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丝虫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171&run=13

    〖丝虫病〗〖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流行〗〖民国〗〖地区〗
    〖建国前〗
  山东是全国丝虫病流行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鲁南一带,流行历史久远。群
众中流传着“邹滕峄县,粗腿大蛋”和“泗河两岸,十人九疝”的民谣。但缺乏确
切的流行史料记载。
  1931年,冯兰洲在其著作中将山东省列入斑氏丝虫病流行区。
  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鲁南山区,随军医务人员发现不少丝虫病鞘膜积
液、阴囊象皮肿患者。
  1943年,山东滨海地区医院为多例鞘膜积液患者做手术,患者均为当地居民。

    〖建国后〗〖寄生虫病〗〖防治〗〖1950-1957〗〖丝虫病〗〖调查〗
    〖传播媒介〗〖感染者〗〖流行〗〖地区〗
  1950年,省卫生厅制订调查丝虫病的计划,由白求恩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和
省防疫大队组成丝虫病调查大队。1951年,在鲁南进行山东省第一次丝虫病流行病
学调查,发现山东南部丝虫病流行广泛。血液检查2512人,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17.
48%。此次调查,初步了解到鲁西南丝虫病流行状况,确定山东省丝虫虫种为斑氏
丝虫,属夜现周期型;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此蚊约占蚊群组成的98~99.8%。估
计全省有微丝蚴血症者约250万人,有丝虫病阳性体征者约250万人,感染者和患者
共500万人。
  1956年6月,省卫生厅成立山东省丝虫病防治研究委员会,将康复医院400人分
至全省各县市卫生防疫站,专门从事丝虫病防治。省丝虫病防治所制订消灭丝虫病
方案,在人群微丝蚴阳性率超过5%的县市进行大规模普查。冬季,省丝虫病防治
所选定济宁县后铺乡13个自然村为防治试点,普查居民1733人,微丝蚴阳性率为14.
50%,查出的患者全部给予治疗,并开展灭越冬蚊活动。
  1957年,山东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省丝虫病防治所在各县
卫生科、卫生防疫站的配合下,抽查68个县,每县选择1~3个调查点,每点1000~
1500人。调查结果,确定山东省丝虫种属为斑氏微丝蚴夜现周期型,是单纯斑氏丝
虫病流行区。除莱阳专区未发现丝虫感染外,其他专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共检
查84285人,发现微丝蚴阳性者5996人,阳性率7.1%。丝虫病流行严重地区集中在
临沂和济宁专区,宁阳至日照一线以南为高度流行区,以北流行程度逐渐减弱;黄
河以北,除齐河、东阿等为中度流行区外,其余各县为低流行区,大部分呈点状分
布。

