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建国后对外交流与合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7&rec=92&run=13

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政治上推行“一边倒”(倒向苏
联)的政策。1949年10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
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
经验”的方针,“以俄为师”是50年代山东教育对外交流的主要特征。
1951年下半年, 山东大学开始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提出了“科学上一边倒”、
“吸收苏联先进教学经验”的口号,大量采用苏联教材,学习米丘林学说和巴甫洛夫
关于生物的观点,改革生物教学,运用苏联化学科研成就和列宁的“反映论”改进化
学教学。1952年结合院系调整,全省高等学校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
自建国初期至1966年,国家对外教育交流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政府间签订的
文化合作协定,互派教育代表团组,派遣国内教育界代表、学者参加一些国外著名大
学的校庆以及其它国际文化友好活动,派遣教授、学者参加一些国家举办的国际学术
研讨会,同苏联、东欧以及一些亚洲国家互派留学人员,同时也聘请外国文教专家来
华工作。
1955年,苏联专家彼得鲁哈·季瓦阁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专家兰成多尔先后应
邀到山东工学院访问、讲学。50—60年代,全省有29名外籍专家在高校任教,这些专
家主要来自苏联、东欧和已与我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英国。另外,山东大学还先
后培养了21名留学生。
6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与苏联的教育交流大大减少。1966年,“文化大革命”
爆发,中外教育交流中断。1972年后,中外教育交流逐渐恢复。1976年—1978年山东
工学院龚海兴赴北也门任物理教师,1975年—1977年山东海洋学院杨自俭赴斯里兰卡
任汉语教师,1976年—1978年,省教育厅外事处王绥之赴巴基斯坦任汉语教师。
1978年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山东省各级
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学校,同外国教育团体和学校之间的教育交流不断扩大。教育对
外交流的主要形式:一是互聘学者、专家讲学、任教;二是互派留学生;三是互换学
术资料;四是根据双方协议,组织代表团(组)互访;五是建立校际友好联系;六是
组织学术研讨会;七是吸引国外资金,开拓办学新渠道。
互聘学者、专家讲学、任教是山东高等学校教育对外交流普遍采用的形式。
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访讲学。 山东大学1978年至1990年先后聘请外国专家学者
200多人到校任教讲学, 接待来访学者1000多人,还先后聘请张光直、德拉奇切、巴
博等5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 教授为山东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青岛大学聘请5
名外籍专家、教师担任外语教学任务,邀请外国科技专家短期讲学34人次;烟台大学
先后聘请56名外籍专家、 教授来校从事教学工作,聘请了3名外籍华人学者担任学校
的名誉教授,1986年—1988年连续三年聘请外籍教师为山东省举办暑期英语口语强化
教学班;青岛海洋大学聘请日中海洋水产科技交流协会会长、原东京水产大学校长佐
木忠义为名誉教授,聘请英国西伊诺大学马德修教授为客座教授;山东矿业学院聘请
国外文教、科技专家和教授90多人来校任教或短期讲学,还接待了美、英、日、德、
苏联、 加拿大、 波兰、瑞士、印度、澳大利亚、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
200余人次来院访问和学术交流; 华东石油学院从1980年起共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和教
师100余名; 青岛化工学院接待了美国、德国、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和日本等国的专
家来院访问、讲学10余次,并聘请10余人次外籍教师来院任教;青岛建筑工程学院聘
请了4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来院任教、讲学、作学术报告;山东建筑工程学院聘请了10
余位来自日本、英国、意大利、德国、波兰和美国的建筑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山东
纺织工学院自1986年起连续聘请了8名美国、 加拿大专家和教师长期讲授公共外语和
外贸专业课,对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能力和专业外语水平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聘请
20多名外籍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山东轻工业学院先后聘请德国、英国、日本等国
专家10余人次来院讲学;山东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分院1985年聘请英国皇家工业设计
学会汤姆逊博士来院讲学,1987年又聘请捷克工艺美术专家海滋拉尔来院讲学;山东
工业大学邀请英国剑桥大学的尼克逊博士等人来校讲学;山东农业大学邀请美国、日
本等国的知名农学专家来校讲学; 莱阳农学院自1978年以来,先后邀请日本鹿儿岛
大学农学部伊藤三郎、永滨伴纪、西典原则,明治大学农学部寺田由永、高桥直躬教
授,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平田高美博士、美籍华人林纪媛博士等人来院讲学;山东医科
大学邀请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知名医学专家来校讲学30余次;青岛医学院聘
请3名美籍教师担任外语教学, 提高师生的外语水平,邀请40余名外籍教授、专家来
院讲学;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院讲学;山东中医学院接待了
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200多人次,
来访外宾1000多人; 山东经济学院自1982年以来,先后聘请8名外籍文教专家、教师
长期讲学,还与来访的美国、英国、芬兰等国2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中国煤
炭经济学院聘请4位外籍语言和经济专家来校任教; 山东艺术学院接待来访外宾2000
多人次,并聘请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智利等国专家、艺术家讲学;济
