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毒性肝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115&run=13

    〖病毒性〗〖肝炎〗〖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预防〗〖建国前〗
  20世纪30年代,省内开始有零星的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病例报告。
  40年代,肝炎仅见医院收治的少量病例。

    〖建国后〗〖1950-1961〗〖病毒性〗〖肠道〗〖传染病〗〖发病率〗
    〖预防〗〖肝炎〗〖流行〗
  1950~1953年,全省肝炎年平均发病数在10例以下。1954~1958年,年平均发
病数50例左右。由于全省未建立肝炎疫情报告制度,实际发病数高于此数。
  1959年,山东省发生黄疸型肝炎流行,发病2998例,发病率5.67/10万,死亡13
人,病死率0.44%。肝炎首次以流行状态出现,成为引人注目的卫生防疫难题,引
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济南、青岛等地卫生防疫站和医院,组织专业人员进
行大规模的人群普查普治。
  1959年10月~1960年2月,省卫生防疫站与济南市卫生防疫站、医院合作,对
济南市724612人进行普查,结果是:患病率为0.06%,患病年龄集中在青壮年,21
~30岁患病率最高,为0.14%;31~40岁次之,为0.12%;居民和学生患病率低,分
别为0.01%和0.02%;保育员在职业人群中最高,为0.48%。
  1960年,山东省肝炎发病数急剧增加,全年发病19198例,发病率37.00/10万,
死亡57例,病死率0.30%。疫情波及济南、齐河、高唐、茌平、莱芜、平邑、沂水、
潍坊、博兴、益都等10个县市。
  1961年,山东省肝炎流行进一步加剧,发病27643例,发病率52.50/10万,死
亡208例,病死率0.75%。重点流行地区有昌潍、聊城、青岛等地市。
  为了遏制肝炎疫情,各级卫生防疫站和医院加强了肝炎防治研究。青岛医学院
等调查15起肝炎,发现黄疸型肝炎与无黄疸型肝炎互相传播。两型肝炎发病年龄不
同,黄疸型肝炎以1~9岁为主,无黄疸型以20~49岁为主。

    〖建国后〗〖肠道〗〖1962-1966〗〖病毒性〗〖调查〗〖传染病〗
    〖预防〗〖肝炎〗〖发病率〗〖病死率〗〖流行〗〖高峰〗
  1962年,全省肝炎发病30318人,发病率为54.19/10万,死亡227人,病死率为
0.75%,出现流行高峰。
  1963年,肝炎发病稍有下降,全省肝炎发病24135人,发病人数比上年少6183
人,发病率为44.51/10万,比上年降低9.68/10万。但肝炎流行范围有所扩大,并
有部分地区出现肝炎水型爆发。省卫生防疫站在金乡、嘉祥县完成为期4年的对708
例病毒性肝炎的连续追踪观察,结果是:632例痊愈,治愈率为89.27%;转为慢性
迁延型肝炎33例,占4.66%;肝硬变8例,占1.13%;肝炎后综合症14例,占1.98%;
死亡21例,占2.97%。
  同期,省卫生防疫站对齐河、金乡、嘉祥、济宁、莱芜及微山等6个县15个公
社发生的病毒性肝炎爆发进行调查。其特点是传播迅速,蔓延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在发生水型爆发的30多个村,发病人数占流行地区病人数的60%以上,发病时间集
中在9~12月的占92.85%。青壮年发病率最高,21~40岁发病率为23.45%。黄疸
型与无黄疸型之比为13.6∶1。
  从1963年起,肝炎流行逐渐向全省各地蔓延。1966年,山东省出现肝炎第二次
流行高峰,发病率为42.13/10万。

