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学制和专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7&rec=77&run=13

一、学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遵照1903年冬清廷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山东
大学堂易名为山东高等学堂,学制3年。山东法政学堂速成科学制一年,别科(专科)
学制3年。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山东高等农林学堂)预科学制1年,高等农科学制3年。
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完全科学制3年,简易科学制2年。济南共合医道学堂(私立齐鲁大
学前身之一) ,学制5年。民国建立后,山东各高校的学制仍不尽相同。山东公立法
政专门学堂别科与本科学制分别为2年和3年。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商业
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学制分别为预科1年,本科3年。山东公立医学专门
学校本科学制4年。国立山东大学、私立青岛大学学制均为4年。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
校学制5年。 齐鲁大学文理科预科学制2年,本科3年;医科预科学制2年,本科5年;
神科无预科,本科学制3年;1942年经呈准后,招收两年制硕士研究生。
1952年以后, 山东省的高等专科教育学制为2~3年,本科教育学制一般为4年,
医科为5年。1957年前后有些专科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学制定为5年。
“文化大革命”中,高等学校学制2年或3年,进修班1年。
1978年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制定为本科4年至5年,专科2年至3年。山东大
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本科院校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
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
二、专业设置
1952年前,各高等院校只设院、系,不设专业。
1952年院系调整后,综合大学取消院一级建制,开始设置专业。山东大学生物系
设置海洋动物专门化和组织胚胎专门化专业,化学系设分析化学专业,海洋系设海洋
生物专门化专业,物理、水产、中文、历史、外语等系也都分别设置了不同专业和专
门化课程。至1956年,全省7所高校设置了34个系43种专业,其中文科3种,理科7种,
工科7种,师范10种,医学3种,农学8种,财经5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学校受冲击,大批专业停办。当时提出所谓“结合战
斗任务组织教学”、“结合典型产品组织教学”等,专业设置十分混乱。
1978年以后,全省增设了一批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也逐渐加以整顿、调整。
1981年以来,全省对专业结构和层次进行重大调整,采取了多形式、多规格发展
高等教育的途径。一是新建了14个急需的缺门专业。包括环境保护、塑料加工、企业
管理、纺织企业管理、法律、机械、电气工程师范、教育学、学前教育等专业和包装
装潢、家具美术、织绣工艺等工艺美术专业。二是拓宽了某些专业的适应面。山东工
业大学的半导体器件专业改为半导体物理专业,计算数学专业改为应用数学专业;青
岛海洋大学的海水养殖专业改为水产养殖专业;山东矿业学院采煤工程专业改为采矿
工程专业,煤矿电气工程专业改为工业电气化专业,煤炭工业经济管理专业改为工业
经济管理专业。部分专业适当调整了专业方向,机械类专业增加轻工机械、食品机械、
制冷机械的专业知识;城市建筑规划专业增加农村住房建筑、居民点规划、施工管理
的知识;电气热能动力设备专业增加工业企业专门化的知识;农学专业增加棉花专门
化的知识。三是对长线专业进行了适当调整。山东矿业学院的采矿和选矿专业毕业生
供过于求,但从长远看又是必须设置的,采取了保留专业、隔年招生的措施。高等农
业院校1983年增设了农业教育、植物保护、农业经济等几个两年制短线专业。其中,
山东农业大学1984年新上8个二年制专科, 即种子、烟草、土地资源、环境保护、农
产品加工贮藏、园林绿化、畜禽饲养饲料、兽医卫生检验等专业。为解决城乡职业中
学、农技中学和农业中学对专业师资的急需,1983年除山东农业大学设置农业教育专
业外, 有5所师专也招收农业教育大专班。经过调整和改革,1984年全省高校专业共
196种,专业点307个,提高了文科、轻纺、轻工、管理、通用机械、建筑等科类的比
重。文法、财经、管理等专业发展到25个,使长期以来文、法、商、经科类与理、工、
医、农科类比例失调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变。为适应理、工、医、文各门学科的相互渗
透、交叉发展的新趋势,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山东矿业学院等院校专门设立语文教
研室,开设大学语文课,青岛海洋大学增设工科类的海洋机械工程专业。
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80年代初, 25所高等学校设置了干部专修科。1983年
招生1285人, 毕业807人,在校学生1848人,学制二年。设有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工业企业管理工程、机械、冶金工业企业管理、纺织工业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
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煤质分析、石油加工工程、石油管理工程、体育管理、农学、政
工、中文、政治等16种专业和28个专业点。
