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教学仪器设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7&rec=175&run=13

一、清末和民国时期
清末兴办学堂时,即对教学仪器设备之装备有所规定,如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
年)《钦定中学堂章程》中,对教学仪器设备的置备曾规定:“中学堂应有图书、器
械、标本诸室……应备教科所用书籍、图式、黑板、时辰表、风雨表、寒暑表、几案、
椅凳,以及图书、算学、物理、化学、舆地、体操所用之器具;标本模型,务令全备”。
山东各类学堂遵钦定学堂章程,为应教学所需,均置备了若干仪器设备。由于清末有
关教学仪器设备向无系统详尽统计,故其装备情况优劣无法明了,仅能从其折合资产
上略知大概。以1909年(清宣统元年)学部教育统计为例,山东省学务资产“图书标
本器具”项下,全省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为银309821两。在各类学堂中,以官立高等
学堂及几所高等专门学堂装备价值为高, 其中图书标本器具价值逾银万两者有4所,
由高至低次第为: 高等学堂53046两,师范学堂23973两,农业学堂19408两,优级师
范14436两。 在各府县学堂中,平均每县学堂标本图书器具价值为银1450两,各县间
多寡不一, 悬殊较大。最高者为临邑县,全县学堂图书标本器具价值为银15652两,
系各县中唯一超过万两银者。此外,图书标本器具价值逾银千两以上者计有53个州县
(其中逾银5000两以上者有4个州县, 即临清州、黄县、招远县、泰安县)。其余州
县皆不足银千两,最少者滋阳县仅为银47两,尚有两县图书标本器具为空白。各县间
教学仪器设备情形之差异,除学堂数及规模因素外,教育经费能否应支当是主要因素。
清末,山东各地私立学堂发展较快,其教学仪器设备情况全凭办学者资金实力,
各校不一,至为悬殊,其中当以一些教会所办学堂为优。如济宁私立中西中学堂,因
系德国人用清政府赔款所建,教会及德人在华所设工厂亦给予补贴,故资金雄厚,学
堂规模较大,教学仪器设备条件较好。其教学仪器设备多是通过教会渠道由德国直接
运来,仪器设备水平在当时堪称先进。学堂内设有物理仪器室、化学仪器室、生物标
本模型室、图书室及小型天文观测站,艺术课教学设备有钢琴1架、风琴4架及20套美
术画架,另外还有体育器械若干,教学仪器设备条件为当地其他学堂所不及。
民国时期, 教育部对各类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置备亦有专门规定, 如1912年
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规定:“中学校应备……博物、物理、化学、图
画等特别教室……图书室、器械标本室”。民国初期十余年间,山东为北洋军阀当政,
混战连年,军费开支庞大,用于教育之经费本已异常拮据,加之多为滥支中饱,办理
不善,经常拖欠。及至各学校,莫不左支右绌,入不敷出,经常费除去薪俸、办公开
支,所剩无几,大多无力添置仪器设备,许多学校的仪器设备仍是清末原有状况,数
年未有改观。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山东以后,教育经费状况逐年好转,但各
学校经费中用于设备开支的比例依然很小,较民初仍无大的改观。据1933年10月《视
察山东省教育报告》记载,被视察学校教育经费之用于设备购置比例,远远低于教育
部所颁学校规程中规定, 如普通中学,在所视察的8所省立中学中,除省立第八中学
设备费占经常费的比例为11%外,其余学校均在4%以下,最低者仅为2%,远远低于
设备费至少应占20%的规程规定。 县立中学情形亦如此,设备费比例均在4%以下,
有的学校竟无设备费支出。 私立中学情形稍好,所视察5校中,设备费支出比例在10
%以上者有4所学校,最高者为18%,最低者为14%,另一学校为7%,亦高于省、县
立中学水平。 师范学校情况类似,设备费支出比例均在2%—4%之间, 职业学校更
少, 仅在1%~2%以内。“因之各校设备简陋,每年对于图书、标本、仪器少有增
置,影响学生学业至巨”。据1931年统计,省立中学中教学仪器设备最佳者为省立第
四中学, 计有图书25685册,仪器248件,标本1178件,总价值为银元24818元。省立
五中次之,计有图书1万册,仪器986件,标本126件,总价值2万余元。其余学校设备
价值均在万元以下,少者仅千余元。县立中学教学仪器设备条件普遍不如省立中学,
其中条件最好者如黄县县立初级中学,仪器设备总价值亦只有6654元,计有图书4182
册,仪器616件,标本817件,与省立中学之中等水平者相当。其余县立中学设备价值
多在千元上下,有的仅只百余元。私立中学除教会中学外,其他学校情形与县立中学
类似,设备价值高者为私立育英初级中学,计有图书5657册,仪器404件,标本590件,
总价值为3254元,余皆在千元上下。
1931年后,随着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学校设备费状况渐次好转。以当时全省最高
学府国立山东大学 (曾一度改称国立青岛大学, 校址亦由济南迁至青岛) 为例,
1930年有图书47000余册, 校具2094件,仪器、标本价值仅只8850元。1931年增加了
设备费支出, 全年为185884元,占学校经常费总支出的42.19%,教学仪器设备条件
得以较快改善。同时期山东另一高等学校私立齐鲁大学,仪器设备状况则好得多,据
1931年统计, 该校设备费支出143710元,占经费总支出的35.79%,计有图书10万余
册, 中外文杂志670余种。理学院、医学院仪器标本价值30万元。校具除印刷机、电
灯电话机、自来水机、机器房、煤气机外,有大小器具6000件,价值约25万元。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入侵山东,许多学校设施设备受到严重破坏。山
