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中医基础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194&run=13

    〖中医〗〖学术〗〖研究〗〖基础理论〗〖古代〗〖民国〗〖建国后〗
    〖著作〗
  1659年(清顺治十五年),翟良摘录《内经》等历代医籍有关内容编成《医学启
蒙汇编》。内容包括医学要领大纲,病证歌括、通用方药、对症方、本草。还著有
《治症提纲》,内容包括阴阳、寒热、脏腑、经络、气血、表里、标本先后、虚实
缓急、常变、平、方不一病、病不一方等十二部分。
  1935年,赵子登编写《私立山东国医专科学校病理学讲义》,以《内经》为主
体,参考《伤寒》、《金匮》、《难经》、《千金》等书,并吸取历代医家理论精
华,阐述病理与气血、营卫、经络、脏腑、表里、虚实、寒热、饮食、时气之间的
关系,分析人体得病的原因,详析六经见证。
  1962年,山东省在上海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的首届毕业生12人编著《中医学浅
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介绍中医学基础知识。其中上篇为基础理论,包括阴
阳五行、天人相应、脏象、经络、病因、四诊、辨证论治、药物简介、常用方剂,
共9章。下篇为各科临床,包括针灸、伤寒、温病、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眼
科、耳鼻喉科、推拿、气功,共10章。
  1980年,孙曾祺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用“元气”与“场”的学说探
索新的医学理论,认为现代物理学的统一场论,很可能是元气学说的依据。
  1985年,张珍玉等编著《实用中医基础理论学》(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
分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概况、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象、经络、病因病机、
诊法、治法及预防原则共9章,主要阐明中医学基本理论。高桦等对1189例住院病
人进行分析,探讨肾气及气血阴阳的虚衰在不同年龄、性别上的规律性变化。结果
发现,肾气虚高峰区分布在12~40岁,特别在26~28岁和30岁以后;男女阳亢高峰
分别在60岁和50岁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