样作用无关。
  1955年,山东大学医学院孙世锡在《中华医学杂志》撰文认为,红花、番红花煎
剂对在体与离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对不同动物的肠管也有兴奋作用,对降低血压、
抑制心脏,使肾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也有作用,并兴奋呼吸。皮西萍在《中华
医学杂志》撰文认为,当归不同制剂、不同情况下对子宫作用不同。
  1956年,徐佐夏等在《中华医学杂志》撰文认为,甘草和松节油合用能增强解
毒效能。孙世锡在《中华医学杂志》撰文认为,柴胡、黄芩、常山、防风有明显降
温作用,葛根浸剂有明显降温作用,茵陈浸剂有强大解热作用。
  1957年,山东医学院黄文兴、曲均庆、张鸿祺在《山东医刊》撰文认为,酸枣
仁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且无毒性反应。肖珙在《山东医刊》撰文论述中
医厥证及西医有关病症,探讨中医奔豚气、肾积奔、寒疝的病理与西医理论的联系。
  1958年,肖珙在《山东医刊》撰文认为,中医单腹胀与西医肝硬化腹水期有许
多相仿之处。
  山东医学院翟允等撰文对足三里等6个常用针灸穴位和十二经原穴、络穴解剖
结构进行理论探讨。
  梁明达在《山东医刊》撰文认为,针灸有较大的抗炎等作用,炎症部位血管通
透性降低、抗坏死及炎性渗出作用加强,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提高,调整振
奋全身阳气,有止痛效果。

    〖建国后〗〖1962-1974〗〖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著作〗
  1962年,俞昌正、戴岐等在《山东医刊》撰文认为,在解剖学方面中医之脾为
现代医学之脾脏、胰脏、胃肠等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而脾胃之阳则泛指上述消
化器官的消化、吸收、营养功能及脾脏的藏血、调节、循环功能;病理学方面,脾
脏可能指整个消化道,或其一部分,或脾胃混称不分。肖珙在《山东医刊》撰文认
为,中医学的病机、病因常混用,实际应用重视病机胜过病因,如果把二者分开,
病因多用于指导养生防病,病机多用于指导治疗。
  1964年,吴葆杰、陈步思研究认为,小蓟煎剂、酊剂均可使动物血压暂时升高
和呼吸抑制,类似肾上腺素作用,升压作用机理主要是心脏兴奋和血管收缩。
  1965年,周静斋报告辨证分型神经衰弱60例,为肝阳偏亢型、肾虚型、心血不
足型、心肾不足型、肝脾不和型、心脾不足型。此分型说后被李大年等用脑电波和
经络测定等现代科学方法所验证。
  1971年,青岛市医学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协作研究认为,中草药苦地丁有广谱抑
菌作用。青岛市立医院、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昌潍医学院研究认为,蛔虫残体
的存在是胆石形成的重要原因。
  1973年,山东医学院研究认为,针刺穴位胀感、胀痛感发生率最高,体针针感
发生在肌层,并沿神经循行;针感在脊髓的通路与脊丘束有关,由肌梭中上行的Ⅲ
类纤维亦与针感形成有关。
  1974年,青岛医学院研究认为,除肝脏外,子宫、肾脏及皮肤均对百合碱有利
用能力。此说为临床治疗子宫颈癌与皮肤癌提供理论依据。省医科所、中医药研究
所等单位进行农吉利抗癌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疗效观察,分离提取农吉利治癌有效成
份--农吉利甲素,研究其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合成了21种高效低毒的化合
物,推测其抗癌机制是甲素抑制依赖DNA的RNA生物合成,限制癌细胞生长。

