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123&run=13

    〖流行性脑脊膜炎〗=〖流脑〗〖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民国〗
    〖建国前〗〖病死率〗〖流行〗〖发病率〗〖地区〗
  1923年,台儿庄一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发病人数不详,病死
率很高。
  1924年,齐鲁医院儿科斯柯特(Scott)报告济南市流脑流行,发病、死亡数不
详。
  1928年,国家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列为国家的法定传染病。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争和人口流动,造成山东流脑流行,发病5万例。
  1945年,莒南、临沭、沂南、日照、郯城等县发生流脑流行。抗日民主政府、
鲁中军区、鲁中医药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鲁中联)派医疗队到流行区开展防治。
临沭县医药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治疗3000多病人,病人多是10岁以下儿童。
  1946年春季,全省发生比较广泛的流脑流行,各县均有流脑发病。

    〖建国后〗〖呼吸道〗〖传染病〗〖预防〗〖1950-1970〗〖流脑〗
    〖发病率〗
  50年代,山东省流脑发病率很低,除1959年为11.85/10万外,其余年份均在
6/10万以下,全省呈散发状态,而病死率高达20%左右。1957年3~4月,省卫生防
疫站、青岛市卫生防疫站分别在济南、青岛两市进行流脑带菌者调查,带菌率分别
为4.20%和21.05%。
  60年代,山东省流脑发病率明显增高。
  1962年1~6月,79个县市流脑流行,发病58126人,病死率10.42%,为山东省
第一次流脑流行高峰,全年发病6万多例,死亡6011例。
  1965年,博山区卫生防疫站通过流脑流行地区的现场观察,在省内第一个提出
在流脑流行地区预防服药重点应为不典型的皮肤瘀点病人。此后,全省各地卫生防
疫站普遍在流脑流行季节、流行地区查治不典型病人,凡是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
出现皮肤、粘膜出血点者,均按流脑病人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发展,防止转变成
典型流脑病人。
  1966~1968年,山东省出现大规模流脑流行,流行高峰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
广。1967年,全省报告336666例,死亡13933例,各地均呈严重流行状态。流脑作
为紧急疫情,每5天上报一次。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组成大批医疗队,到流行
区防治。
  70年代,山东省流脑发病率较60年代有所下降,但平均发病率仍然高于50年代。

    〖建国后〗〖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流脑〗〖发病率〗〖接种〗
    〖流脑疫苗〗=〖流脑菌苗〗
  1972年,省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在潍坊、安丘观察161活菌苗和吸附菌苗的预防效
果,发现预防效果不理想。潍坊市卫生防疫站改革传统的脑膜炎双球菌培养基,采
用卵黄抗生素培养基(简称EPV培养基)培养分离脑膜炎双球菌,提高了脑膜炎双球菌
分离阳性率。
  从1976年开始,山东省扩大使用有较高保护率的A群多糖体流脑菌苗。
  1980年以后,全省在少年儿童中广泛进行流脑菌苗接种,流脑发病率进一步下
降。1980年、1981年全省发病率分别为18.74/10万和13.58/10万。
  1982年,山东省接种流脑菌苗647万余人,全程接种率占87.1%,全省发病率
10.57/10万。
  1984年,山东省接种流脑菌苗900万余人,全程接种率占85.43%,全省流脑发
病率9.40/10万。
  1985年,全省流脑发病3933人,发病率5.13/10万。发病率比1984年下降45.43
%,死亡率下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