    〖丝虫病〗〖工作〗〖建国后〗〖寄生虫病〗〖防治〗〖1958-1968〗
    〖传播媒介〗〖药物〗
  1958年,中共山东省委批转省卫生厅党组《山东省1958年丝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报告》,要求各市、县委成立防治丝虫病领导小组,由县、市委书记挂帅,订出防
治规划。省人民委员会在济宁召开丝虫病防治动员大会。省卫生厅抽调各级医院主
治医师200余人、中级医务人员1000多人和大专应届毕业生5500余人,组成35个防
治队,经省丝虫病防治所培训后,分赴35个县,开展丝虫病普查普治。全省检查血
液涂片1100万人,查出微丝蚴阳性者113万人,除禁忌者外,均用海群生总量4.2克,
7日疗法治疗(直到70年代,山东省均使用此种方法)。
  1959年6~9月,省丝虫病防治所在泗水县苗馆公社观察传播媒介和丝虫病流行
的关系。居民微丝蚴感染率17.4%,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21.8%。有感染期蚴虫者
占4.94%。淡色库蚊为传播丝虫的唯一蚊种,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与血内微丝蚴密
度有密切关系。本年,全省普查149万人,微丝蚴阳性率4.33%。
  1960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日照县7个公社考核丝虫病防治效果。平均
微丝蚴阳性率为5.38%,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半数以上村庄微丝蚴阳性率降低50%
左右。查出有体征的病人41人,其中仅有5人进行过治疗。年内全省普查146万人,
微丝蚴阳性人数82442人,阳性率5.63%。
  1961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苍山县和邹县调查丝虫病下肢象皮肿,患病
率分别为1.13%和1.07%。分析414例病人病程,最长者50年,最短5天;年龄最大
者84岁,最小14岁。
  1963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邹县兴隆庄研究全民间歇服海群生防治丝虫
病的效果。全民服药前,居民微丝蚴阳性率14.3%,服药12次后,阳性率降至3.8
%。
  1964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采用烘绑疗法治疗下肢象皮肿。一个疗程后,
基本治愈9.1%,显著进步72.7%;治疗一年后基本治愈4.5%,显著进步45.5%。
经两个疗程治疗,基本治愈与显著进步者共占81.9%。
  1961~1965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邹县小贾庄采用反复查治丝虫病人,
结合灭蚊措施,人群微丝坳阳性率由14.1%降至0.6%。同时在不灭蚊的邹县小西
苇,反复查治丝虫病人,人群微丝蚴阳性率由14.2%降至1.2%。小贾庄和小西苇
两村都能使人群和蚊的微丝蚴阳性率降至较低水平,每年查治丝虫病时,也都能发
现一定数量的新的丝虫病人。1965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邹县兴隆庄进行海
群生全民预防服药防治研究。
  1965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苍山、日照、费县、邹县、滕县、兖州、泗
水、郓城、枣庄等县市进行消灭丝虫病实验观察,观察村全程足量服药率达84~96.
2%。结果表明,总剂量不低于3600毫克的不同方案,微丝蚴阳性者转阴53.6~99
%,居民微丝蚴阳性率下降55.2~93.6%,微丝蚴密度下降56.3~98.6%。
  1966年春季,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与枣庄市卫生防疫站在薛城区采用海群生
间歇服药法防治丝虫病。患者治疗后,微丝蚴转阴率为71.4%,微丝蚴减少率为95.
6%,服药后居民微丝蚴阳性率较服药前下降52.3%,效果较好。11月,省寄生虫
病防治研究所、济宁专区卫生防疫站等。在泗水县观察海群生预防丝虫病的效果,
服药前微丝蚴阳性率15.6%,服药后阳性率4.7%,微丝蚴减少率82.8%。年内全
省普查736567人,查出微丝蚴阳性者4783人。
  1967年3月,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完成济宁县后铺乡防治丝虫病试点11年的
考核,查出微丝蚴阳性者171例,人群微丝蚴阳性率由1956年的14.56%降至6%。
  1968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等单位完成泗水县3年全民间歇服药效果观察。
第一年服药后,微丝蚴阳性率由防治前的15.6%降至4.7%,第二年降至2.6%,第
三年降至1.9%。泗水成为全省丝虫病控制较好的县。

    〖建国后〗〖调查〗〖1970-1983〗〖日期〗〖考核〗〖消灭〗
  1970年,省卫生局召开全省丝虫病防治会议,制订丝虫病防治规划,要求限期
完成全省消灭丝虫病的任务。
  1971~1972年,全面开展普查普治的县(市)45个,部分开展普查普治的县21个,
两年普查3573万人(次),查出微丝蚴阳性者134.9万人。
  1974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滕县城郊公社孙楼大队,对部分居民在服海
群生盐前后进行X线胸透、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等多项指标检查,证实海群生
盐无不良影响,服前微丝蚴阳性率为4.53%,服后全部转阴。在滕县姜屯、大坞两
个公社30个大队,检查食用海群生盐的新生儿和婴幼儿234例,也证明海群生盐安
全有效。
  从本年起,山东省建立省地级考核制度,凡县级考核合格者,省地级再进行考
核。至1980年,全省陆续将有丝虫病流行的74个县(市)考核完毕。
  1981~1982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组织有关单位在济宁、临沂、枣庄、菏
泽、泰安、聊城、德州、济南、青岛等地市的63个县市复核。复核结果,全省有微
丝蚴血症者5万余人。为进一步净化疫区,巩固扩大防治成果,1983年上半年,郯
城、嘉祥、金乡、微山、郓城、梁山、枣庄等县市微丝蚴阳性率较高的社队安排服
用海群生食盐229万多人。
  1983年10月,卫生部丝虫病考核组在平邑、宁阳、东阿、齐河、安丘、巨野6
县20个乡镇的52个村抽查考核52898人,受检率为99.8%。查出微丝蚴阳性者6人,
分布在5个村,阳性率为0.06%~0.1%,基本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从而确认全
省基本消灭丝虫病。11月4日,卫生部向山东省卫生厅发出贺电,祝贺山东省基本
消灭丝虫病。山东省累计服海群生盐人数达2500万人,为世界上服用海群生盐人数
最多的地区。
  1983年以后,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继续监测原丝虫病高、中度流行区,建立
监测站5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