南联合大学也邀请英国、美国、荷兰等国专家来校讲学。1978年至1990年,全省高等
院校共邀请外国专家4000人次讲学。
聘请国外专家的工作受到各高校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聘请专家的院校由1978
年的2所(山东大学、 山东师范学院)增加到1990年的36所。“七五”期间,总计聘
请各类专家937人,其中长期专家210人,一般外教198人,短期专家529人,这些专家
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德国、意
大利、芬兰、荷兰、爱尔兰、瑞士、丹麦、瑞典、巴西、香港、台湾等二十多个国家
和地区。 山东高校聘请外国专家主要有以下渠道:(1)通过国家外专局联系的国外
组织渠道; (2)校际交流;(3)友人推荐;(4)自荐等。国外组织渠道有:英语
学会(ELIC) 、美中教育服务机构 (ESEC) 、 美国大学语言服务社 (ULS) 、
爱德基金会(AmityFoundation) 、 美国对华教育咨询服务中心、美中文化促进会
(ChinaAdvocates)、美国退休教师项目、英国志愿者海外服务社、澳大利亚海外服
务局、加拿大东方公司、美国国际教育服务社等十几个组织。省教委和省财政厅抓好
专家经费的落实,对省属院校每位专家每年拨款3.5万元,1990年达到4万元,对每所
新聘专家的院校, 一次性拨给6.5~10万元的开办补助费,专门用于添置专家楼的内
部设施, 改善专家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 根据1986年全国文教专家工作会议和
1987年全国外专工作研讨会会议精神,1989年10月,山东省确定山东大学、石油大学
(华东) 、山东矿业学院、青岛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泰安师专等7所院
校为试点院校,对外国专家实行目标管理,充分发挥外国专家作用。各校先后制订了
《外国文教专家教学管理规则》 、 《外国文教专家生活管理规则》、《外籍教师管
理办法》、《外事工作人员守则》等制度,保证了外事工作顺利进行。省外办、省教
委每年都要组织外籍专家、教师参加国庆、元旦招待会和诸如潍坊国际风筝会、曲阜
孔子文化节、泰山国际登山节、淄博陶瓷硫璃艺术节、菏泽牡丹节、荣城渔民节等节
会参观游览活动, 调动了外籍专家积极性。 聘用外籍专家取得很大成绩,表现在:
(1) 培养了一大批外语人才,提高了高校教学水平。七五期间,山东接受外国专家
外语培训的各类人员累计达4万余人, 其中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研究生、高年级学
生、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和专业拔尖人才,尤其是高校外语教师,
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业务水平,既解决了部分教师转换语种(俄转英)的问题,又解
决了“文革” 中毕业的青年教师的补课问题。 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 开设了一批新课程,加强了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通过聘请外籍专家,开设
了如工业外贸、外贸英语、视听音像等新课程。有的学校在外教帮助下建立语言实验
室和英语听力室。烟台大学创办了外语广播电台;青岛建工学院由瑞典专家协助建成
的热汞实验室已成为目前国内功能最多、设备最齐全的热汞实验室;山东矿业学院聘
请“贝叶斯预测理论”创始人哈理逊教授讲学,不仅为师生拓宽了知识面,还带动了
本院在此方面的科研;山东医科大学通过外专进行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心电数据库等新
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 (3) 编写、引进了一大批教材资料,传
授了许多新的教学法。“七五”期间,外教帮助山东高校编写各类教材讲义1000多册,
教学辅导材料344万字,承制教学磁带、录像带3000余盘,制作教学幻灯片6500余张,
外教还推荐提供了《科纳英语》、《新概念英语》等新编原版教材,传授了如强化教
学法、快速阅读法、写作训练法、多人同堂授课法等先进的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外语
水平提高,普遍受到欢迎。(4)促进了对外教育交流。许多外教对华友好, 有的牵
线搭桥促成校际间交流关系,到1990年,山东已有19所高校与10个国家的60所高校签
订校际友好交流协议。有的外教还积极推荐专家,为山东高校教师出国进修争取奖学
金或资助。有的归国后盛赞中国改革和山东的变化,扩大了我国和山东在国际上的影
响。 (5)社会效益不断扩大,青岛大学外籍专家在青岛举办了各类外语培训班,提
高了外贸干部的外语水平;山东医科大学通过聘请外教,承担并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
烟台大学的外教为外事干部开办讲座,传授涉外知识,还为烟台旅游业牵线搭桥。
在“请进来”的同时,山东高教对外交流与合作还采取“送出去”的方式。1978
年以来,国家每年都分配给山东一定数量的出国留学名额,“七五”期间,国家每年
分配山东省30个出国进修名额。1984年开始,山东利用省级外汇,每年增派30名出国
进修人员, 其中教育系统18名,到1990年,山东高等学校派出留学生326人,其中美
国154人,加拿大29人,英国25人,原西德9人,法国26人,日本44人,澳大利亚21人,
原苏联6人, 其它国家12人, 已学成回国45人。 到1990年, 共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含短期培训) 1648人,回国773人。各高等学校也纷纷派出教师出国留学、考察讲
学。 山东大学1978年到1990年派出进修教师、出国研究生300多人;青岛大学先后派
出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6人,访问学者6人;青岛海洋大学1979年以来派往各国
的留学生、访问学者、考察和讲学的人员占全校教师的半数以上;山东矿业学院选派
30名教师赴美、 日、英、法、德、加拿大等国进修或攻读学位,其中已有11人先后
学成回国,派出43人次出国访问、考察、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华东石油大学从1980
年起对外派出进修教师98名, 选派留学生120名;青岛化工学院先后派出30多名教师
出国考察、访问、进修、讲学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山东工业大学1985年以来先后派
出80余名中青年教师到英、美、日、德等国考察、进修和访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宣读论文,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或在国际学术刊物直接发
表的论文有80多篇;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在国外发表学术论文7篇;山东建筑工程学院
派出以院长姚传玺教授为团长的代表团赴波兰对什切青工业大学等院校访问、讲学;
山东纺织工学院先后向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德国、朝鲜和
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派出40多名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他们当中有的已学成归国,有的正
