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建国后职业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7&rec=127&run=13

一、中等技术学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至50年代中期,山东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的类型主要是中等技术学校。经过前期的调整,自1949年底到1951年的两年,山东进
一步规范了中等专业学校的编制,确立了各种科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建立了比较稳定
的学制和教学制度,同时成立了山东省中等技术教育委员会,加强了对中等职业教育
的管理工作。全省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形成了建国后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截
止1951年, 学校发展为30所,在校学生6529人,专任教师423人,较建国初分别增长
了近3倍、 4倍和6倍。学校主要分布在济南、青岛、烟台、徐州四市及昌潍、淄博、
滕县、莱阳和惠民五个专区。其中,工业类3所;卫生类18所;商业会计类4所;农业
类4所;水产1所。这些学校是:济南铁路管理局中级技术学校、华东工业部山东窑业
学校、徐州贾汪矿务局第一职业学校、省立医院附设护校、济南市立医院附设护校、
工人医院附设护校、铁路医院附设护校、齐鲁大学教学医院附设护校、私立妇幼助产
学校、私立慈善助产学校、省立济南助产学校、青岛市立医院护校、山东大学医院护
校、私立信义高级护校、徐州市立高级助产学校、徐州市立医院护校、徐州市立培正
护校、昌潍区中心卫生院护校、昌潍医士学校、省立医院第二分院护校、省立医院第
三分院护校、青岛私立商业职业学校、青岛私立慈济商业学校、济南私立惠鲁商业职
业学校、济南私立惠商职业学校、莱阳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惠民中等农业技术学校、
山东农学院附设农业技术学校、益都中等蚕丝学校、烟台水产学校。
1952年—1953年是山东中等技术教育的调整巩固时期。针对中等技术学校的某些
专业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1952年首先对工业性质的中等技术学
校进行了调整。 1953年5月,山东第一次中等技术教育会议后,按照逐步地适当地按
专业化、单一化进行调整的原则,对中等技术学校作了全面调整。到1954年暑期,山
东中等技术学校由1952年的35所,调整压缩为21所35个科类,其中卫生类10所、工业
类4所、农林类3所、水产类1所、财经类3所,在校生中,工业科类学生约占总数的40
%,这21所学校是:济南助产学校、济南红十字助产学校、昌潍医士学校、济南医士
学校、济南护校、青岛护校、山东大学附设护校、烟台护校、济宁护校、济南铁路医
院卫校、济南工业学校、济南铁路学校、博山建材学校、青岛建筑工程学校、济南农
校、莱阳农校、泰安林校、烟台水产学校、烟台工业计划经济学校、青岛商业学校、
济南工业会计学校。
中等技术学校经过1952年和1953年的调整,到1956年有了较大发展。学校数达40
所,在校学生2.01万人,比1949年分别增长2.33倍和10.92倍,年平均递增18.77%和
42.48%。 1949年至1956年共毕业学生1.27万人。中等技术学校中农业和卫生学校占
学校总数的60%,工业占17.5%,其中卫生12所,农业12所,工业7所,交通2所,水
利、林业、水产、商业、供销、司法、体育各1所。
至1957年,山东中等技术学校只有全日制一种形式。而1958年至1960年则创办了
一大批半工半读技术学校、 职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数量剧增,1960年达220所,在
校生7.47万,比1957年分别增长4.95倍和2.93倍。1961年—1963年教育调整,半工半
读的职业技术学校几乎全部停办。1964年推行全日制与半工半读两种教育制度,这类
学校又重新发展起来。 1965年各类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已达121所,在校学生1.84
万人; 合计211所,在校学生5.21万人,比1956年分别增长4.28倍和1.59倍。其中属
于高中阶段的全日制、 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160所,在校学生2.69万人,比1956年
分别增长3倍和83.58%, 年平均递增16.65%和6.98%。这些学校共有工、农、医、
财经、艺术五大科类,设置专业49种。1957年至1965年,全省中等技术学校共毕业学
生5.07万人。
“文化大革命” 期间, 中等技术学校大部分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 从1966年至
1976年,中等技术学校的数量和在校生数大大削减,1976年有学校72所,在校生2.44
万人,分别是1965年的34.16%和49.83%。这11年中共毕业学生6.89万人,其中有一
部分初级技术学校和半工半读技术学校毕业生。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立即着手中等技术教育的整顿恢复。1978
年6月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扩大中等专业和技工学校的规模、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1979年4月省教育局颁发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初步意见》 ,提出大力发展中
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五项措施。其中包括,积极有计划地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
扩大这类学校在中等教育中的比重。1981年11月省政府批转了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办
好我省中等专业教育的意见》,对办好中等专业学校提出了六条办法。旨在今后三五
年内主要是通过整顿提高教育质量,以加速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和改革,使学校布局
合理、专业配套。
1978年以后,在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过程中,山东省采取许多改
革措施,发挥普通中等技术学校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在改革学制基础上,
一是提出整顿提高老校,积极稳妥地加快建设一批新校,使学校布局合理,专业配套。
1978年—1980年, 全省中等技术学校由88所增至100所,在校生由29885人增至42639
人,学校数与在校生数分别比1976年增加38.9%和75%。1980年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