1986年全省高校增设了农业、财经、政法、轻工、食品、建筑、外贸、管理等47
个短线专业,并扩大原有短线专业招生规模,文法、财经类专业招生比1983年翻了一
番。在新学科建设中,重视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增设了环境生物学、运筹学、
应用软件、微生物工程、经济法、工业外贸等专业。初步改进了专业老化、学科单一、
文、理、工不相通的局面,填补了新兴学科的空白。根据社会需要增设新学科,山东
农业大学根据农业产业结构新变化,从大农业体制出发,增设了农产品加工、畜禽饲
养饲料、绿化等新专业。山东纺织工学院为适应技贸结合、工贸结合新的贸易体制,
增设工业外贸专业,培养懂技术、会外语、通贸易的“复合型人才”。文理院校注重
设立应用专业。青岛海洋大学增设应用电子学、海岸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淡
水养殖、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等专业。山东大学增设档案、新闻
专修科等专业。 财经、政法、管理等薄弱系科由1984年的8%上升到1986年12.7%。
单科院校向多科、综合方向发展。山东纺织工学院增设服装设计、工业会计、工业外
贸等专业。青岛医学院增设检验、放射专业。石油、化工、建筑、纺织、轻工、煤炭、
冶金等单科院校都增设了与工业紧密结合的应用性文科。同时,非师范类院校树立为
中等教育服务的思想,积极为中等教育培养师资。20所非师范类院校设置了机电、土
建、化工、农学、 农业经济、 管理、食品等19种职业教育师资专业或专业班,在校
生达3100名。为加快解决普及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师资短缺问题,非师范类高校开始招
收生物、地理、外语、音乐、美术专科学生262人。主要采取3种形式:一是设立专业,
如昌潍医学院设置生物师范专业;二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开办专科师资班,如山东艺术
学院开办了美术专科师资班;三是委托招生,如省教育厅委托青岛海洋大学招收生物、
地理、政治、英语专科师资班,老专业也进行了改革,以增强适应性。
1990年, 各高校为适应全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又增设了一些新专业
(见附表)。同时,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经专家评审和推荐,在省属本
科院校确定了12个重点学科,给予重点扶持,并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连续两年质量
不佳, 即取消重点学科资格,每3年重新评估一次。山东工业大学的机械制造工艺及
设备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山东农业大学的作物
栽培专业、蔬菜专业;山东中医学院的中医专业;青岛医学院的医学专业等被确定为
省级重点学科。
评选重点学科的条件:一是有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学术造诣较深、有开拓精神
的学科带头人,并有较强的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组成的学科梯队;二是有较先进的实
验手段,具备较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三是符合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科技发展
规划要求,毕业生质量高,科研方向明确,具有一定特色;四是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
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或先进行列,并且有发展潜力。重点学科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质
量的本科生和少量硕士生、博士生,承担国家和省的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编写高水平
的教材。
表3—2
课程与教材

一、课程
清末,山东大学堂开设伦理、史学、算学、格致、外文等课程。山东高等学堂开
设伦理、经学、文学、兵学、英文、化学、地理、算学、历史、法学、东文(日语)、
图画、心理辩学、物理、法制、理财、格致、博物、地质、矿物、体操、音乐等课程。
山东法政学堂速成科开设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宪
法、国际公法、警察学、财政学等;讲习科除速成科所列课目外,加习国际司法、国
法、律例、监狱学、理财学、统计学、政治学、自治、史地、算术、人类道德等。高
等农科按照《奏定高等学堂章程》的农林科课目设置。齐鲁大学前身广德书院开办初
期课程循中国之习,授以中国经学,渗以基督教义,同时介绍算术、天文、理化等自
然学科。宣统年间主要课程有神学、国文、中西历史、算术、三角、几何、微积分、
物理、化学、博物、经济学、心理学、教授法、体操等科目,英文为必修课。
民国时期,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的课程有民法、亲族相续等编、民国暂行刑律
分则、商法、保险、战时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伦理学、刑事民事判例及日本(介绍
日本情况)等诸门课程。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预科开设修身等普通科目11门,以补
足中学程度为目的;本科设普通、基础理论、专业及实习四类科目。染色本科专业科
目有:应用化学、色素化学、染色学、染料制造法、织物原料及组织、电气工学大意、
工业经济、化学分析及实验、工业分析及实验等;机织本科专业科目主要有:应用力
学、应用化学大意、机械工业大意、机织、织物整理、染法、纺织法、机织机械、电
气工学大意、工业经济、工厂管理法、制图等。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预科除普通科
