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8&rec=1&run=13

    〖山东〗〖医药〗〖历史〗〖建国前〗〖医院〗〖医学〗〖教育〗
    〖传染病〗〖发病人数〗〖人口〗〖死亡率〗〖人均寿命〗=〖平均寿命〗
  山东医药文化历史悠久,针疗技术出现尤早。据考古证明,5000年前境内先民
已将骨针、砭石用于祛痛医病。战国时期,齐国卢医秦越人(扁鹊)史称神医,被推
崇为脉学的倡导者。西汉淳于意录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医案《诊籍》,且对脉学有所
发展。晋代王叔和著《脉经》,使脉学系统化、专门化。宋代,山东医家代表着当
时中医儿科的高峰,董汲撰成中国最早急性斑疹热专著--《小儿痘疹备急方论》。
明清时期,山东医林著述颇丰,刘奎等对中医瘟病学说的发展有所建树。山东古代
医家长于脉诊,强调综合治疗以攻邪为主,形成中国古代医学流派中的齐鲁医学派。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各国教会布教施医,加速了西方医
学在山东的传播。1860年(清咸丰十年),法国、英国教会在烟台建立医院。1878年
(清光绪四年),美国长老会在济南开办文士医院。1882年(清光绪八年),临清人张
巽臣在济南开办卫生镶牙馆,是省内首家私人诊所。教会医院收生带徒,开始了山
东西医医学教育。1911年(清宣统三年),基督教共和医道学堂在济南建成,为当时
全国四大医学堂之一。此时,美、英、法、德等国在山东23个府县办有教会医院,
但广大城乡居民看病仍然主要依靠中医。
  中华民国建立后,教会医院发展更加迅速,而中医则遭受压抑,步履日艰。山
东中医界为此奋起抗争,成立山东省中医药总会,创办国医学校,并提出中西参证、
兼取并用的主张,弘扬国医,以进求存。
  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全省有教会和私立医院、诊所、西药房千余处,中医药
堂铺万余家,省、县立医院20余处,高等医学校3所,中等医学校8所。“七·七事
变”以后,山东省的卫生事业遭到日本侵略者的严重摧残,多种传染病连年流行。
1938~1945年,全省死于疟疾、脑膜炎、回归热、结核病、黑热病、霍乱等传染病
者达72万余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又发动内战,山东传染病流行猖獗。1949年,
全省仅麻疹、天花、回归热等8种传染病的发病人数即达97万余人,全省人口总死
亡率为25‰,婴儿死亡率200‰,人均寿命仅35岁。

    〖卫生工作〗〖建国后〗〖方针〗〖防治〗〖传染病〗〖消灭〗〖天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在贯彻中央制定的“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
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总方针中,把防治危害人民健
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作为中心任务,把建立健全医疗预防机构和开展大规模预防接种
作为首要任务,开展了黑热病、霍乱、麻风、伤寒、结核等病的防治工作。1952年,
为了粉碎美帝国主义罪恶阴谋,全省各级人民政府普遍成立防疫委员会,迅速掀起
规模宏大的以反“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变了全省城乡卫生面貌,提
高了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1953年6月,山东在全国率先消灭了天花。

    〖建国后〗〖中医〗〖工作〗〖医院〗〖中西医结合〗
  建国初期,山东中医工作一度发生过失误,有限制中医发展的倾向,造成大批
中医人员改行。对此,1954年9月,全省第一届中医代表会议进行了检查纠正,并
决定成立山东省中医委员会和省立中医医院,全省各地重新吸收中医人员入院工作,
举办各种西医学中医的学习班,推动中西医结合。

    〖卫生〗〖防疫〗〖机构〗〖建立〗〖医疗〗〖建国后〗〖消灭〗
    〖黑热病〗〖性病〗〖日期〗=〖时间〗
  到1956年,省专县三级卫生防疫机构和专科病防治机构相继建立健全,医疗系
统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业务指导关系,个体医药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乡镇普
遍成立了联合诊所和农业社保健站,形成了全省预防医疗网,为尽快控制和消灭一
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打下了基础。1958年,山东省率先在全国基本消灭了
黑热病,继而又基本消灭了性病。

    〖建国后〗〖概述〗〖卫生〗〖事业〗〖1958-1970〗〖1965〗〖山东〗
    〖人口〗〖死亡率〗〖平均寿命〗=〖人均寿命〗
  在“大跃进”运动中,全省动员数千万人,连续多次开展“除四害”、清垃圾、
改造厕所的突击活动,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观,但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助长了形式主
义和浮夸风,忽视了卫生治本建设。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卫生事业的发展脱
离了实际。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山东省的卫生事业
得到了发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有了提高。1965年,山东省人口死亡率下降到
9.9‰,人口平均寿命60.31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山东各级卫生机构被夺权,卫生系统陷入混乱状态。
各级爱卫会及其办事机构被撤销,爱国卫生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0年后,又有大
批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厂矿安家落户,到农村巡回医疗,干扰了卫生医疗机构正
常工作秩序,影响了重大科研的开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建国后〗〖卫生〗〖事业〗〖发展〗〖设备〗〖医疗〗〖机构〗〖技术〗
    〖1978-1985〗〖水平〗〖预防〗〖控制〗〖疾病〗〖能力〗〖人口〗
    〖死亡率〗〖人均寿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卫生系统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
院、站、所长负责制,试行职工聘用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任务合同制、浮动
工资制,简政放权,加强横向联合,提倡医生集体承包,允许私人开业,促进了全
省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使医疗技术设备现代化,每年投资2000万元为省级医疗机构
添置先进进口设备,投资1.75亿元建成省立医院病房等26个大型项目,利用贷款外
汇引进最新医疗卫生技术设备,重点加强1/3县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同时,大力发
展医学教育,召开全省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励优秀科研成果,鼓励医学科研。到
1985年,全省高等医学院校已发展至9处,中等卫生学校27所。山东在麻风、皮肤
着色霉菌病、黑热病、丝虫病、疟疾等病防治,角膜病和烧伤治疗及内耳开窗术、
断肢(指、趾)再植、肝肾移植、中医文献整理等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喉咽癌切除
成形术居国际先进水平。6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山东进行卫生考察与学术交流。联合
国世界卫生组织任命掖县为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合作中心,任命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
研究所为国际淋巴丝虫技术合作中心。山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合
作,在临沂地区建成全省第一条冷链线。参加国际丝虫病研讨会,报告山东省为世
界食用海群生盐人数最多的地区。参加第十二届国际麻风会议,介绍山东省的麻风
防治工作情况。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承担黄河水泺口断面的常
年监测任务。
  随着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山东省预防控制疾病的能力显著提高。完成了地方
性甲状腺肿、氟中毒、肝炎等病的全省性调查,4种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
苗、百白破三联制剂、卡介苗)接种覆盖率达到国家规定指标,在全国率先基本消
灭丝虫病,基本控制了疟疾、白喉、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生。
  1985年,山东省人口死亡率下降至6.64‰,达到世界低死亡率水平,全省人口
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71.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