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7&rec=25&run=13

清末,根据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颁发的奏定初等和高等小学堂章程,初等
小学的科目及每周授课时数为:修身(2)、读经讲经(12)、中国文字(4)、算术
(6) 、历史(1)、地理(1)、格致(1)、体操(3)。以上八门课为完全科,合
计每周30课时,其中读经讲经课占总课时的40%。图画、手工课为酌情加授的随意课
目。高等小学科目为:修身(每周2课时,下同)、读经讲经(12)、中国文学(8)、
算术(3)、中国历史(2)、地理(2)、格致(2)、图画(2)、体操(2)。共八
门课,每周授课36课时,读经讲经占总课时的33%。随意课有手工、乐歌、农业、商
业、英文。
民国政府成立以后,初级小学取消了读经讲经、历史、地理、格致课。主课有修
身、国文、算术三门,副课有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生从三、四年级设缝纫课。
高级小学取消了读经讲经,改格致为理科,主课有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
理、理科六门,副科有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生加设缝纫课。学生从第二学年
开始设农业课,从第三学年开始设英语课。1922年11月,遵《学校系统改革令》将小
学改为六年制后, 制定《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初级小学为:国语、算术、社会
(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
体育。高级小学为:国语、算术、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
形象艺术、音乐、体育。1929年,山东省立小学的课程如下:一、二年级——国语、
算术、常识、唱游、美术、工艺;三年级——国语、算术、常识、唱游、美术、手工;
四年级——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党义、音乐、体育、美术、工艺、园艺;五、
六年级——国语、算术、社会、党义、音乐、体育、工艺、美术、园艺、自然。1933
年3月, 教育部公布的《小学规程》规定:“各地方乡土教材,由主管教育行政机关
编辑, 呈请上级教育行政机关转呈教育部审定之。”1937年5月,招远县罗峰涌泉寺
小学教师杨祝卿编辑一本《招远乡土教材课本》在当地小学使用,为省内自编乡土教
材之一。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初,省战工会制定的《战时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草案》
中,规定课程及每周教学时间为,初级:国语24节,算术6节,音体6节;中级:国语
18节,常识9节,算术7节,音体6节;高级:国语6节,政治3节,常识7节,算术5节,
音体4节,社会工作2节。初、中级每节课30分钟,高级每节课50分钟。
1942年《战时小学规程》对课程作了部分调整,增加了低中高级的工作课,低年
级减少了语文和算术课。总课时略有减少。1945年初,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始教育大改
革运动,提出“战争和生产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重于一般的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教学内容上,“要多采集群众语言去表达,编成的教材要先征求群众意见,然后再
拿到群众中去教,运用群众路线的教学方法”。“课程以上精简为主,有国语、算术
和常识(生活的、政治的)就够了”。庄户学推广以后,对课程则采取“用什么教什
么, 见什么学什么”为主要教学内容。1946年2月,省政府在《关于整理与发展小学
的指示》中,规定小学课程应力求其精简集中与实用。初小一、二年级只设国语、算
术;三、四年级设国语、常识、算术;五、六年级设国语、算术、公民、史地、自然。
课外时间应加重劳动生产和社会服务。 1948年9月第三次全省教育会议提出“强调正
规文化学习制度”,每周授课30节,具体课时与内容是:初级小学国语每周10—12节
(每节40分钟),容包括读、写、讲三方面。能识1800—2000字,能读通俗报纸、写
简单书信和应用文,能当众发言。算术每周8节,内容包括珠算、笔算、心算三方面。
笔算以能运用整数四则计算日常帐目;珠算以能学会加、减法及一二位乘除法为标准。
常识每周6节(三、 四年级),以能了解一般简单的政治、社会、自然常识为标准。
音、体、美每周各2节。学生每天劳动及课外活动不超过90分钟。高级小学国语每周9
节(每节45分钟),算术8节,政治常识每周2节,史地常识每周4节,自然常识每周4
节, 包括自然现象、生产知识、卫生常识等。音、体、美每周各1节。劳动及课外活
动每天不超过90分钟。
在日伪占领区,小学较战前增加了日语、工作、劳作、国术课,其他课程名称虽
与战前一样,但其内容却是以推行奴化教育的“新教科书为新教育唯一教材”,以达
到其从文化上逐步奴化少年儿童的目的。
建国后,1949年10月,省政府发布《山东省小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小学
的课程设置及时间如下表:
表2—14
1952年2月, 中央关于《“四·二”学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中规定:小学低、
中年级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工五门课程。语文包括常识教学,常识不另设
科,算术从四年级起包括珠算在内,美工科包括图画、劳作。高年级加设自然、历史、