目外,设簿记、经济、法学、商业专业课。进入本科除公共必修课外,设商业专门课
程18门。研究部招本校和国内外本科毕业生,学制两年,课程除加深预科各主要科目
的学习、 研究外,增加原著和译著的研究。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医学本科修业4
年,分三类课程:普通科目设物理、化学、德文、日文及伦理、修身、国文;基础理
论科目设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医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
病理解剖学、药物学、胎生学;专业科目有诊断、内科、外科、矫形、耳鼻咽喉、妇
科、产科、儿科、皮肤、花柳病、精神病等学。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预科一年,共
12门课程,除一般科目外,有植物、动物、矿物及动植物实验等四种专业科目。本科
修业3年, 分农学、林学、蚕学三种专业,各专业分设普通科目、专业科目及实习三
类课程。农学科目41门,林学科目40门,蚕学科目46门课程。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
预科除地质学属专业科目外,还讲授英语、国文、修身、数学、物理、化学、图画、
体操等,普通课程共9门;本科除续授普通课程外,专业课程有地质、机械工业大意、
矿业测量及矿山测量、采矿、化学分析及实验、吹管分析及实验、计划与制图、矿床、
冶金、冶铁、试金术、矿山机械等13门。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设公共必修课、基础
理论、专业医术及实习四类课程。公共必修科目:1932年度为党义、军事训练、国文、
外国文。抗战期间将党义改为三民主义与伦理学;基础理论课、专业医术及实习悉遵
1931年2月《修正专科学校规程》 规定科目设置,并实行学分制。私立齐鲁大学文理
科设二年制预科,教授宗教学、国文、国史、英文、算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
心理学、化学、历史、图画、音乐,另设经济学、地质学为选科;三年制本科,分三
类专业:自然科学专业设宗教学、天文、算学、生物、应用数学、化学、地质、物理
等课程,社会科学专业设经济学、国史、西史、心理学、宗教学、社会学、教育学等
课程,文学与方言专业设中文、英文、宗教学等课程。医科设二年制预科(医前科),
教授宗教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国文、英文、心理学等课程;五年制医本科,
设解剖学、组织学、胎生学、生理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效学、药物学、制药学、
血清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并设医疗各科及其实习等专业医术和临床实习等课程。神科
三年制本科,教授旧约圣经、宗教伦理学、神学、牧师神学、英文神学课本、汉文、
希腊文、圣教史等课程。宗教学为各专业必修课目,按不同年级设置宗教学、基督教
大纲、旧约史记、基督言行录、使徒史记、真道辩证、诸教参考、耶稣社会论。根据
南京政府及教育部1930年颁布的《大学组织法》和《大学规程》的规定,确定各科系
的学习课程。
表3—3
1942年,经重庆国民政府批准,齐鲁大学寄生虫研究所招收研究生,学习寄生虫
专业课程10门,基础理论课程7门。
建国后,高校课程有了很大变化。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后,高等学校
从教学内容入手,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改革。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草案拟定教学计
划, 开设政治理论课, 确定必修课和选修课。 1950年—1952年,山东各高校进行
了各个系科的课程改革。为适应国家需要,实行适当的专门化,有重点地设置和加强
必需的重要课程,删除重复的不必要的课程。如山东农学院停授遗传学、育种学、生
物统计学等课程,加强并增加了为农业建设所急需的小麦、棉花、花生栽培等课程内
容,并加强实验、实习和社会调查。山东大学土木工程系承担淄博煤矿矿址和隧道设
计工作,并参加青岛港务局的船坞和海军造船所的坞门测绘工作。这一阶段的课程改
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结合,但改革还是初步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1958年,高等学校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开始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体力劳动。
11月,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规定:高等学校每年劳动3个月,学习8个月,也可以劳动2
个月,学习9个月。1959年又进行调整。9月,省委、省人委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指
出:“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又要结合生产劳动,把生产劳动纳入教学计划。既要领
导好教学,又要领导好劳动,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1961年—1962年,山东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并在此基础上贯彻“高教六十条”,
实施以教学为主的原则,使教育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1964年以后,教学领域的改革
由学制改革发展到课堂教学以及考试方法的改革。提倡精讲多练,加强“双基”(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加强基本功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知识面,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一时期,全省各校根据自身性质和特点,编选教材,精
