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行性乙脑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134&run=13

    〖乙型脑炎〗〖乙脑〗〖虫媒〗〖传染病〗〖预防〗〖建国前〗〖病例〗
    〖流行〗
  流行性乙脑炎(简称乙脑)发现历史短,1949年前,全省只有青岛和济南两市报
告过乙脑病例。
  1949年,文登、即墨、济南发生乙脑的散发和流行。

    〖建国后〗〖乙型脑炎〗〖虫媒〗〖传染病〗〖预防〗〖1950-1956〗
    〖乙脑〗〖乙脑疫苗〗〖接种〗〖病毒〗〖研究〗〖分离〗〖首次〗
    〖发病率〗〖病死率〗
  1950年,文登县发病204例,死亡23例,发病率3.98/10万;即墨、济南报告少
量病例。
  从1952年开始,省卫生厅将防治乙脑列为防疫工作中心之一,要求各地、市、
县防疫委员会指定专人负责,成立乙脑防治专门委员会,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防治。
济南市建立乙脑研究中心组,采用补体结合试验测定各地收集的血清标本,阳性率
19.16%,可疑阳性19份,未能从蚊体中分离出病毒。乙脑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的重
要措施,由于数量有限,只能在乙脑流行重点地区使用。1952年济南市和青岛市接
种乙脑疫苗8400人,对象是病人附近的1~10周岁儿童及防疫人员。
  1953年,山东省乙脑发病明显上升,全省发病922例,发病率1.84/10万。济南、
青岛两市分配鼠脑疫苗和鸡胚疫苗共2.5万人份,主要接种对象为6个月幼儿~10岁
儿童。本年青岛市成立乙脑研究室,开始进行乙脑病毒研究。济南乙脑研究组从疑
似乙脑患者分离病毒6株,这是山东省首次成功分离出乙脑病毒,从而确定山东省
为乙脑疫区。
  1954年,山东省乙脑发病571例,发病率1.14/10万;死亡138人,病死率24.01
%。3万人份疫苗仍在济南、青岛两市使用,各供应1.5万人份。
  1955年,山东省乙脑疫苗供应量增加到30万人份,6个地市开始进行乙脑疫苗
接种。
  1956年,山东省乙脑发病人数增加到3482例,发病率6.06/10万,死亡975例,
病死率28%。

    〖乙脑〗〖流行〗〖高峰〗〖发病率〗〖病死率〗〖接种〗〖乙脑疫苗〗
    〖调查〗〖建国后〗〖乙型脑炎〗〖虫媒〗〖传染病〗〖预防〗
    〖1957-1985〗
  1957年,山东省出现乙脑第一个流行高峰,发病率10.50/10万;死亡1329例,
病死率25.31%。全省12个地市接种乙脑疫苗50万人。青岛医学院在烟台专区6个县
调查303人,乙脑抗体阳性率为65.35%。
  1958年,山东省乙脑发病率下降至4.65/10万,发病2326例。发病呈高度分散,
很少有集中发病的村队,季节性明显,济南市7~8月病例占全年82.64%,济宁专
区7~8月病例占全年92.26%。全省9个地市接种乙脑疫苗50万人。
  1960年,省卫生防疫站在济宁专区进行乙脑流行病学调查,从7个县市的乙脑
病家及邻居牲畜栏圈内共采集3属10种蚊虫,淡色库蚊占75.08%。在人房内,绝大
多数是淡色库蚊,占蚊种的59.76%。牛栅猪圈多是中华按蚊,其次为三带喙库蚊
和淡色库蚊。驴棚和禽舍内多为三带喙库蚊,人群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为25.16
%。
  1962年后,乙脑发病率又逐年回升,1963年全省首次发病超过1万例,发病率
20.32/10万,死亡1781例,病死率15.69%。1966年,全省乙脑发病人数近3.3万人,
发病率达56.07/10万,是山东省建立乙脑疫情报告制度以来发病率最高的一年,但
散发特点仍未改变。
  1967年,山东省大幅度增加乙脑疫苗供应量,全年接种乙脑疫苗392.19万人份。
发病人数比1966年下降,但仍有2.3万余例,发病率39.28/10万。1967年后病死率降
到10%以下。
  1967~1969年,山东省乙脑疫苗供应量200~400万人份。
  1970年3~5月,省卫生防疫站与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单位协作,在济
南市观察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在接种疫苗的2万多人中,绝大多数
为轻反应,体温在37.5℃以内,中和体阳性率为93%(27/29)。
  1972年4月,省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在莱阳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10万人,未发现
异常反应。部分儿童注射前后双份血清进行中和抗体测定,免疫前抗体阴性,免疫
后阳转率82.3%。流行病学效果观察不理想,保护率50%。
  70年代,多数年份供应乙脑疫苗700万人份,乙脑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
  1981~1985年,乙脑疫苗接种率在90%以上,全省乙脑发病率0.38/10万~2.
27/10万,下降到历史上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