地理共八门课程。低年级为24学时,中年级为25—26学时,高年级为29学时。中央这
次规定的教学计划,主要变化是国语改为语文,不单设政治课,常识不另设科,合并
图画、劳作为美工课。
1957年,为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方针,加强政治
思想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重点提高语文、 算术教学质量的要求,省教育厅制定了
《山东省整日制小学教学计划》 ,内容的变化主要是:(1)从五、六年级新添政治
课; (2)五、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自然课农业常识课密切联系进行,并与勤工
俭学、 学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密切结合;(3)语文教学突出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
力,加强朗读和默读的训练。从三年级开始每周作文一次。加强写字教学,提高写字
技巧; (4)强调教学计划的统一性和灵活性适当结合,因地制宜,可以机动,可以
发挥创造性。
表2—15
1962年7月, 省教育厅制定了《1962—1963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计划》把
全省小学校划分为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及农村二类, 实行两种不同的教学计划。 一类
(城市)小学全年教学41周,假期11周。二类(乡村)小学全年教学时间35周,假期
17周(其中麦假2周、秋假6周)。城市小学四年级以上全年安排劳动两周包括在教学
时间以内。
表2—16
表2—17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陷于瘫痪,由"工农兵”管理学校,
正常的教学计划被打破,课程设置依各地情况随意而定,十分混乱。
1978年, 省教育局制定《山东省1978年度小学教学计划(五年制) 》,恢复了
“文化大革命”前的教学科目和课时安排,增加了“兼学”课,每学期两周时间。
1981年3月, 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育计划(修订草案)》,山东省
教育厅随即通知全省全日制五年制小学照此执行。与以往的教学计划相比,这一计划
统一规定了课外活动的安排,对语文教学的安排更为具体,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
强调外语课必须视师资条件决定是否开设,并注重中、小学的衔接。
表2—18
1984年10月,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
该教学计划根据城市和农村小学的不同条件,对课程设置及课时作了不同安排。实行
五年制的小学,可执行1981年部颁教学计划。
表2—19
表2—20
清末小学堂以“耳提面命,口授心传”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为主。当时省内部
分小学虽也提倡“教授小学开发性美为第一要义,即或秉性不齐,亦宜循循善诱由浅
入深”,“凡教学生读书重在理解透彻,务使学者了然于心触发贯通”。但启发式教
学很少被采用。
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教学方法的传入和影响,有些学校和教师开始注意提高学
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30年代初,省内各省立小学开始对以儿童为中心作为指导
思想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实验,即“儿童中心教学法”。省立第一实验小
学在校长陈剑恒的倡导、主持下进行的低年级中心活动教学,在当时影响较大。低年
级采取“启发式”“问答式”,中、高年级采用“自学辅导”及“启发式”。“启发
式”教学过程是:教师启发,儿童回答;教师指示,儿童模仿学习;教师订正,儿童
默认;教师总结,儿童抄写记录。“自学辅导”教学过程是:教师启发,儿童预习;
教师批评,儿童修改;教师指导,儿童练习;教师判断,儿童摘记。
解放区恢复小学教育的初期,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要用生动的科学的方式来启
迪儿童教育儿童,把小学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主要突出了四个方面,即教学
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社会相结合、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和教学与家庭相结合。
其一,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解放区的主要中心工作是一切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服务,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为此教学就必须服务于中心工作。如胶东地区自编的《初小抗日国语临时读本》中,
有两篇课文是:
防空
日本飞机来了,我们应当怎样呢?
要赶快到防空壕里去躲避。如果没处躲藏或躲藏不及要赶快趴下,不要面孔向上,
不要穿白色或红色衣服。人多的时候要散开。炸弹下来了,往飞机的左右两边快跑卧
倒。
空室清野
空室清野,是保护自己和帮助军队的好法子。
平时把粮食衣服藏好,只剩下一部分预备自己吃用。井口上要做个木盖,听说消
息不好,先把井掩盖起来。妇女老幼要躲开,锅碗等物也要带去。
敌人来到以后,没有吃,没有喝,不能久占,我们可以少受损失,而且容易消灭
他们!