《关于确定和办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的意见》,会同省有关厅、局,确立济南交通学
校(交通部主管)、山东省水产学校(省水产局主管)、山东省济宁供销学校(省供
销社主管)、昌潍农业学校(昌潍行署主管)、山东省商业学校(省商业厅主管)、
山东省中医药学校(省卫生厅主管)、山东省林业学校(省林业局主管)、山东省机
械工业学校(省机械厅主管)、山东省水利学校(省水利厅主管)、山东省第二轻工
业学校(省二轻厅主管)、山东省对外贸易学校(省外贸局主管)、济南铁路机械学
校(济南铁路局主管)等12所中专为重点学校。经过几年的稳步发展,1983年,全省
中等技术学校118所, 在校生45992人。至1985年,全省共有中等技术学校141所,在
校生62915人, 比1978年分别增长60%和1.1倍;毕业生17640人,比1978年增长1.16
倍。 “六五”期间累计毕业学生82411人。1986年后,全省中等技术学校在巩固中继
续发展。 至1988年已有中等技术学校159所, 在校生71855人, 比1980年的100所和
42639人分别增长59%和6 8.5%; 毕业学生19461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毕业
生数8151人的2.39倍。这159所学校中,包括中央部属学校20所,地方属学校139所。
按学校科类划分,工科47所,在校学生25070人;农科15所,在校学生7761人;林科1
所, 在校学生727人;医药科28所,在校学生16712人;财经科32所,在校学生12953
人; 政法科7所,在校学生2671人;体育科17所,在校学生2040人;艺术科10所,在
校学生1845人;其他类学校2所,在校学生2076人。从1977年至1 988年的12年间,共
毕业学生183159人。 到1990年,全省有中等技术学校170所,在校生102789人,毕业
生达20149人。 “七五” 期间累计毕业学生97820人,比“六五”期间累计毕业生数
82411人增长了18.7%。 二是挖掘学校潜力,面向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办学,扩大
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山东中等技术学校一般历史较长,师资力量雄厚,资金来
源充足,教学设备比较齐全,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骨干力量。“文化大革命”期间,
多数学校招生数量不足,规模偏小,办学效益不高。自1978年以来,中等技术学校通
过函授、短训、代培、进修、夜校、自费走读等多种形式为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了
一批专门人才。1983年,这类办学形式毕业5368人,当年有在校生3640人。1985年举
办脱产两年学习的干部中专班和职工中专班的中等技术学校分别是51所和59所,在校
生分别是2077人和8173人。 1986年, 干部中专班、 职工中专班分别达到3287人、
10212人。 1985年至1986年,全省中等技术学校举办的各类进修班、长短期培训班在
校生分别是2840人、 2794人。同时,招收走读、代培、业余函授生约1.5万人。三是
改革招生制度, 举办不包分配的职业中专班。 1986年1月省委、 省政府《关于贯彻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等专业学校面向社会,
放开办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要求这类学校举办不包分配的职业中专或
职业高中班。 1987年2月,省计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在《关于扩大普通中等专业
学校招生规模,举办职业班的通知》中,要求各中等技术学校扩大年度招生,尽快达
到计划规模,并且实行招生与经费挂钩的办法,根据招生数量按定额拨付经费。要求
有条件的中等技术学校,在完成国家招生计划之后,在计划、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下,
接受委培生,举办不包分配的职业高中班。1985年畜牧兽医学校,1986年山东电力学
校等单位举办了不包分配、承认中专学历的招生试点。1987年全省有25所中专学校的
13个专业,在完成国家指令性招生计划的基础上,举办职业中专班,共招生2372人,
其中医师、护士两专业招生1628人。1988年全省已有40余所中专招收委培生和职业高
中生。中等专业学校改变过去单一模式的办学形式,实行内外结合、长短结合、多层
次办学的改革措施,较好地发挥了办学潜力,其学校规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使中
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农村经济和厂矿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二、技工学校
建国后,山东省为给予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人员和关停下马的旧行业的人员以
专业训练,历年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班。在此基础上,于1953年开始创办技工
学校。当年只有1所技工学校,招收学生150人。1954年逐步增加,设有济南铁路局技
工学校、济南机床二厂技工学校和青岛四方机车厂、省电业局两处技工训练班,在校
学生500人。1956年技工学校发展为3所,在校生1227人,1955年至1956年共毕业学生
500人。 1958年—1960年受当时形势的影响盲目发展,1960年技工学校数和在校学生
数比1957年分别猛增23倍和13倍,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经过1961年—1963年的教育调
整,至1965年,技工学校稳定到18所,在校生6662人。1957年至1965年全省技工学校
共毕业学生1.56万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劳动部门技工培训机构撤消,技工学校大部停办,至
1972年只剩下两所, 学生380人。1973年后虽着手恢复,有一定发展,但还处于半停
顿状态。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立即开始了技工学校的整顿恢复。1978年全省有技工
学校64所, 在校学生19651人,比1976年的26所、5841人分别增长1.46倍、2.26倍。
至1983年, 全省技工学校数为105所(其中中央部属16所) ,在校学生24293人,与
1965年相比,分别增长4.4倍、2.6倍。1983年全省技工学校工作会议之后,全省技工
学校普遍进行了整顿调整。 在此基础上,从1984年第4季度开始,由省和市、地劳动
部门对1983年以前开办的技校进行了检查验收。至1986年底,全省验收合格的学校有
97所。经过整顿和调整,技工学校在学校和在校生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办学条件也
