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布鲁氏菌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130&run=13

    〖布鲁氏菌病〗〖布氏菌病〗〖动物源性〗〖传染病〗〖预防〗〖建国前〗
    〖地区〗〖流行〗
  山东省发现布鲁氏菌病(简称布氏菌病)较晚。1942年以前,历城县邵而乡发生
一次布氏菌病流行,流行情况不明。

    〖诊断〗〖首例〗〖最早〗〖地区〗〖传染源〗〖发病率〗〖建国后〗
    〖布鲁氏菌病〗〖动物源性〗〖传染病〗〖预防〗〖流行〗〖布氏菌病〗
  1953年,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1例布氏菌病患者,这是省内临床诊断明确
的首例布氏菌病。
  1955~1956年,在广饶、利津、沾化等县农场发现11例布氏菌病患者。
  1956年,省供销合作总社从布氏菌病流行区内蒙古采购羊1.3万只,分发到利
津、无棣、牟平、诸城、潍县、海阳、乳山、福山、招远、莱西、五莲、昌邑、平
度、临淄等26个县市。山东省布氏菌病的流行和这部分羊的运进有很大关系。
  1957年2~12月,山东省布氏菌病调查组在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内蒙古布氏
杆菌病防治所帮助下,在布氏菌病流行地区广饶、沾化、利津、历城、临清等县调
查,检出布氏菌病155例,平均患病率2.43%;检出阳性羊(布氏菌病血清学阳性)
158只,平均阳性率为4.34%,表明山东省布氏菌病流行较严重。畜牧兽医部门开
始对家畜进行大规模检疫,宰杀病畜。
  1958年,各级卫生防疫站在全省普查150万人,查出布氏菌病患者近3000人,
接种布氏菌病菌苗30余万人。
  1959年各地调查发现布氏菌病患者1183例。
  1960年以后,山东省对布氏菌病的防治有所放松。1960~1962年,全省调查发
现的病例数减少。1963年,省卫生防疫站和各专市卫生防疫站重新组织专业人员普
查,全省查出布氏菌病4075例,平均患病率1.49%,各地患病率为0.61~3.64%。
省兽疫防治站检疫来自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的5万头牲畜,重点抽
查42个县3400头外来牛,布氏菌病血清学阳性病畜平均18%,有的地区高达70%以
上。来自流行区的病畜在全省范围广泛分布,是布氏菌病流行的传染源。
  1964年1~3月,各级卫生防疫站普查46个县、3个市20.4万多人,查出布氏菌病
感染者3033人,感染率为1.49%。全省除德州、惠民、聊城、济南、淄博等专市为
布氏菌病流行区外,其他专市也不同程度流行。
  1964~1969年,山东省在畜间采取检疫淘汰病畜的措施,在重点地区接种布氏
菌病牛型19号菌苗。重点人群的防治措施是设点收治病人,加强卫生宣传,接种
104M菌苗。
  1971年,全省布氏菌病发病4921人,为建立疫情报告制度以来的最高峰。防治
布氏菌病的重点在于做好羊只免疫。长清、沾化等县卫生防疫站开始自制猪型Ⅱ号
布氏菌病菌苗(简称猪型Ⅱ号菌苗),用于羊群免疫。
  1971~1973年,各级卫生防疫站自制猪型Ⅱ号菌苗439.4万头剂量,鉴定合格后,
现场试用。羊口服菌苗1个月后,抗体阳转率达100%,全省共免疫208.2万只羊。主
要疫区的免疫密度(口服疫苗率)每年平均都在80%以上。1973年,全省布氏菌病新
发病人下降到211人。
  1979年,山东省报告3例布氏菌病。同年开始,各地所有新发病人,一律经省卫
生防疫站核实诊断,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源处理,防止疫点扩散。
  1980年,山东省报告布氏菌病14人。全省防治工作重点为观察非流行期的疫情
动态。省卫生防疫站在垦利县抽查人群皮肤变态反应,阳性率为2.57%,未发现新
病人,羊阳性率为2.29%,可疑阳性率为2.27%。表明非流行期人群有一定的隐性
感染者。
  1981~1983年,全省每年报告布氏菌病1例。
  1984年,长清县发生一起布氏菌病爆发,确诊新发病人16名。由于积极进行防
治,防止了疫情扩大。省卫生防疫站重点抓了长清、齐河、崂山县的布氏菌病监测
和重点发病县考核,认为原有病人的治疗效果比较巩固。全省有11个布氏菌病重点
县完成羊只免疫42万只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