减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实行“开门办学”、文科面向社会,理科与生产实践结合。
有些学校学生自发组织科研小组,开展学术研究和科学实验活动。
1964年秋,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内涵、外延均发生重要变化。8月29日,毛泽东接
见外宾时说“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师生应该接触农民和城市工人,接
触工业和农业。 不然,学生毕业,作用不大”。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
组织高校文科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是农村“四清”运动。10月,山东大
学、山东财经学院等4校文科师生(外语系除外)全部到齐河、海阳、曲阜参加了8个
月的“四清”运动。11月,高等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工作会议把阶级斗争
作为一门主课, 将参加“四清”和军训正式列入教学计划。
1965年3月, 山东省高等教育会议召开。强调高等学校必须组织师生参加三大革
命运动(即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要求全体高校师生必须参加“四清”
运动。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晋遍进行小改(在学习年限、专业划分和教学计划
等不变的前提下,在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中进行的改革),在此基础上积
极地重点地全面改革。根据这次会议精神,省教育厅制定了高等学校进行大改(全面
改革)试点的初步意见,确定自1965年入学新生开始,文科所有专业(外语除外)一
律进行大改。部分理科和医农专业进行大改试验。大改试点专业的学制暂不改变,教
学与劳动时间比例约为7: 3。文科专业1年时间参加“四清”,理、工、农科类半年
时间参加“四清”,半年参加工农业劳动。教学方面,以毛泽东教育思想为指导,在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要彻底打破框框,要大力合并、精
简课程。四年制一般控制在20门以内,总学时控制在1900学时以内;五年制控制在20
门以内,总学时2300学时以内;六年制在30门,3000学时以内,每周用于学习的时间
不得超过48学时,保证学生有较多时间参加政治活动和体育锻炼。还对教学方法和考
试方法做了规定。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按此课程及课时数进行教学,持续到“文革”
开始。
1965年3月, 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决定,试办半工半读高等教育,以培养革命
化、劳动化、又红又专、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新型专门人才。主要
在全日制高等学校中选择8个专业试办, 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时数。同年12月至
次年1月,高教部召开全国半工(农)半读会议,确定山东扩大试点,在原有8个专业
的基础上又选择了11所院校的部分专业作第二批试点。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
发后终止。 “文化大革命”中,进行所谓“教育革命”。1968年8月底,工宣队开始
进驻高校。1972年,采用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开设2~3年学制的课程。同时,
实行“开门办学”、“三来三去”,教学秩序十分混乱。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8年以来,各校普遍重视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高等学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验教学课占总课时的70%。各校根
据高教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制定各专业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首先是加强基础理
论课程,增加选修课门类,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多数学校将基础课与选修
课的比例调整到8:2或7:3左右。每周课时量理科不超过24学时,文科不超过22学时,
必修课包括共同必修课和各专业要求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
课程。选修课按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师资条件选定,以开拓专业知识面。山东大学选修
课分为体现分支学科方向的指定选修课和为了加强基础或扩大知识面而设的课程及任
选课三类。通选课设有文理科共选的心理学、算法语言(计算机入门);理科学生开
设美学概论、汉语与写作、文学欣赏、中国近代史;文科学生开设普通物理、高等数
学初步、基础化学、生物学、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等。各系选修课发展方向已经开
始注重设置的课程自成体系。中文系开设的古代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使爱好
戏剧的学生获得戏剧方面的完整知识。开设的西方文艺理论、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古
代文艺理论、近现代文艺理论,使学生获得对文艺理论的完整概念。为培养学生科研