有了很大改善,步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80年代,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改革挖潜、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
效益的要求, 各技工学校进行了改革:(1)重视为职工全员培训服务。不少学校实
行定向招生,定向培训,接收在职工人、乡镇企业工人、军地两用人才和待业青年的
职业培训。厂矿企业技工学校发展横向联合,面向社会招生。据不完全统计,“六五”
期间和1986年,全省技工学校共培训在职工人3万余人。(2)鼓励多种形式办学。不
仅经济部门办、厂矿企业办,而且许多县也开始办综合的技工学校。1985年至1986年,
县(市)办技工学校达14所,占这两年新办学校的31%。1985年,省劳动局技工学校
试办了两年制40人的高级技工班。 (3)从1987年毕业生开始,试行两种证书制度,
即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和技工等级证书制度,举办技工学校毕业生达到四级工的合格考
试,合格者发给四级技术等级证书。同时,扩大高级技工班的试点范围,逐步建立一
个从中级到高级,行业配套、专业门类齐全、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衔接的技术工人
培训网络。
技工学校1985年增长为134所(中央部属32所),在校学生35163人。“六五”期
间累计毕业学生50717人, 至1988年全省有技工学校236所, 在校学生87832人, 与
1976年相比,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增长8.1倍和14.04倍。从1979年到1988年共毕
业学生102873人, 是1955年到1965年的11年间累计毕业学生数16056人的5.41倍。
1990年全省技工学校达到266所,在校人数118605人,与1978年的64所、19651人相比,
分别增长3.16倍、 5.04倍。“七五”期间累计毕业学生88408人,与“六五”期间累
计毕业生数相比,增长了74.3%,“七五”期间毕业生数年平均递增25.46%。
三、城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山东城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产生于1957年开始的半工半读教育的实践中。1957年
山东创办农业中学, 当年设74所,在校生2725人。1958年3月,江苏省海安县和邗江
县创办的农业中学被中央有关部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向全省提
出了大力创办农业中学的任务。此后,农业中学在全省大量发展起来。1958年—1960
年间农村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对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农民子女学文化的要求,
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哄而起,盲目发展,失去控制的局面。据当时的统计,
全省农业中学发展曾逾万所, 学生多达260万人。其实多数学校有名无实,不具备办
学条件。 到1958年底,就锐减至2000余所,在校生14万余人。1959年6月以后,提出
了巩固、发展农业中学的任务和措施,在全省范围内对农业中学进行了初步整顿,大
多数学校建立了较固定的学制、课程和必要的规章制度,不同程度地纠正了上课少、
劳动多、学制混乱等许多弊端。对经整顿仍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则予以合并或停办。
1961年—1963年,全省对农业中学进行了全面整顿。1961年12月省教育厅颁发《山东
省农业中学暂行办法(草案)》,对农业中学的性质、任务、办学原则、学制、课程
和教学计划及组织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提出农业中学是一种正规的半工
半读的重要的中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农业初、中级技术干部和普及中等教育的任务。
其学制高、 初级农业中学均为3年。经过整顿,1961年全省农业中学仅余51所,在校
生,4443人。196 2年后,开始稳步回升,1963年增至154所,在校生7737人。在这一
阶段,省教育厅曾设农业中学处,加强了对农业中学的管理,并确立了一批学校作为
发展的重点,给予了扶持。农业中学在巩固、提高中求发展,办学思想比较端正,教
学质量不断提高。1964年,山东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刘少奇视察山东之后,根据刘少奇
再次强调的“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开始着手农业中学的恢复发展
和试验。 为了避免重犯大起大落的错误,1964年6月,省教育厅提出了有计划发展的
方针, 农业学校的发展开始走向正常轨道。当年有农业中学1000所,在校学生6万余
人。至1965年,全省农业中学发展到5065所,在校生283089人,其中农业高中在校生
3185人。农业中学在校生占农村中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35%,并使适龄儿童入学率和
高小毕业生升学率都高于1958年。在全省已经形成一套文化基础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相结合,半农半读性质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制度,成为农村社队培养发展农业生产需
要的各种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的基地。农业中学贯彻了以教学为主,面向农业生产的
原则。教学内容以文化基础课程为主,并授以农学、果林、农机、畜牧等专业技术课。
因地制宜分别建设了农场、林场、饲养场、园艺场和小工厂。当时,出现了发展农业
中学的典型县,如肥城县,及一批农业中学的骨干学校,其中以掖县西由农中和曹县
梁堤头农中为代表。
肥城县1964年至1965年有农业高中26所,招收高小毕业生2826人,农业初中77所,
在校生7191人,占全县中学生总数的61%。农业中学主要有社办和管区、队办的两种。
社办农业中学,学生住校,农闲全日学,农忙半日学,大忙劳动。管区或队办农中的
学生走读。劳动归队记工计酬;实行“五、一、一”制,即每周五天学习,一天劳动,
一天休息。教学任务由办学单位选聘民办教师担负,教育经费由办学单位拨款补助和
从学生勤工俭学的收入中解决,达到经费半自给或全自给。招生办法是社队推荐与考
试相结合。毕业生分配队来队去,学校推荐,社队择优录用。
山东农业中学的发展和经验,受到教育部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人民日报》
