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青岛医学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7&rec=67&run=13

青岛医学院是省属重点院校,校址在青岛市。
青岛医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6年的省立山东大学医科,1946年称国立山东大学医
学院,妇产科专家李士伟任第一任院长。1946年10月25日举行了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招生50名, 学制6年。1951年,药理学家徐佐夏教授任院长,医学院集中了一大批知
名学者,如徐佐夏、潘作新、穆瑞五和沈福彭、金泽忠等,大部分教研组主任和主要
课程都由知名专家担任。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称青岛医学院。1956年
至1965年,青岛医学院稳步发展。学校充分发挥教授、专家在学术上的带头作用,重
视中青年教师培养和提高, 有基础和临床教研室30个,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100多
万元。临床实习医院扩大到10所。
作为一所有一定基础的老校,在独立建院后的五六十年代,曾为发展山东省的医
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1958年,调出骨干教师12人和部分物资设备支持昌潍地区创建
了昌潍医学院; 同年,还调出5名教师协助烟台地区建立了莱阳卫生学校;1965年,
调出包括院处级干部在内的各类人员120余人及一大批教学仪器设备、 图书和后勤物
资,全面负责筹建、创建了沂水医学专科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开始, 停止招生达四年之久。1970年秋迁惠民地区北镇
(今滨州市)办学。1971年3月,开始招收首届学制三年的工农兵学员,共招收三届。
1974年,省委决定青岛医学院迁回青岛市,在北镇设分院,名为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
1976年迁回青岛。1977年年底,招进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77级)五年制本科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被国务院学术委员会
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办学层次上了一个新台阶;专业设置从单一临床医学
专业向多专业医科院校发展;一批科研成果跻入全国及部委级获奖行列;办学规模从
独立建院时的700人发展到1990年的2000余人。
青岛医学院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拥有过一批
专业造诣高深、技术精良的骨干教师。五六十年代的药理学教授徐佐夏、眼科学教授
潘作新、皮肤病学教授穆瑞五皆为一级教授,系本学科的国内权威之一;生物化学教
授陈慎昭、生理学教授吕运明、解剖学教授沈福彭、微生物学教授田浩泉、病理学教
授金泽忠、外科学教授沈雁忱等,在学术界或专业领域内都有相当建树。潘作新教授
早在40年代即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切断睑板矫正内翻新手术”成果,被誉为
“潘氏手术”载入眼科学文献。穆瑞五教授一直是高等医学院校统用教材《皮肤病学》
的主要编写人。80年代,基础医学方面的李珏声、邵济钧、丁士海等,临床医学方面
的曲魁遵、曹来宾、韩仲岩、石珍荣、翁维权、解学孔、王常卿、曹庆学等相继被评
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朱震教授研制的ZMCR—100型携带式小型多功能心脏急
救仪荣获第36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金奖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曲魁遵教授的
“酒渣鼻防治及肤螨灵”研究成果荣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银质奖;附院陈世全副
主任医师研制的“袖珍式无创伤皮肤对合器” 愈合率达到100%,获1988年尤里卡世
界发明博览会铜质奖;李珏声等教授研究的“辐射花生仁包藏效果及卫生标准”获国
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室的“青篙素抗疟研究”获国家科委二等
奖;徐英杰教授等研制的“CAMP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建立及药全制名”获卫生部科技成
果乙级奖。
1990年,青岛医学院有教职工916名,其中专任教师421名,有教授28名,副教授
108名,讲师151名,在校生166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