在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山东轻工业学院派出十余名教师去美国、加拿大、德国、法
国、瑞士等国进修、留学、访问,促进学院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山东轻工业学院
工艺美术分院的教师也相继出访德国、美国、捷克、日本、香港等地;山东农业大学
自1980年以来, 先后向美国、日本等14个国家派出127人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合作
研究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现已有76人回国,美国肯塔基农学院接受派出的18名研究
生、访问学者;莱阳农学院选派10多名青年教师到日本、法国、加拿大、美国、意大
利等有关大学进修或研修。 1986年5月,学院派出以许方院长为组长的赴日高等农业
教育考察组,对日本东京大学、三重大学、鹿儿岛大学等国立大学的农学部及其所在
植物园、农业技术试验场等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访问;山东医科大学从52个学科中
选拔151名教师出国进修学习, 进修期满回校的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青岛医学院派往美、英、法、德等国攻读学位、短期进修和合作研究的教师有20多名,
另有20余名专家、教授出国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朱震教授应邀去美国约翰霍普
金斯大学医学院及罗切斯特大学进行心血管病方面的讲学,曹来宾教授在美国芝加哥
举行的第72届北美放射学年会上交流论文“中医中药治疗骨肉瘤”,丁玉芳副教授在
日本大阪举行的第5届亚洲营养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血浆维生素C与机体免疫功能关
系” ,都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1988年6月,潍坊医学院院长严明仁还分别考察访
问了日本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滨州医学院派出教师参加了1985年的南京联合国
男性生育调节学术会、1986年的广州国际三致讲习会和儿麻后遗症学术会、1988年的
北京国际亚太地区药理学术会和国际特殊教育会议,并作了学术发言;山东经济学院
选派10余名教师赴美英等国进修, 3位院领导分别赴香港和美国访问考察;山东艺术
学院参加军等教师先后到日本举办画展;济南大学先后派出16名教师出国考察、学习。
80年代是山东历史上外派留学生规模最大的时期,取得很大成效。留学回国人员
半数以上被聘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成为新学科的研拓者、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共取得科技成果1200余项。1990年11月,人事部与国家教委在北京举办全国首届留学
回国人员科技成果展览会, 山东遴选出97个项目参展,其中获国际发明奖6项,国家
发明奖7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专利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省部级科技
进步奖57项。山东医科大学张运于1983年赴挪威主攻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对瓣膜心
脏病的定量化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新公式,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
晋升为卫生部系统最年轻的副研究员、硕士导师,至1990年发表论文78篇,科研成果
获奖14项,成为山东留学人员中的佼佼者。
建立校际联系,是山东高等学校对外学术交流的又一重要形式。自1980年至1990
年,计有山东大学、青岛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烟台大学、山东矿业学院、华东石油
大学、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医科大学等15所院校(未含师范类院
校)与56所国外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
表3—16
山东各高等学校还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山东大
学1987年主办了三次国际性学术会议,100多位外籍知名学者出席会议;1987年6月,
由烟台大学、中国法学会、山东法学会与美国圣迭戈法学院联合在烟台大学举办了中
美学者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学术讨论会;青岛海洋大学与国外合作的科研项目有:
与美国、加拿大合作的“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痕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与日本合作
的“浅海变性水团分析及预报研究”和“黄东海水团多学科调查研究”,与德国合作
的“浅海环流和物质输送研究”,与比利时合作的“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与意大利
合作的“海洋遥感和海洋光学信息处理”等。学校还组织主持了浅海物理学、亚太地
区大学海洋教育方面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和研讨会;1988年10月,山东矿业学院召开现
代采矿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会议代表312人,其中有来自国外1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
表40人。 1990年,山东省教育系统85人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12篇,出席
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218人次,交流论文143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山东已开始接受国外一定数量的教育资助和世界银行贷款,
对外开放的济南、青岛、烟台、泰安、日照等地市均广开渠道,争取外国友好组织、
团体和人士、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自愿资助。烟台大学、青岛大学都吸收利用国际
资助兴办教育和科研机构。80年代,山东高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了教学、科研
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对改
善高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详见“教育经费”章
节)。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