曾专文介绍了肥城县和临淄县城关农中的办学经验,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山东城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兴起于1958年。当年曾创办一批不够成熟的高、初级
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附设的半工半读职业班。1959年以后几乎全部停办。1964年,
随着各类半工半读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学校又重新兴起,并且从城市延伸到县镇。
据1965年的统计, 全省有城市高级中等职业学校30所,在校学生5146人,教职工660
人,其中专任教师323人。初级中等职业学校33所,在校生8534人,教职工454人,其
中专任教师327人。 另有20所辅以职业教育的城市或县城公办或集体办的工读学校,
学生6407人,教职工346人,其中专任教师250人。
“文化大革命”中,山东城乡中等职业教育遭受严重破坏,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停
办达13年之久;全省农业中学被摧残的所剩无几。坚持办学的掖县西由农中一直是先
进典型,是全国的一面旗帜,这期间被贬为封资修的“黑典型”。肥城县被扣上“刘
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产物”的帽子,全县农中几乎全被拆散。“文化大革命”中,全
省普通中学急剧膨胀, 致使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的1978年, 全省普通中学仍由
1965年的6166所、学生80.74万增加到13.7万所、学生478.22万,而农业中学仅有253
所, 在校生26515人。1978年农中在校生仅占农村中学在校生的0.62%。全省高中由
1965年的267所、 学生7.85万人,增至1978年的3391所、学生112.75万人;而农业高
中仅有58所,在校生0.67万人,仅占农村高中生的0.75%。全省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
和内部比例失调的状况严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山东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方针, 积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城乡职业技术教育。1978年6月,全省教育
工作会议就提出举办农业中学, 扩大中等专业学校的规模、 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1979年4月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后颁行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初步意见》 提出,
适当调整现有高中的比例,实行两类教学计划,第二类教学计划主要增设工、农业技
术知识课程;整顿和巩固现有农业中学,并逐步扩大规模;城市逐步发展一批职业中
学;每县改办一所高中为农业技术中学。
1980年12月, 省政府在批转省教育厅等单位《关于贯彻国务院252号文件的请示
报告》中,提出“六五”期间普通高中生占中等教育学生总数的比例下降为60%,中
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占40%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调整目标。
1981年8月, 省政府在青岛召开了全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座谈会。11月,省政府
批转了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请示报告》,成立了
有两名副省长任正副组长的山东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省教育厅设职业教育
处,专门研究、处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有关问题。计划到1985年,把城市30%的普
通高中改为职业中学。同时,继续扩大农村中学和农业中学的规模。
1982年,中共山东省委批转《关于加速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问题的报告》,提
出了下大决心快速发展的要求,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具体问题作出部署和安排。
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当年将30所普通高中学校改为农业技术中学。1980年以后
扩大试点,至1981年,全省改办了历所农业技术中学,社、队举办的农业中学恢复到
299所。 1982年,农业技术中学发展到114所,336个班(包括普通中学附设相当高中
的专业班在内) ,在校生16182人;农业中学发展到294所,在校生33070人。至此,
全省各地逐步建立起了以县办农技中学为主要基地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网。
在城市,1979年开始在济南、青岛两市进行了高中附设职业班的试点。1980年,
33所城市普通中学办起了59个职业班,设置了23个专业,并在济南开办了“文化大革
命” 后的第一所职业中学。至1982年,全省城市职业学校17所,普通中学职业班367
个,学生16204人。
1982年以后, 山东城乡职业教育蓬勃发展。1983年4月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
决定,再次要求1985年全省农村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要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0%
以上。是年11月,省委、省政府再次下达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几个问题
的决定》,提出继续调整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初步规划1985年全省农村各
类职业技术中学发展到580所左右;城市职业中学发展到550个班左右,在校生总数达
到14万左右。逐步实现大县三四所,中等县二三所,小县一般两所左右。
据1983年统计, 全省农业技术中学228所,平均每县2所,设置916个班(包括普
通中学附设相当于初中的专业班在内) ,在校生67862人,总计农村各类职业技术学
校714所,在校生103781人,其中相当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在校生50961人,占全省农
村高中生总数的26.1%。城市职业学校29所,总班数487个(其中普通中学职业班304
个),学生22055人。教职工2103人,其中专职教师1264人。
