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内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192&run=13

    〖中医〗〖学术〗〖研究〗〖内经〗=〖黄帝内经〗〖古代〗〖著作〗
  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著《扁鹊内经》,已佚。同期问世的还有《黄帝内经》,
亦称《内经》,系托作,托名黄帝与伯岐、雷公谈论医事,内容包括《素问》、《
灵枢》、《难经》等。后世山东医家精心探求研究的为《黄帝内经》。
  元代,李浩著《素问钩元》。
  明代,张景皋著《难经直解》,梁绍儒著《上古医经注》,郭宗皋著《内经便
读》。
  清代,岳含珍著《灵素区别》,谭 煦著《内经详解》,黄元御著《难经悬解》
、《灵枢悬解》、《素问悬解》、《灵素微蕴》,窦光彝著《内经素问摘注》、《
内经灵枢摘注》、《灵枢摘要》,丁绍诚著《素问悬解》、《难经释义》,孙炎丙
著《灵枢悬解》、《难经悬解》,董毓衡著《灵枢笺注》,王乾著《难经妙略》,
潘遵 著《运气述》。

    〖建国后〗〖中医〗〖学术〗〖研究〗〖内经〗〖著作〗〖1959-1985〗
  1958年,周凤梧、王万杰、徐国仟主编《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人民卫生出
版社出版)。王万杰在《山东医刊》撰文,认为《内经》的学术思想是先秦诸子哲
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从其思想体系及对宇宙的认识方法上,可以看到受老子、荀
子等思想和《周易》学术思想的影响最深。单同在《山东医刊》撰文,论述“气”、
“化”,指出“气”是运动的微细物质,“化”是微细物质的运动,凡虚实、寒热、
表里、气血、上下等证,皆指病人气化;行气、运气、助气、化气、降气、调气等
是指中医调整病人气化的具体手段。
  1959年,省中医进修学校编著《内经摘要语释》(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2年,刘洪祥在《山东医刊》撰文认为,病理“标”、“本”是从病势演变
上察看脏腑气化的盛衰,推研致病因素所在,治疗“标”、“本”是从分析病变的
症状上归纳出治疗目标。
  1965年,张奇文在《山东医刊》撰文,对“暑必兼湿”说提出疑问,认为“暑
必兼湿”并不全面,当以临床表现为据,进行辨证施治。
  1977年,李克绍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认为,五行经历了物质→事物性
能的抽象概念→朴素的辨证工具→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是中医指导临床,确定治病原则的纲要。张善忱、张登部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撰文认为,《内经》取穴少而精。处方用穴明阴阳,识病情,知标本,察形色,识
脉象,顺天时。关于腧穴处方的组成,不但有缓急大小之分,而且有奇偶之别。就
其组成布局来看,亦每有主辅佐使等异。
  1981年,张珍玉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论述《内经》五郁,指出木郁、
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为运气学说的一个方面,引起郁证的病因,有内伤七情
和外感六淫两方面。高旭春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论文,认为《内经》对人
体节律已有一定认识。刘承才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论述《内经》的形神
唯物观及其对医学实践的意义,认为《内经》中的形体分属五脏和以心为统帅,为
辩证施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庄泽澄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论述了《内经》中
代脉的四种涵义:一是“代”有“止义”;二是“代”为脾的正常脉;三是“代”
为脾的真脏脉之义;四是“代”为有规律的歇止脉。
  1982年,山东中医学院张灿 、徐国仟、宗全和、李思复、张善忱、田代华等
编著《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按提要、原文、校勘、语
释、按语等项次序,对《素问》原文进行校勘和注释。陈文光在《山东中医学院学
报》撰文认为,在体表的头面区、耳区、躯干区、臂区、手区、腿区和足区7个区
中,每个区域象“小的大脑皮层”,即每一区域中都有内脏器官的反应点,一点或
多点,区域学说在解释内脏与体表联系上,优于经络、神经学说。
  1983年,张珍玉、徐国仟、刘承才、迟华基、韩成仁、田代华、周仕明、史兰
华、江秀贞等编著《灵枢经语释》(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按提要、原文、校
勘、词解、语释、按语等项次序进行校勘与注释。姜建国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撰文认为,从肝肾同源概念的实质、脏位与经脉络属的关系,可辨析肝脏的位置,
指出肝脏位于中焦。从这一观点出发,可重新认识中焦的功能。王陈应研究认为耳
病的发生与肺功能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指出调气开郁为治耳聋大法之一。孙祚民在
《山东中医杂志》撰文,阐述辩证施治中反治的甘温除热、引火归地元、补气通闭、
增液通便、利水止泻、和胃导眠、宣肺浚癃、补肾定喘等八种变法。张吉人在《山
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阐述“治上不犯中”和“治表不犯里”对治疗小儿外感的
意义。张玉龙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认为气机升降学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与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表现在脾胃,影响在
肝胆,根源在心胃。指出升降疗法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关。刘家义
在《山东中医学院报》撰文认为,中医治疗求本这一治则中的“本”,就是疾病的
本质,它不单指病因,也不独为病位,“本”与“证”相当,“求本”就是辩证。
具体地说,就是对疾病进行定位、定性、辨因,从而分析其证候。“治病求本”是
中医诊治疾病的总原则,而其他任何治则都是这一原则的灵活运用。秦兰丰在《山
东中医学院学报》撰文论述扶阳法,认为升阳是指用升提阳气的药物以解除人身中
清阳不升或下陷等功能障碍。温阳包括回阳救逆与温中散寒。迪阳是治疗寒温阻遏、
痰凝瘀阻等引致阳气不通的方法,包括散结与通脉二法。
  1985年,周凤梧、张灿 编著出版《黄帝内经素问语释》(山东科技出版社出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