其二,教学与社会相结合。
战争期间,规定小学每日上课3至4节,其他时间为参加社会活动和劳动时间,小
学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组织宣传、慰劳募捐、站岗放哨和送信带路等。高年级学生通
过组织“小先生”活动,帮助群众学习文化。
其三,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解放区的小学主要是在农村,教学要与农村生活结合起来,就必须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生产劳动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强调“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实
用。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成为善于生产劳动的好公民。”在教育大改革中推行的“庄户
学”主要就是突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其四,教学与家庭相结合。
在庄户学的影响和带动下,各地出现了一批“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即“学校是家庭的学校,家庭是学校的家庭”。使家长参与管理学校,监督教学计划
的执行。教学能更好地适应群众需要,“想办好学校须要依靠家庭”成为当时办学的
一条好的经验。
1948年10月全省大部分地区都已解放,战争时期的教学方法已不完全适合正规小
学的教学要求,省政府在《恢复和整顿小学实施办法草案》中,规定小学的教学方法
“应采用启发诱导,注重课堂讲授及反复练习,启发儿童研究兴趣,使儿童用脑思考
问题,防止单纯注入式办法”,“应注意联系实际,指导儿童搜集材料,实地观察,
多做实验,参照本地现实材料进行教学,求得学以致用,充分发展儿童之智慧与创造
能力”。在教学上开始采用科学的,适合新民主义教育发展的新方法。
建国初期,《山东省小学教育暂行实施办法》规定“新民主主义小学采取教导合
一制”,要“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书本教育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根据
儿童身心发育,接受能力及实际生活经验等情况,以多种多样的方法启发诱导”的教
学原则。课堂教学采用“新授”、“复习”、“应用”三个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有
机结合,使学生“学”与“思”统一起来。从1952年起重点强调“根据儿童心理,注
意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实行理论与实际一致,课内和课外活动配合进行”的教
学方法。1953年学习苏联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备课要作出详细教案,课堂上重视直
观教学,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成绩考查采用“五级记分法”。这一阶段
各地强调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学校工作秩序,但也出现了学生课外作业繁重和
考试过多的普遍现象。1955年中央提出要减轻小学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当时采取有
“取消周记”、“布置作业多样化”(如观察、实践、思考、口头回答等)、“控制
作业时间”、“取消月考”等具体措施,使学生负担有所减轻。“大跃进”期间,开
展了“群众性的教学改革运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通过1961年的“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并根据1963年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提出“全日
制小学必须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必须保证按期完成教学计划”,“课堂教学
是教学的基础形式”,“课内外作业的分量要适当,不要偏多或偏少”,“在学校中
不得搞突击教学和学习竞赛运动”,“要承认差别”,“教学方法不应该强求一律”
的原则。按照这些原则,各地小学注意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培养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做
到精讲多练, 讲练结合, 同时对“因材施教”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总结了经验。
1965年根据毛泽东的“七·三”指示,对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的现象,各地引起
了重视,学校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艺术,减少课外作业,减少考试次数,考试
不出偏题怪题,处理好主课与副课的关系等方面采取了措施,减轻了学生负担,使学
生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教学质量不断有所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
颠倒了教育和教学上的是非,一切教学上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基本准则,都受到了
“批判”,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研究的积极性,给教学研究工作带来了严重
后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工作重点重新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教学方法的
研究已被提到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自1975年恢复了各级教学研究机构以后,各市地
从1980年开始先后成立了各主要科目的教学研究会,开展了教学研究活动。有的科还
创办了会刊,定期发表了一些水平较高的论文。围绕“加强基础、发展智能、提高素
质”的要求,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实验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些教学方法的
改革实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1981年开始,济南市教育局围绕“落实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改进
教学。实验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而完
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如:默读训练实验、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作用的实验、
集中识字实验、低年级说话朗读训练实验、加强词名教学、培养说话能力的实验、注
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改革应用题教学的实验、数学教学追
踪实验、数学教学课堂结构改革试验等。这些实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了广泛
好评。
第二,省内小学普遍重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了思维训练,特别是创造
思维的训练,探讨了“启发式”教学,改革了课堂教学结构。如“引导自学——检查
指导——巩固练习”三环节识字教学法;“观察、想象、说句、连篇”说话训练法;
“自学、探讨、答疑、练习、总结”五步阅读教学法,作文训练五步法;“练导式”
数学教学法;“探索式”自然教学法等。
第三,1985年在部分小学进行了整体教学改革,内容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
教材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以及活跃课外、校外活动等。济南市制锦市小学
的改革实验,在1985年全省普通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受到重视和好
评。
第四,在教学改革中开辟第二课堂,引起了学校、社会的广泛注意和学生的广泛
兴趣。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德、
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大部分小学因地制宜,通过多种渠道、
多种形式开展了时事、科普、文娱、体育等活动,并定期进行比赛,提高学生的兴趣。
1985年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五小”(小发明创造、小设计、小革新、小论文、小建
议)活动,普遍提高了学生对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1986年,省教育厅制定了《山东
省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暂行条例》,学校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原则是:自愿性、主动
性、实践性、教育性和课余性。
第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新体系,是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
新课题。从1981年各类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组织机构、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开始了这
方面的探索。至1986年底,全省已有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14051处,1986年6月,济南
市历下区妇联家长学校、济南市小辛庄小学家长学校、青岛市文登路小学家长学校和
莱西县饶岭村家长学校被全国妇联和国家教委评为“优秀家长学校”。
第六,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教法是小学教育的长期改革目标。主要是
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发扬教学民主、开展课堂讨论等
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在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方面,进行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
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改革。考试内容有知识性的,也有技能技巧方面的;
考试方法除笔试外,增加了口试,注意了竞赛性、趣味性、游戏性,使学生在考试中
既能轻松愉快,又能发挥各自的潜在能力。
第七,1989年9月,省教委在印发《加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意见》的通知中,
提出了以“思想品德课为主的小学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和“思想品德课考查方法的改
革实验”。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实验。山东
省实验小学等部分小学,先后进入“德育整体”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