1983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专、技校)1027所,在校学生227730人,
分别比1976年增长32%和1.5倍。 在校生占中等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338.16万人)
的比例由1976年的2%上升至6.7%;其中高级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74659人)占高
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55.56万人)的比例由1976年的4.6%左右上升至32%。
城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使全省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变。
1984年8月,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集中研究了加速发展农村职
业教育问题,作出了《关于加速发展农村中等技术教育的决定》,推动全省城乡职业
技术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据1985年统计, 全省农业技术学校298所,在校生87408人
(包括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班人数),学校数、在校生数分别比1979年的30所、3000人
增长8.76倍和28.13倍, 比1982年的114所、16182人增长1.57倍和4.40倍;农业中学
389所, 在校生67271人。总计农村各类职业学校682所,在校生154679人。其中相当
于高中职业教育的在校生94675人,占全省农村高中生总数211075人的44.85%。城市
职业学校59所,在校生34905人,比1982年的17所、16204人增加2.47倍、1.15倍;教
职工3191人,其中专职教师1912人。
城乡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中属高中段的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的学校数为470所, 在
校生129282人, 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总校数的57.89%、
在校生总数的48.86%, 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职业中专
和职业高中的在校生总数,加上中专(含中师)和技工学校的在校生数135349人,全
省高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总数占整个高中段在校生数的35.38%。 这一比例比
1978年的6.3%上升了29.08%。
1986年初,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下达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
革的决定〉的意见》,提出了山东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奋斗目标,力争1990
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18.5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55.2%,在校生
达46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0%。逐步建立一个行业配套、结构层次合理、
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至此,山东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以
巩固提高为主的稳步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山东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学校设置方面
有如下特点:一是1985年除继续改一部分普通高中为农业技术中学,适当增加新校外,
主要是扩大学校规模,增加班级,对已办的农技中学,抓好充实提高工作。为此,省
教育厅制定标准,并从1984年至1986年,依据《农业技术中学检查验收标准》,组织
了三次农技中学的检查验收,检查申报的学校243所,符合标准的合格学校209所,合
格率为86%;其中办得较好,总分在千分以上的学校66所。对合格学校,由省政府分
别情况予以表彰奖励;对于不合格学校通报批评,限期达标。这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
业技术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试办城市职业中专和农村承认毕
业生中专学历的农业技术中学。1985、1986年省教育厅分别制定颁发了《农村各类技
术中学承认毕业生中专学历应具备条件的暂行规定》和《山东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应
具备办学条件的暂行规定》。1986年按以上标准检查验收,承认毕业生学历的农技中
学33所,在校生1.1万人;城市职业中专30所,在校生1万人。并要求近期内每县有一
所农技中学达到中等专业学校的标准。三是《山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条例》公布施
行。1987年9月4日,经山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7次会议通过,《山
东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条例》颁布实施,这标志着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以法办
学的新时期,对巩固全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成果,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提高和发展,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起到重大作用。
至1988年, 全省城乡职业技术学校644所,在校生210595人,其中高中段职业学
校595所, 在校生201925人,比1985年的129282人增长了56.2%;其中农村职业高中
(含职业中专) 在校生99494人, 相当于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218523人) 总数的
45.53%。
1989年10月,省教委等七部门联合提出《关于进一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