东大学原有设备内迁时,因交通困难,滞留中途,丧失大半。其运抵重庆之图书仪器,
亦经部拨借各大学应用,复校后仅将中央图书馆所存图书及中央大学所交还一部分仪
器运回,残余无几。齐鲁大学原有设备未及南运,所有史地、政经、社会、教育等类
图书多被焚毁,损失2万余册,仪器设备亦多遭破坏。其他学校设备破坏亦无可计数,
至抗战胜利,多数学校均难以恢复战前原貌。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学校,条件十分简陋,在战争环境下,不可能拿出相应的
经费用于学校设备的添置。因此,对于教学所需基本教具,如挂图、标本等,多是师
生就地取材,手工加工制作,基本能够适应教学最低需要,这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下,
也已经是十分不容易的。
二、建国后
(一)概况
建国初期,山东省多数学校的教学设施、仪器设备条件比较差,基本仪器设备多
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
并在教育事业费中专门列有设备购置费支出,教学仪器设备条件逐步得到改善。50年
代末,国家曾从苏联进口了部分国内紧缺的计量、光学、电子仪器仪表,山东部分高
校由此补充了部分设备,设备条件有较好改善。
“文化大革命”中,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供应比较混乱,许多学校的图书资料、仪
器设备疏于管理,毁坏丢失严重,新添置仪器设备很少,图书资料则基本上有减无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状况走上正轨,教育事业费中用
于设备购置的经费逐年增长,设备条件改善较快,其中尤以高等学校较为明显。普通
中小学由于长期以来公用经费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通过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但大
部分用于校舍改造,能够用于设备购置的经费较前些年虽有增加,但相对于多年积累
下来的设备欠帐,仍明显不敷应用,因而中小学的仪器设备条件仍较落后,绝大多数
的小学还没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配备标准,尤其是农村小学,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基本
处于空白状态,不能适应教学需要。
(二)经费安排
高等学校的设备购置费在教育事业费中列支。由于高等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因学科
设置对仪器设备有不同的要求,各校不尽相同。教学仪器经费开支比例互有差异,一
般均由高校自主确定,省里没有统一要求和规定。中小学的教学仪器经费,在1979年
以前,长期由省安排,每年在省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购置教学仪器,通过
省教学仪器供应站向各地调拨。年经费规模一般在500万元上下,约占教育事业费的3
%左右。1980年后,随着财政体制改变,教育经费由市(地)、县统筹,仪器设备经
费也由各市(地)、县自行安排。财政体制的改革,调动了市(地)、县的积极性,
仪器设备经费的增长幅度较大,特别是“七五”期间,教育经费渠道增加,数目扩增,
用于仪器设备购置的经费也有较大递增。“七五”累计全省中小学(含农职业中学)
设备购置支出达42235.55万元,其中教育事业费投入8135.62万元,占19.26%;教育
费附加中支出13669.73万元, 占32.37%; 其他预算外资金投入204 30.2万元, 占
48.37%。
表9—18
普通中小学设备购置支出统计表
表9—19
普通中小学设备购置支出统计
表 表9—20
表9—21
表9—22
(三)中小学实验室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山东省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十分薄弱,由于长期以来经
费投入不足及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等原因,全省90%以上的学校缺乏90%以上的实验
仪器设备, 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开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978年后,国拨仪器设备
购置经费每年增加到800万元, 比1966年增长1.67倍。同时,各地利用地方财力和集
体个人集资购置教学仪器,师生还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仪器、教具,初步改变了教学
仪器设备严重匮乏的状况。 到1983年底,全省已有133个县(市、区)基本上解决了
低标准的教师演示需用和部分学生分组实验需用的仪器设备,但距实际教学需要仍有
相当大的差距。
1984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中师、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标准,省教育
厅认真组织贯彻,并制定了《山东省中学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暂行条例》,对中
学实验教学的要求、实验室的任务和建设、教学仪器的配备使用及管理等问题作出了
具体规定。另外还印发了《中小学实验室设计汇编》,为各地中小学实验室的建设提
供了指导性的参考资料。
根据上述文件规定,山东省在1985年—1986两年时间内,集中力量狠抓了中小学
实验室建设,各地市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制定教具、实验仪器配套的实施
