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伤寒与副伤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117&run=13

    〖伤寒〗〖副伤寒〗〖肠道〗〖传染病〗〖预防〗〖清朝〗〖流行〗
    〖地区〗
  19世纪末,山东省开始有零星伤寒疫情报告。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鲁北发
生灾荒并流行伤寒,疫情蔓延到乐陵、阳信、滨州、沾化等县。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秋,即墨县伤寒病广泛流行。

    〖伤寒〗〖流行〗〖地区〗〖民国〗〖肠道〗〖传染病〗〖预防〗
  1920年秋,滕县冯卯(现山亭区)一带伤寒流行,欧峪村共有800村民,发病605
人,死亡297人。
  1938年,文登县伤寒、副伤寒流行,发病4314例,死亡44例。胶南县红石崖地
区也发生伤寒流行。
  1939年,邹县田黄区栖驾峪一带伤寒流行,死1000余人。
  40年代,日本侵略军在济南、青岛等少数市县接种伤寒菌苗,但接种人数很少。
  1942年,诸城县发生伤寒严重流行,死亡数万人。
  1947年春季,胶东伤寒流行,胶东行署指示各地迅速扑灭伤寒等传染病。3月,
省卫生总局派出医疗队,到牟平、昆嵛、乳山一带抢救。胶东公立医院医疗队在乳
山午极集、夏村、白沙滩等地注射伤寒菌苗万人以上。
  1948年,各地伤寒发病和流行不断,文登县发病2800例,平度县发病623例。
胶东行署卫生局发放伤寒及副伤寒、霍乱混合菌苗50万人份,免费提供预防接种。

    〖建国后〗〖肠道〗〖传染病〗〖预防〗〖地区〗〖伤寒〗〖发病率〗
    〖高峰〗〖流行〗〖接种〗〖菌苗〗
  1950年,省卫生厅向各地布置霍乱、伤寒菌苗接种任务,济南、青岛、烟台、
滋阳、掖县、章丘、莱西等市县共接种菌苗919235人。济南市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广
泛宣传卫生常识,工会、青年联合会、妇女联合会、学校也配合卫生宣传,公安局
组织巡逻队负责检查督促预防接种工作。青岛市接种菌苗40万人,占全市人口60%。
  1951~1958年,山东省伤寒发病率2.17~5.17/10万,发病人数在1000~3000例,
全省伤寒呈散发状态。
  1959年,全省伤寒发病人数骤增,发病45209人,发病率84.86/10万。9~11月
发病占全年总数的80.13%。
  1960~1962年,全省伤寒发病率连续3年超过30/10万,年发病人数超过1.5万
人,成为历史上发病最高峰。
  1961~1962年,聊城、德州、惠民专区遭受水灾,造成伤寒流行,3个专区发病
人数占全省的56.4~67.8%。由于连续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全省伤寒流行,省卫生
防疫站确定在全省人群中接种伤寒菌苗,预防、控制伤寒的发生和流行。
  1962年2~4月,全省接种伤寒菌苗450万人份。省卫生防疫站等考核烟台、昌
潍、菏泽、济宁、泰安等专区47个大队菌苗接种质量,应接种对象4287人,第一次
接种占应接种对象93.66%,第二次接种为第一次接种人数的82.04%。
  1963年,全省伤寒发病降至1万例以内。1964~1969年,山东省伤寒发病率大
多在5/10万以上。
  1970年,牟平县发生一起食物型副伤寒爆发,发病4000多人,占全省伤寒发病
人数的3/4。包括牟平县在内,全省有7个县(区)发病率超过6/10万,全省76.34%的
县(区)属一般发病水平,有24个县无伤寒疫情报告。
  1971~1976年,全省伤寒发病呈散发状态,发病率为1.11~2.64/10万。此间,
每年有30个左右的县报告伤寒病例。
  1977~1979年,牟平、乐陵、胶南、宁阳、莒县等县部分村队发生伤寒流行或
水型传播引起的爆发,各地针对引起流行和爆发原因,采取早期发现、隔离病人、
搜索带菌者、饮水消毒等一系列综合性防疫措施控制疫情。
  1979年10月,省卫生防疫站在宁阳县城关公社邢家大队进行伤寒带菌者调查,
搜寻潜在传染源,加强对伤寒传染源管理。
  1980~1981年,全省分别接种伤寒三联菌苗227万人和118万人。
  1982年,全省伤寒发病8103例,发病率10.89/10万。接种伤寒三联菌苗601589
人。7个地市的39个县伤寒发病率超过6/10万,其中28个县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
发病率最高的达259.60/10万。
  1983年,全省伤寒三联菌苗接种人数549905人,初种120971人,加强接种
428924人,全程接种率78.9%。
  1984年,全省接种伤寒三联菌苗563965人(初种190406人,加强接种373559人),
全程接种率73.70%。
  1985年,全省伤寒副伤寒发病862例,发病率1.12/10万,无死亡。
  1983~1985年,全省伤寒发病率降到历史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