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小儿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210&run=13

    〖中医〗〖小儿科〗〖临床〗〖技术〗〖疾病〗〖治疗〗〖宋朝〗〖痘疹〗
  宋代钱乙所著儿科医籍甚丰,惜多散佚,后经阎孝忠搜集整理为《小儿药证直
诀》3卷,上卷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诊候及方论81篇,中卷载钱氏小儿病医案23
则,下卷论述儿科方药的配制和用法。宋代董汲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对小儿
斑疹的证候作简要说明,并附方剂17首,是中国一部较早的痘疹专著。治疗斑疹,
善用寒凉,反对滥施温热治法。

    〖清朝〗〖中医〗〖小儿科〗〖民国〗〖疾病〗〖临床〗
    〖痘疹〗〖治疗〗〖技术〗
  明末清初,翟良著《痘科类编释义》3卷,专论小儿痘疹的发病、证候及治疗。
  清代宋麟祥著《痘疹正宗》。认为痘为先天之毒,治宜攻下,反对用托补之法。
治法以归宗汤数方为主,并附若干医案。张琰著《种痘新书》,书中论述痘疹的诊
法、治疗及麻痘诸方。其治痘之法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为医家沿用,对天花、麻
疹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影响。1820年,李敷荣著《痘科救劫论》,作者根据自己
的治疗经验,剖义析疑,力排时论,遵崇古说,主张治痘用发、透、托法。1832年,
崔昌龄著《保赤摘录》6卷。重视痘症与五运六气的关系,论述痘证的生理、病理、
各种症侯及诊断,内附小儿杂证诸方。张銮著《痘疹诗赋》两卷,上卷论痘,附诸
家治痘要言;下卷言疹,附治疗要言、经验、治痘良方。侯功震于1849年著《痘疹
大成》,论述痘症的各种证候。刘登俊于1885年著《痘科补阙》,论述痘症的病因、
辨证、治疗、用药、禁忌、预防等。
  清末临沂蒋成善认为,麻诊的发病,皆因风热侵袭、毒热薰蒸所致,治疗非清、
凉、表、散不能出其热毒,非活血化瘀不能通其壅塞。
  1934年,高淑濂著《保婴全书》,介绍保婴、梦生、断脐、脐风、嘬口、夜啼、
护儿、种痘的保护或治疗方法。

    〖建国后〗〖麻疹〗〖疳积〗〖小儿麻痹〗〖惊风〗〖百日咳〗
    〖肺炎〗〖咳嗽〗〖中毒性脑病〗〖缺铁性贫血〗
  1956年,济南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张吉人据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研制成逍遥散
合剂、安神合剂、四物合剂等用于临床。
  1957年,周凤梧等撰文介绍姜佐景治疗麻疹的麻疹汤、转疹汤、送疹汤、顺疹
汤、追疹汤、安疹汤和搓疗法等七方。
  1958年,山东省立中医医院丁瑞麟撰文介绍其疳积治法,认为疳症以脾胃虚弱
为主,运化力差,兼有积滞,应按各经的兼证辨证施治。主方用四君子汤、六君子
汤、生脉散。刘惠民著《麻疹和肺炎的防治法》(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介绍麻疹
病名、病史、鉴别、预防、并发症及治法。
  1959年,赵炎报告应用益黄散配合针灸治疗小儿麻痹症123例,完全恢复87例,
基本恢复28例,显著好转8例。
  1961年,丁端麟撰文介绍急惊风治法,应用疏风清热、开窍祛痰、平肝熄风治
则,辨证施治。治疗100例,痊愈86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为93%。
  1965年,汝兰洲报告对小儿指纹的观察结果,发现指纹的变化在疾病诊断中有
重要参考价值。
  1966年,刘东升报告分期辨证施治百日咳200例,痊愈157例,显著好转23例,
好转18例。主要治则:初期益肺理气、疏风化痰,中期理肺化痰、止咳降逆,晚期
健脾和胃。
  1977年,青岛市中医医院报告应用针灸、药物治疗小儿急惊风45例,痊愈38例,
好转5例。常用穴位有耳门、听宫、听会、风府、端正、百会,常用方剂为琥珀清
真丸。
  1978年,山东中医学院儿科及附属医院儿科编著《中医儿科学》(山东科技出
版社出版),介绍小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方法。
  1980年,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王传吉等报告将小儿上感分为风热、风邪挟湿、
表里俱热三型,分别施以辛温解表、化温透表、清热和中及解表泄热等治则,治
160例,治愈152例。冯益真报告指纹的动态变化对辅助诊断、指导治疗、推断预后
确有重要价值。
  1982年,郭平报告用千金散治疗小儿肺炎30例,服药2~3次热退,咳喘及抽搐
诸症消失,且无副作用。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靳祖鹏报告应用补水培土调金的方
法治疗小儿因脾肺两守,久治难愈的咳嗽32例,咳嗽基本消失,显效13例,有效2
例。主要方药有:阿胶、炒杏仁、炙枇杷叶、黄芪、五味子、细莘、炙甘草、苔白、
涕清。大便不干者,选加麻黄、桂枝、清半夏、干姜,佐以宣肺散寒;苔黄、涕黄、
大便偏干者,选加黄芩、百部、蒌仁、炒葶苈子,辅以清热泻肺之剂。张奇文主编
《幼科条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论述小儿病的病因、诊治方法。山东中医学
院附属医院脑病研究组辨证分型治疗小儿中毒性脑病33例,治愈率为42%,总有效
率为88%。分为气营两燔、营血热盛、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湿邪蕴里、痰浊气血
郁阻等型,分别应用清瘟败毒饮、清营汤、地黄饮子、杞菊地黄丸、三仁汤、增液
汤、清心涤痰汤等治疗。
  1983年,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毕可恩等报告测定健康与脾虚小儿尿中D-木糖
排泄率,分别为24.07%和17.6%,认为此种试验可作为脾虚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
  1984年,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徐金香等报告应用小儿升血灵治疗小儿缺铁性
贫血300例,治疗30天,275例血红蛋白升至11克%以上。
  1985年,张奇文主编《儿科医籍辑要丛书》(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对历代儿
科医籍重新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