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针灸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211&run=13

    〖中医〗〖针灸科〗〖临床〗〖技术〗〖疾病〗〖治疗〗〖古代〗
    〖民国〗〖霍乱〗
  5000年前,山东境内先人已用骨针、砭石作为治疗器具。《史记》载扁鹊(秦
越人)“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为虢太子治愈厥症。金代马丹
阳选用上下肢十二穴治疗全身疾病,为历代医家沿用至今。明末清初,翟良著《经
络汇编》,按十四经的排列顺序,论述脏腑、经络、经穴。
  1938年,峄县晁德霖针灸合谷、内关、尺泽、足三里、曲池、中脘治疗霍乱,
治愈部分患者。

    〖建国后〗〖针灸科〗〖临床〗〖疾病〗〖技术〗〖1957-1977〗〖中医〗
    〖神经麻痹〗〖治疗〗〖膀胱肌麻痹〗〖子宫脱垂〗〖阑尾炎〗〖驱蛔〗
    〖小儿麻痹症〗〖聋哑〗〖产后无乳〗〖白斑病〗〖齿根周炎〗〖肩周炎〗
    〖风湿性节炎〗〖细菌性痢疾〗〖颈椎病〗〖前列腺炎〗〖神经性头痛〗
    〖风湿寒症〗
  1957年,粟玉山撰文介绍“烧山火”、“透天凉”、“苍龙摆尾”、“赤凤摇
头”等针灸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山东省立中医医院李少川撰文介绍自行设计的针
灸椅子。张子菡撰文介绍针灸治疗颜面神经麻痹59例,有效率100%。针刺主穴中
风,对口眼歪邪者加刺颊车、地仓、人中、合谷、听会、承浆、翳风。焦勉斋撰文
介绍针灸治疗外伤性神经麻痹和神经痛。郑毓桂等报告针灸治疗膀胱肌麻痹22例,
取穴气海、关元、阴陵泉,治愈20例。
  1958年,省立医院报告针刺阑尾、足三里、腹舍、盲俞、阿是、合谷、天枢、
内关、大肠俞、气海俞、三焦俞等穴,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9例,7例基本痊愈,
8例症状大为减轻。李德润等报告针刺主穴合谷、颊车、翳风,配穴大椎、关冲、
商阳等,治疗50例急性扁桃腺炎,治愈45例,好转2例。王宜亭针灸配合口服中药及
拔火罐,治疗子宫脱垂36例,痊愈27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1例。
  1959年,焦勉斋总结多年实践经验,改进无痛进针法,并撰文介绍刮针催气法、
捻转出入法及行呼吸补泻法和捻转补泻法等。济南市第二医院以治阳明为主,针灸
治疗小儿麻痹症129例,痊愈49例,基本痊愈28例,显著进步24例,进步16例。
  1960年,山东省聋哑治疗研究小组聘请苍山县人民医院邵元凯、冠县人民医院
朱平田、无棣县人民医院李保善、乐陵县黄夹医院孙景山等有针炙经验的老中医担
任主治,针刺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百会、肾俞、哑门、外关、足三里、廉泉、
太溪、天突、通里、肝俞、神门、束骨、中渚、风池、海泉、阳池、命门等穴,治
疗聋哑病人54例,33人听力有所提高。臧郁文针刺百会、翳风、耳门、听宫、听会、
合谷、太溪、风池、太冲、哑门、廉泉、金津、玉液、天突、通里、肝俞、肾俞、
足三里、侠溪等穴,治疗聋哑30例,治愈4例,显效12例,进步10例。郑毓桂针刺
膻中、屋翳、乳根、合谷、内关、天池、中脘、足三里等穴,治疗产后无乳40例,
效果良好者36例。
  1961年,青岛麻风病防治院撰文介绍针刺颊车、地仓、赞竹、丝竹空等45个穴
位,治疗麻风性颜面神经麻痹、上下肢神经痛、上下肢神经麻痹、肌肉消瘦、肌肉
萎缩、垂足等419例。颜面神经麻痹有效率85.71%,上肢神经痛有效率97.34%,下
肢神经痛有效率96.62%,上肢神经麻痹有效率48.84%,下肢神经麻痹有效率42.
05%。青岛疗养院报告应用梅花针局部刺激治疗白斑病11例,痊愈7例,好转3例。
崔东山等报告针灸下关、颊车、合谷、太阳、风池,配以丝竹空、医风、太迎、耳
门等穴,治疗急性齿根周炎78例,痊愈3例,显效20例,进步16例,总有效率94.8%。
  1963年,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臧郁文报告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70例,痊愈20例,
显效35例,进步9例。
  1965年,焦勉斋报告应用挫闪穴治疗挫闪疾患12例,痊愈8例。
  1966年,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报告针灸科以病变区分布的穴位为主穴,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1256多例,痊愈372例,基本痊愈221例,半愈265例,减轻348例,总
有效率为96%。
  1971年,驻军148医院报告耳针神门、大肠、小肠等穴,配足三里、天枢、止泻、
曲池等穴,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76例,治愈率97.3%。
  1977年,昌潍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组针刺双侧大横及足三里等穴驱蛔,排虫
率96.2%。烟台医科所研制成激光针灸仪,应用电子技术探测人体穴位,用光导纤
维传输激光选择穴位,作“光针”治疗,对风湿寒症、神经性头痛、前列腺炎、肩
周炎、颈椎病等均有显著疗效。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张登部报告用电针为主,配
合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坐骨神经痛60例,痊愈38例,显效14例,进步16
例,总有效率97%。单翠荣报告针刺章门穴治疗肠梗阻患者114例,治愈102例。李
心正用火针治疗面神经麻痹26例,临床治愈22例,显效2例。