细则,制定年度计划和“七五”规划,并分期分批对已建好的实验室进行检查验收,
有的地市还根据完成时间的先后和质量高低,作出了相应的奖励规定。为加强实验室
建设的检查督促,未设置教学仪器供应管理机构的县市全部限期建立,同时针对农村
学校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的状况,在乡镇设一名专职人员负责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作。
通过两年的积极努力,全省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1986年末统计,全
省中小学(含中师、 职业学校)新建仪器室3314个,累计18023个;新增实验室专用
桌凳24167套, 累计82010套;新配实验人员2032人,累计10403人;两年合计竣工实
验室建筑面积8.97万平方米。中师、职中、中学、小学演示实验开设率分别为83%、
69%、73%和46%;分组实验开设率分别为66%、47%、49%和23%。部分市地在中
小学实验室建设中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制定规划,狠抓落实,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
面貌一新, 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如淄博市从1985年起,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3
年的时间全部完成了中小学实验室建设。 潍坊市规划在291个乡镇全部建设农村初中
实验中心, 1986年即建成195个,1987年建成了其余的96个,两年完成任务。济宁
市郊区(现为任城区)在1986年即按照国家教委和省教育厅的规定,基本上完成了全
部中小学的实验室配套建设任务,全区中小学均达到国家教委颁布的三类标准,其中
达到一类标准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该区两年集资百余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
器,相当于建国以来35年国拨仪器经费的2.5倍。
1988年7月, 省教育厅制定了《1988—1995年山东省中小学实验室发展规划》,
设想用七八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全省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的实验室建
设任务。对实验室建设和仪器配备标准作出了相应规定,并要求各地各级教育事业费
中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的经费应不少于2%, 保证专款专用。各地征收的教育费附
加和其他预算外收入,都要拿出一定比例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各市地根据省教育厅
制定的规划,均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具体规划,并认真组织了实施。至1990年末,规划
尚在实施中,其中中等师范学校、省(市、地)重点中小学已基本完成了实验室建设,
职业技术学校、一般完中、高中已有40%以上的学校完成了实验室建设。
(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
建国初期,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仪器设备严重匮乏,底子薄、基础差,实验课基
本无法开出。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实验仪器设备条件有所改善,但“文化大革命”
期间,仪器设备的丢失和损坏非常严重。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老校实验课的
开课率不到30%,新校的实验课基本不能开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得到
重视,高等学校经费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实验仪器设备条件迅速得到改善。到1983年
底, 全省高校共有实验室1159个, 实验室面积为23.8万平方米。各种仪器119699件
(台),仪器设备固定资产金额为12195.68万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64%和62%。各
校在首先解决基础课实验的前提下,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了一批设备水平较高的实验
室,如山东医科大学的电镜室、山东工业大学的计算机室、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
的语言实验室等。 全省有20多所高校配备了电视录像设备, 配有各种视听设备
10563件,万元以上的设备1000余台,其中有300余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省高校实
验课开出率提高到82.36%, 其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开出率分别为
86.62%、81.78%和74.85%。1983年全省高校实验室承担科研课题609项, 完成203
项, 承担面向社会服务科研课题597项, 社会服务收入123.68万元。参加实验的
教师和技术人员共4830人,其中讲师以上的921人,工程师以上的226人。在此基础上,