能力,训诂学、版本目录学等课也列入选修课。其次,各校普遍加强实验性教学。理
工医农院校加强实验课和实验课教学。实验课占总学时的25%~50%,加强实验教材
建设,增加电化教学设备,改善实验条件,有的设立综合性实验室,参加科研实验和
承担社会委托实验。各校还加强实践性教学,理科鼓励真题真做。有的学校实行“两
头在内,中间在外”,学生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到生产单位实习,再回校学习理论。
理工医农科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教学实习,专题讨论,专业劳动,
生产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经过几年来仪器设备的基本建
设,已经全面恢复了各种专业课的实验。全省各院校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实验开出率
平均达到70%~80%以上,部分院校系科开始重视实验课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改革。
如山东农业大学蔬菜栽培学课,采取结合教师科研协助试验,重复技术上定型的技术,
进行技术操作规程的调查和阅读文献基础上的综述等手段,以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山东大学理科实行各专业实验室对学生整日开放。山东纺织
工学院规定,凡专业课程的实验超过40课时的,得单独设立实验课。部分院校加强了
平日实验的计划性,对每个实验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内容、方式、时间作出明确具
体的规定,并认真地组织落实,使各实验性教学环节制度化、规范化。
在全面恢复毕业实践基础上,部分院校已经开始重视真题真做。如山东矿业学院
毕业实习的部分题目是根据枣庄矿务局各矿井生产中的科研课题进行毕业设计,有些
题目符合施工设计要求付诸实施。各理工、农科类院校的毕业实践时间超过教育部大
纲规定,不少于8周,一般系科为8~12周之间,多数学科达到12周,个别系科如山大
的生物、化学等实验性学科达到一学期。与此同时,文科各专业也加强了实践环节,
实践内容主要是结合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和调查。如山东大学哲学系为配合心理学的学
习,调查社会犯罪、婚姻问题,与济南王村劳教所建立长期实践点,学生通过调查写
成各种调查报告。中文系学生到烟台蹲点牟平西关大队和威海市搞习作。法律系学生
搞法制调查,曾对济南的法制情况进行调查写成报告还拟设立模拟法庭,以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重视了外语水平的提高。部分重点院校本科,在
一、二年级设基础外语,在三、四年级设专业外语。对于专业外语,有的规定三年级
必修,四年级选修;有的规定三、四年级均为选修课。要求四年外语不断线,基本上
达到能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书刊;有的还要求在基本掌握阅读基础上,向熟悉口
语发展,语种以英语为主,部分专业还逐步恢复日、德、法、俄等语种。外语系各专
业,均开设第二外国语。学习专业外语,有中外对照讲课和全部用外语讲课两种形式。
担负专业外语教学的教师有外国专家、华裔学者和留学进修的教师,其中以留学进修
教师为主。与此同时,加强了公共英语基础课教学,开设精读、泛读、听力、会话、
写作等课程。各院校都重视外语课的考核与考试,山东海洋学院对于外语考核,除学
期考试外,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英语会考,考试时间放在每学年开学初。考试及格者,
发给合格证,学生可以免修基础英语;对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学金。
二、教材
清末,山东大学堂等新式学校多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民国时期,山东大学、齐鲁大学教材来源有三:一是国内外出版的专业书;二是
全国大学用书;三是由教师自编讲义。
日伪时期,学校多数课程采用日本国内同类专业教材,少数课程由教师自编讲义。
在解放区主要学习社会科学,各高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的著作为主要教材,提
倡学生读原著。
建国后,1950年全国教育会议和出版会议确定了教材编写工作的方针:“使用本
国语文,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编写。在自编的同时,组织翻译部分苏联教材,文史科
依靠自编”。
“文化大革命”中,高校“文化大革命”前的教材,被斥为“黑书”、“封、资、
修”大杂烩,被停止使用,并查封销毁。1971年恢复招生后,各校突击编了一些零碎
篇章以应付教学, 学生称之为“撒传单” 。到1972年,全省高等学校编出成册的有
850余种。 当时的基本做法,一是课程门类由多变少(实行砍、并、简的办法,缩成
专业课程门类,取消外语、政治经济学等),教材起点变低(如数理化等从初中以至
小学讲起);二是用毛泽东著作代替,如哲学只讲“矛盾论”、“实践论”,中共党
史讲毛泽东关于十次路线斗争的谈话等;三是按典型产品、典型工程、典型工艺教学
体系编写,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技术,削减了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破坏了科学的理论
体系; 四是强调突出政治, 用毛泽东思想挂帅,每章每节、每篇每课之首必须加上
“毛主席语录”,加上大批判,“穿靴戴帽”。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8年山东大学、华东石油学院、山东矿业学院、山东
医学院、山东农学院、山东工学院和山东师范学院都先后承担了编写全国通用教材的
编写任务。 到1980年共主编或参与全国教材146种。1986年,省教育厅还组织力量编
写《齐鲁乡情概观》等乡土教材。各高校一般采用全国或全省通编教材,个别课程采
用本校自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