    〖建国后〗〖1975-1979〗〖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著作〗
  1975年,山东医学院等单位研究提出,穴下、内脏、大神经阻滞术可抑制手术
中内脏牵拉反应。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在经络感传研究中发现经络敏感人,认为
经络感传现象客观存在,感传路线与古典医籍记录相符,经络感传方向呈双向性传
导,传导速度较神经纤维慢,感传性质有个体差异,也与刺激方法有关;经络感传
现象与内脏、五官有联系,经络感传皮肤麻木带,因个体不同而宽厚不一。山东医
学院、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究内关穴位特异性时发现针刺内关后,可引起冠心
病患者心电图左胸导取T波升高和心电图改变;认为内关穴对心脏功能具有特异作
用。
  1977年,戴岐在《山东医药》撰文认为,三焦是机体细胞的收容所,具有呼吸、
循环、消化、吸收、排泄等多方面的生理机能,三焦可能是与组织液、淋巴液、血
液等组织外液的循环有密切的组织间隙,存在于各个部位。凡细胞外液所能分布到
的空隙都应属于三焦的解剖学范畴之内。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可视为容纳细胞外液,
并做为循环代谢的重要场所,有其物质基础存在。青岛市海洋药物研究所研究认为,
杂色蛤提取液、江豚油、鲸鱼油、龟胆汁、黄鲭胆提取液、萱藻煎剂、马氏珍珠贝
壳粉、短蛸提取液均有抑瘤作用。其中杂色蛤提取液的抑瘤作用最为明显,肝癌腹
水抑制率达96.1%~92.25%;江豚油对肝癌实体型抑制率在30%以上。刘磊、张
衡、曹振华等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认为,正常穴位针感特征以胀感为主,
其次为酸、麻、重及传导;针感发生于深部肌层;针感的循行与神经通路有关,穴
下肌电与针感发生不呈平行关系。
  1978年,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研究认为,经络感传途径不同于神经通路,分布
不一致,无法用神经血管解剖生理理论解释。
  1979年,山东中医学院曹振华、徐洪文、方吉庆等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撰
文介绍针刺郄门穴对心脏收缩频率的影响,提出体表内脏相关见解。王训颍等通过
胆道造影观察针刺日月、期门穴位对胆道运动的影响,发现欧狄氏括约肌不是收缩,
而是开放。

    〖建国后〗〖1980-1985〗〖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著作〗
  1980年,李碧等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探讨中医津血同源和肾为唾理论,
认为唾液尿素氮、钾与血尿素氮、钾成正相关性。孟文、蔡德文等用电针刺激大白
鼠内关、足三里穴,发现穴位皮下组织细胞显著减少,呈脱粒状态,肾上腺髓质嗜
银细胞中颗粒减少,认为电针可能促进局部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肖永俭观察心脏
病患者加压阻滞后针刺内关穴心电效应,发现加压后心电效应是可以阻滞的,他在
《药学周报》撰文指出,有的病人针刺后引起心电负效应。
  1981年,戴岐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指出,中医学“虚”的含义绝非单
指体内某些物质和生理功能的缺乏或不足,而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的基本物质的代
谢和多种生理机能紊乱与失调;“虚”不是单纯的疾病,是由于多种物质代谢和生
理功能紊乱失调所致各种疾病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原因和结果。
秦吉华等研究发现,病人舌苔pH值比正常人低,上皮细胞有过度角化倾向,舌苔中
有白细胞,且数量较多,有的可见成堆的白细胞,以中性或单核为主。
  山东医学院李绍雄、赵学文、陈连壁等研究认为,针刺内关穴能增加心脏侧枝
循环,改善心肌缺氧。
  1982年,田文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论述时辰与心肌梗死发病的关系,
认为阳时发病均高于阴时,寅、卯、辰三时发病率最高,戊、亥两个时辰发病率最
低。潍坊疗养院研究认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功变化与季节有关,中医学中天人相
应的理论是有科学性的。姜玉成等研究发现各种癌症舌形、舌苔、舌面PH值及舌细
胞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1983年,肖珙、束怀符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分析心、肺疾病与时间
的关系,探讨中医子午流注和五行理论,阐述季节、时辰对疾病的影响,为时间医
学的创立提供了科学资料。高辉等在《中成药研究》杂志撰文认为,银密液对垂体
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大鼠心肌缺血有缓解和治疗作用,能明显延长动物存活时间。
  1984年,肖珙在《山东医学院学报》撰文,论述脉象与季节的关系,认为春夏
脉大于秋冬脉,春脉女性弦、男性滑,夏脉男女均洪,秋脉男女均浮,冬脉男女均
沉紧。
  1985年,马伯龙、凌涤生、肖珙在《中西医结合杂志》撰文认为,病理舌苔的
口腔免疫反应活跃,特别是唾液溶菌酶含量显著减少,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不同程度
增高。
  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张鸣鹤在第四届东洋医学会议宣读《中医学与免疫》论
文,论述中国古代医学对免疫的认识,指出中国古代医学对免疫学曾作出过巨大贡
献,并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说明许多中草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