山东省高校继续加大对仪器设备购置的投入, 1984年—1986年设备购置费分别为
1998万元、 3520万元和4309万元, 与1983年相比, 分别增长41.5%、 149.3%和
205.2%。 到1986年末,全省高等学校实验仪器设备原值达2.73亿元,较1983年增长
1.24倍。实验仪器设备中价值2万元以上的有1315台(件)。为适应教学科研的需要,
部分高校还引进了一批电镜、色谱、爱克斯光衍射仪、中型电子计算机等先进设备,
充实到各个实验室,开出一批新的教学、科研实验项目。同时,各高校为了提高设备
利用率, 集中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成立了40个实验中心。实验课开出率提高到88%,
按实验个数演示实验开设率为97%,分组实验开设率为84%。到1990年,整个“七五”
期间,全省高校设备购置费支出累计为23319.91万元,较“六五”同期增长1.63倍。
全省高校仪器设备中,单价在2万元以上的设备固定资产原值为11439.5万元,实验室
面积为45.3万平方米,实验课开出率超过95%。
在抓好高校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山东省高等学校还十分重视加强实验室的管
理工作。1980年初,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经验交流会,就加强实
验室建设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交流了经验,研
究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根据会议精神,省教育厅发出了《关于加强高等
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几点意见》,教育部给予充分肯定并转发了这个文件。
1982年7月, 省教育厅发布《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条例》。1985年成立了山东
省高校实验室管理研究会,就提高设备利用率、实验室合理设置和建设、改进实验教
学方法等问题提出咨询和探讨。从1986年开始,全省开展了高校实验室的检查评比工
作, 当年受到省教育厅表彰的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72个,先进工作者100名;受国家
教委表彰的先进集体4个,先进工作者2名。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山东省高校每
年都从国外引进部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由于引进仪器设备是一项涉外政策性较强、
程序繁杂的工作,为了用汇得当,避免盲目进口,将引进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
理,省教委于1990年5月制定了《山东省高等学校进口教育科研仪器设备暂行办法》,
使该项工作纳入有序管理。
(五)图书资料建设
建国初期,山东省中小学图书资料建设基础较差,中小学图书藏有量极为有限,
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图书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设备购置费中安排了少量的图书经费,
城市中小学图书资料匮乏的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缓解,部分学校建立了图书室,但藏书
量仍十分有限。 “文化大革命” 中,原本有限的图书亦遭受严重破坏,丢损大半。
1978年以后,随着教育地位的提高和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图书经费在设备购置费中
开始占到一定的比例,但为数不多,用以弥补多年的历史欠帐显然不足,全省中小学
图书建设的步伐较为缓慢。 到1987年末,全省中小学共有图书3735.41万册,其中中
等师范学校182.17万册, 生均图书册数为44.1册;职业学校246.07万册,生均13.01
册; 普通中学2022.97万册,生均5.33册;小学1284.2万册,生均1.52册,距部颁配
备标准差距甚远。 1988年3月,省教育厅颁发《山东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设置暂行
规定》,其中对图书配备标准规定为:初中按适用图书平均每生起点15册配备;县以
上实验小学按适用图书平均每生起点15册,城市一般小学和乡镇中小学平均每生起点
10册,农村小学平均每生起点5册配备。此后,全省城镇和农村中小学结合校舍改造,
多方筹集资金, 注意了增加对图书经费的投入, 到1990年末,全省城镇中小学校舍
改造中用于购置图书的经费累计为1049万元,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中用于购置图书的
经费累计为1143.3万元,共新购置图书1680余万册。同时,许多学校还通过各种方式,
如征求社会捐赠图书、动员学生家庭捐书等办法,一定程度上使学校藏书量的窘迫状
况得到缓解。但即使如此,离省教委规定的最低配备起点仍有一定距离,中小学图书
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图书适用性较差。由于各学校通过社会和学
生家庭捐赠的图书在藏书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而这部分图书的适用性显然无法保证;
二是图书经费投入仍较少,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加之书价上涨因素,新增适用性较好
图书的数量不大;三是图书利用率不高。受上述问题的影响,加之应试教育模式下片