    〖建国后〗〖1972-1981〗〖肠道〗〖传染病〗〖病毒性〗〖预防〗
    〖调查〗〖检测〗〖肝炎〗〖流行〗〖高峰〗〖发病率〗〖防治〗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1972年,山东省出现肝炎第三次流行高峰,发病人数188780例,发病率282.
47/10万,仅临沂和菏泽两地区的发病人数即占全省发病总数的55.56%。此次肝炎
流行面广,城市、农村发病率均明显增高。9月,省卫生防疫站在威海市召开全省
防治肝炎现场会,总结推广预防肝炎的“四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一就地(就地隔离治疗)”经验,制订了《山东省肝炎防治方案(草案)》。德州、庆
云、莒南等地、县卫生防疫站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日常生活接触是肝炎的主
要传播途径,70%以上病人有肝炎接触史。
  本年,全省各地卫生防疫站开始运用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的琼脂扩散法新技术。
  1974年,全省肝炎发病人数25969人,发病率37.77/10万,降到了60年代的水
平。从本年开始,省和部分市卫生防疫站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代替不敏感的琼脂
扩散法。各地卫生防疫站在济南、青岛、德州、平原、新泰、兖州、济阳、庆云、
乳山等市县检查25064人,肝炎表面抗原在健康人群中有广泛的检出,阳性率0.80
%~4.71%。
  1975年,山东省肝炎发病率又有所回升。1976年,发病率猛升到127.56/10万。
1975年12月至1976年8月,省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在济南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1976年,省卫生防疫站开始使用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反向被动血凝试验检查
肝炎表面抗原,取代对流免疫电泳法。
  1977年,山东省出现肝炎第四次流行高峰,报告328066例,发病率为462.
19/10万,达到建立肝炎疫情报告制度以来最高发病水平。济宁、临沂、枣庄3地市
流行严重,发病率分别高达1167.99/10万、1062.05/10万和774.02/10万。
  省内部分卫生防疫站开始进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
-HBe)的检测,但由于缺乏诊断用品,检验结果不易判断,未能推广运用。
另外,各地卫生防疫站开始用多种方法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研究。
  1979年,省卫生防疫站和有关卫生防疫站医院组成肝炎调查组,选择济南、烟
台、博山、聊城、沂源、邹县、长山岛7个中等发病水平的市县作为调查地区。共
检查11339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为6.35%,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
)阳性率2.37%,二者之和为8.72%(989/11339),可代表山东省人群乙型肝炎感
染率。调查推算全省各类病毒肝炎约75万人。其中1/3为慢性肝炎、迁延型肝炎。
这些病人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力。这次肝炎调查内容较全面,方法、标准统一,
是山东省第一次大规模肝炎调查,基本上反映了山东省肝炎的流行病学情况。
  1981年,省卫生厅印发《山东省病毒性肝炎预防方案》和《病毒性肝炎污染物
消毒法》。

    〖建国后〗〖肠道〗〖传染病〗〖预防〗〖病毒性〗〖调查〗〖肝炎〗
    〖1982-1985〗〖流行〗〖高峰〗〖发病率〗〖防治〗
  1982年,山东省出现肝炎第五次流行高峰,发病率160.73/10万。济南市卫生
防疫站用反向被动血凝试验,对济南地区不同人群的515人进行甲型肝炎抗体水平
调查,阳性率为88.16%。15岁以上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在90%以上,表明人群普遍
感染过甲型肝炎。
  1983年2月,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卫生厅《关于加强肝炎防治工作的报告》,要
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把肝炎作为重点防治疾病。
  1984年,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卫生防疫站普遍使用较敏感的方法检查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对饮食、托幼机构重点人群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查的县(区)卫
生防疫站占78.38%。60.77%的省、地(市)级医院和55.4%的县(区)级医院建立传
染病科(房),主要用于收治急性肝炎病人;注射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化验采取一
人一针、针灸针用后高压消毒的医院占80%;建立献血员登记卡(证)的县医院占79.
7%。年内全省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比1983年下降46.6%。
  1984~1985年,省卫生防疫站、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共同完成用特异性免疫球蛋
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合用,进行母婴阻断的试验研究。经过2年追踪观察,阻断效果
良好,婴儿抗体阳转率可达80%以上,婴儿保护率达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