在回顾十年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成绩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的目标和要求:1990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18.5万人,在校生达到46万
人以上,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0%左右。其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达到50%以上,
西部地区达到40%左右。各种形式的短训学员15万人次。城市重点发展高中阶段的职
业技术教育,加强高中后职业技术培训。经济发达的农村,在大力发展高中阶段职业
技术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初中的职业技术培训,每县要重点办好一处职业中专和一处
职业高中。西部农村地区要在大力发展初级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每县重点办好一
处职业中专或职业高中。 全省要办好200所规范化、起“龙头”作用的职业中专、职
业高中。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1990年职业中专和重点职业高中达到18
个长班的规模,一般职业高中达到12个长班的规模。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1990年, 全省城乡中等职业学校(职业中专、职业高中)
510所,在校生24.49万人,占全省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3.89%;农村职业学校408
所,3089个班(不含县办技工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在校生176275人,占农村高中
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8.7%。 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由1980年的8种,增加到1990年
206种。全省城乡职业高中(含职业中专)有教职工31744人,其中专任教师19607人;
农村职业中学专任教师12364人,比1 980年的1967人增加5.3倍。
1990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64所,在校生51.2万人(含中师),占高中
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提高到51.4%。
从1980年到1990年, 全省农村职业学校共毕业学生28.08万人(其中职业初中毕
业生69223人)。同时举办各种类型的短训班两万多期,培训100多万人次,为当地经
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
生力军。
1990年8月, 国家教委颁发《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标准》,从办学基本条件、
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工作及德育工作等方面对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的标准作了规
定。据此标准,全省首批共有18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它们分别是:山
东省胶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即墨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济南市
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济南市第五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即墨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平度市职业中等专
业学校、山东省昌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寿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
淄博市张店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淄博市临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莱
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临沭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烟台市第一职业中
等专业学校、山东省德州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牟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省莱芜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省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进入80年代后,山东省开始了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尝试,济南职业大学、潍
坊职业大学相继建立。这两所学校均属当地政府领导,其任务是为本地区培养经济和
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均实行“收费、走读、毕业不包分配、择优推
荐录用” 的办学方针。济南职工大学创建于1983年1月,初建时利用原济南第七十中
学校舍办学,1984年底在济南南郊宾馆南邻兴建新校。1983年招收工民建、机械基础、
财务会计、 企业管理4个专业,后又陆续开办了机织工程、染整工程、食品工程、外
贸经济等专业,学制三年。1990年与济南师范专科学校合并为济南联合大学。潍坊职
业大学创办于1983年4月, 先后开设了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电气自动化、电子计算
机应用、中文秘书、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商业企业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等
专业。该校创办后一直与潍坊电大合办。“七五”期间,潍坊市政府加大对该校的投
资,使该校在1990年达到在校生1000人的办学规模,并将其作为“八五”期间的重点
发展项目之一。各级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情况见表6—11。
表6—11
表6—12
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