    〖建国后〗〖针灸科〗〖疾病〗〖临床〗〖治疗〗〖1978-1985〗〖中医〗
    〖穴位〗〖经络〗〖研究〗〖高血压〗〖癫痫〗〖癔病〗〖淋巴结炎〗
    〖胃下垂〗〖流行性腮腺炎〗〖头痛〗〖肩周炎〗
  1978年,山东医学院、山东中医学院组织编绘《针灸穴位解剖图谱》(山东科
技出版社出版),第一部分介绍十二经、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所属经穴的定位、
主治,标出在经穴位361个;第二部分按头颈、躯干、上肢、下肢四部分介绍231个
常用穴位与人体解剖结构的关系;第三部分介绍126个耳针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译
有日、英、法三种外文本。
  1979年,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对200例外伤性截瘫患者经络感传现象
进行研究,发现敏感型8例,较敏感型50例,稍敏感型7例,感传出现率64%。肖永
俭在观察经络感传病人中,发现6例针刺后感传在时间与空间上痛阈提高,称循经
痛觉减退带。张登部在坦桑尼亚医疗中心发现经络感传显著型7例,较显著型47例,
稍显著型11例,感传出现率为62.5%。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对1000例病人
进行经络感传现象普查,发现经络感传发生率为12.6%,经络敏感人发生率为1%。
对5例经络敏感人的十二经脉(或十四经脉)及有关穴位进行探测、观察,发现经络
敏感人的经络敏感现象客观存在,其感传路线基本上与古代医籍记载相符。山东中
医学院附属医院陈兴田等根据病种与穴位的关系、脏腑与器官的关系、解剖生理特
点及病理反应部位,用耳针、压豆方法治疗高血压、癫痫、癔病、淋巴结炎等16种
病,总有效率92.5%。
  1980年,李全治报告针灸治疗痹症,除采用提插、捻转、疾徐、迎随、开阖、
刮弹等手法外,还应用烧山火、迁限法、青龙摆尾及苍龙探穴法。山东中医学院附
属医院针灸科采用电针治疗胃下垂107例,取穴中脘、提胃、胃上、气海,配穴足
三里、内关,痊愈32例,显效27例,有效43例。蒙阴县中医医院孙学全针灸阿是、
大椎、曲池、合谷、太冲、大敦等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71例,均治愈。张善忱等
编著《内经针灸类方语释》(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将《黄帝内经》中有关针灸治
疗的论述归类编排校释,并记载许多著名医家的临床经验。孙学会编著《针灸临床
集证》(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涉及传染病、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
记载200余例病案。译有英、法、日三种文本。
  1982年,全国总工会青岛疗养院张祝封报告应用皮内埋针,配合缪刺法,治疗
各种疼痛,可增强皮内针的镇痛作用。张善忱等编著《针灸甲乙经腧穴重辑》和《
针灸疗法》(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3年,山东省中医药学校曲衍海总结其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胃下垂经验,认为
胃下垂患者,出现脾胃虚弱症状,必须配合灸疗足三里、梁丘、中浣等穴,才能收
效,并根据X线检查的结果,确定针刺部位。胃下垂部位越在下者,针刺的起点也
应随之下移。在治疗过程中,每次行针均需要求患者自觉胃部有上提感觉。
  1984年,张登部报告针灸治疗少阳、太阳、阳明、厥阴等型头痛77例,治愈37
例,显效23例,好转17例。
  1985年,黄发荣等报告应用小宽针治疗肩周炎53例,穴位取肩井、天宗、肩前、
抬肩等,同时进行局部按摩与穴位拔罐。痊愈30例,好转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