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作用,使学生无暇腾出时间和精力阅读课外书籍,多数学校图书
室对学生而言基本形同虚设。
山东省高等学校图书建设在“六五”期间发展比较迅速。1985年全省高校馆藏图
书1351万册,比1981年的931.5万册增长45%,是1949年11万册的122.8倍。图书购置
费1985年为563万元,比1981年的233.4万元增长1.42倍,占高校教育事业费的比重由
1981年的2.86%增长到1985年3.68%。“六五”期间高校图书馆新增建筑面积5.96万
平方米,相当于此前建国31年高校图书馆实有面积的94%。1985年全省高校图书馆职
工为1326人,比1981年的747人增加579人。阅览时间由1981年的平均每周44.5小时增
加到1985年的62.6小时。1985年图书流通达到217.1万册,阅览394.8万人次,平均每
生的流通册数和阅览人次分别为28册和51人次。“七五”期间,高校图书建设继续保
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到1990年,全省高校馆藏图书为1885万册,比1985年增长39.5%。
新增图书馆建筑面积7.46万平方米,比“六五”同期新增面积增长25.2%。图书流通
总数530万册,阅览人数达820万人次。
近年来,山东高校图书馆加强了横向交流与协作。1981年,山东省高等学校图书
馆工作委员会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山东大学),承担了全省高校图书馆的监督检查和
宏观指导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了图书馆业务的学术研究、信息交流和馆藏编目的协作
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制定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图书馆
办馆水平评估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图书馆组织领导、办馆条件与图书馆工作两
个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值的总和各折为100分,分别计算,分数的高低与办馆水平成
正比。鉴于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规模、条件和要求存在一定差异,评估标准分为重
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和在校生千人以下的本科院校等三个类型分别进行
比较。评估工作自1986年开始操作,对推进高校图书馆建设起了积极作用。针对师范
专科学校图书馆建设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 1986年4月在济宁师专成立了山东省师专
图书馆协作组。协作组成立后,组织各师专图书馆分工编写了13个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目及《山东省师专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大纲》、《检索与利用课教学大纲》,旨在
编写适合师专学生水平和需要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材,以期通过这套教材使学
生学习掌握国内文献检索和利用的知识、技能。全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和师专图
书馆协作组的成立以及颇有成效的工作,改变了过去高校图书馆自我封闭、信息交流
不畅的局面,使各高校图书馆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协作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借鉴和提高
的目的。1986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研讨会、图书馆采购协调研讨会、
师专图书馆发展研讨会、高校图书馆建筑研讨会、藏书建设研讨会等。各种研讨会对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现代化与图书馆建设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986年7
月,在山东海洋学院举办了华东地区高校科技文献检索课师资进修班。同年12月,受
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委托,在泰安承办了全国高校图书馆情报事业发展战略
研讨会。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山东大学成立了图书馆学系并开始招生,使山东省
有了培养图书馆工作专门人才的基地。同时,为了不断更新图书管理业务知识,提高
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山东大学还举办了图书馆管理人员培训班,促进了图书馆
管理队伍建设。
1988年7月, 曲阜师范大学、枣庄师专、济宁师专、临沂师专、泰安师专和菏泽
师专等6所师范院校图书馆在曲阜师范大学建立了高师校际联合体性质的文献资料中
心, 6所协作学校间相互优先优惠提供馆藏文献资料,资源共享,互补遗缺。这在如
何充分开发利用高校馆藏文献资料资源,提高馆藏资源效益,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
学、科研方面,无疑是一个积极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