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钩端螺旋体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129&run=13

    〖钩端螺旋体病〗〖动物源性〗〖传染病〗〖预防〗〖外耳氏病〗
    〖钩体病〗〖民国〗〖流行〗
  1928年9月~1929年1月,临清发生广泛的黄疸病流行,病人大部分来自军队,
并传播到城乡居民,全县发病数千人。该病临床表现温和,病人很少能叙述出现黄
疸的确切时间,医生也很少观察到早期临床症状。这次流行性黄疸病人,临床诊断
为外耳氏病(钩体病当时的名称)。此后直到60年代以前,山东省未再有钩体病发生
的报告。

    〖建国后〗〖动物源性〗〖传染病〗〖预防〗〖1960-1985〗〖调查〗
    〖钩端螺旋体〗〖感染率〗〖流行〗〖高峰〗〖发病率〗
    〖乳山型钩端螺旋体〗〖首次〗〖东方铃蟾〗〖分离〗
  1960年5~8月,省卫生厅、济南军区后勤部和有关部门联合组成自然疫源地调
查大队。调查区域的鼠类,不同程度地感染钩端螺旋体;人群感染率为14.3~21.4
%。这次调查,主要采用血清学方法,未从各种动物分离出钩端螺旋体,未能确定
疫源地范围,但为以后调查提供了线索。
  1960年7月2日,菏泽县降暴雨,菏泽农业专科学校校内及猪场被淹。暴雨后出
现一批发热病人,38天内发现70例发热病人,病人血培养出20株钩端螺旋体,血清
学和病原学证实为钩体病爆发。
  1962~1963年,即墨、栖霞、曹县等地发生钩体病流行。
  1964年,山东省出现钩体病第一次流行高峰。全省发病2.4万余例,发病率44.
32/10万,流行于烟台、济宁、泰安、菏泽等4个专区的28个县。烟台专区发病1.2
万例,其中栖霞县发病5463例。省卫生防疫站对胶东地区送检的病人血液、脑脊液、
猪肾、猪尿和鼠类标本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分离出钩端螺旋体53株,检出率
11.32%(53/468)。鼠类标本未分离出病原体。
  60年代,山东省搞清了钩体病的流行情况,发病县市区83个,为北方主要流行
区之一。猪是山东省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这些研究成果,为制订预防控制钩端螺
旋体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5~1969年,全省钩体病呈散发状态,发病率在2.16~15.23/10万之间。
  1970年,山东省出现钩体病第二次流行高峰,全省发病7531例,发病率为76.
86/10万,为历年发病最多的一年。日照县卫生防疫站从10只犬肾脏分离出钩体5株。
病原学首次证实狗是山东省局部地区钩体病的重要传染源。
  1973~1974年,省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在日照县发现将养猪方式改放养为圈养,
并不断更新(育肥后宰杀),可以逐渐减少携带钩端螺旋体的猪。
  1979年8月,胶县西丰家村少年儿童中发生一起游泳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爆发,
共确诊病人66例,发病率10.1%。
  1981~1982年,省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在胶县驻军沽河农场观察钩体菌苗效果,
波摩那型N株与犬型赖株单价与双价菌苗安全有效,保护力高,可在疫区免疫猪,
以逐步消灭传染源。乳山县卫生防疫站等单位检查316只东方铃蟾的肾脏,分离出
13株澳洲群钩端螺旋体。经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鉴定,属澳洲群及澳洲亚群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新型钩端螺旋体,命名为“乳山型钩端螺旋体”。这是国家首
次从东方铃蟾分离出新的血清型钩端螺旋体。
  1980~1985年,山东省钩体病发病人数大幅度下降,除1980年外,发病均不到
100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