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元年至抗日战争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7&rec=126&run=13

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令,1913年实业学堂改为实业学校,仍分为甲、
乙两种。甲种实业学校相当于清末的中等实业学堂,乙种实业学校相当于清末的初等
实业学堂。 1913年8月,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令》,同时颁布《实业学校规程》,
规定实业学校以传授农、工、商科必须的知识技能为目的,分甲、乙种两级,种类为
工业、农业、商业、商船、实业补习及女子职业学校。乙种实业学校实施普通实业教
育,并应地方需要授以特殊技术,程度与高等小学同级;甲种实业学校实施完全普通
实业教育,程度与中学相同。并规定实业学校以省立为原则。
自《实业学校令》及《实业学校规程》颁布后,山东省实业教育在晚清基础上有
所发展。 1912年5月,将清末高密山东官立中等工业学堂与济南中等工业学堂合并,
改为山东高等工业学堂(次年改名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1913年8月,青州中等农业
学堂与武定府甲种农业学堂合并,改为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校址在益都县城中所
营街。同年,清末兖州府官立初等农业学堂改设滋阳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校址在
兖州。 同年9月,济南创办山东省立女子蚕业讲习所。据1913年统计,山东有省立甲
种农业学校2所,在校生123人,教职员15人;乙种农业学校54所,在校生3035人,教
职员179人, 其中教员105人;乙种商业学校2所(福山县和牟平县乙种商业学校),
在校生112人,教职员13人。
1915年春,济宁道立甲种工业学校创办,校址设在济宁城内卫鉴街路北,为当时
济宁道25县范围内及全省有名望的学校。 同年8月,临沂县立乙种工业学校建立,校
址在城内书院旧址, 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改办。9月,济南创建艺徒学校,不久,改
为乙种工业学校。1916年济南创办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据1916年度的教育统计,山东
省甲种农业、工业学校共3所,在校生220人,教员12人;公立乙种农业学校64所(包
括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在校生2777人,有毕业生570人,教员147人;私立乙种农业
学校2所,在校生42人,教员4人;乙种工业学校2所,在校生33人,教员8人;乙种商
业学校7所,在校生361人,教员18人。
1917年,教育部视学官员在视察山东教育报告中,提出了山东整顿与发展实业教
育计划, 但由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限制,此项计划以后未见诸实施。只是1918年1
月筹设山东省立模范蚕业讲习所, 校址在省城济南东关外辛甸东首,7月招收第一班
长期讲习科学生42名, 备取生15名。1919年8月招收第二班长期讲习科学生40名,备
取生10名。并借辛甸国民小学附设通俗蚕业教育讲演部。1918年济南创设省立乙种商
业学校; 1919年4月,创设省立模范染织工业讲习所;1920年秋,创设济南乙种工业
学校, 后改组为省立模范职业学校。 嗣后,各甲乙种实业学校相继改称职业学校。
1920年秋,省立水产讲习所创立,校址在烟台。
据统计, 1921年—1922年山东实业学校有农业学校类:甲种3所;乙种75所。工
业学校:甲种2所;乙种1所。商业学校:甲种1所;乙种14所。职业学校2所,女子职
业学校4所。职业补习学校7所。职业师范1所。详见下列各表。
表6—1
表6—2
表6—3
表6—4
表6—5
表6—6
职业师范有山东模范蚕业教员养成所,地址在济南。
1922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即“壬戌学制”。规定:小学
课程得于高年级增置职业准备教育;初级中学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除普通、师
范外设农、工、商、农事等科。依旧制设立的甲种实业学校改称职业学校或高级中学
的工、农、商科等;依旧制设立的乙种实业学校酌改为职业学校。此次学制改革,使
职业学校的体系基本完备,职业教育第一次被列入正式的学制系统,有了明确的位置。
1923年起山东实行新学制。经过此次学制改革至1925年以后,山东省立职业学校
有较大变动。济南省立模范蚕业讲习所改称省立第一职业学校;临清省立棉业讲习所
改称省立第二职业学校;济南省立乙种商业学校改称省立第三职业学校。另外,省立
女子蚕业讲习所于1924年并入省立女子职业学校。翌年,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并入山东
大学。1928年国民党政府大学院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议决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
同年颁布的《中学暂行条例》中仍规定高级中学分设普通、师范、农、工、商、农事
等科。
1928年“五三”惨案发生,济南各省立学校遭到严重摧残,教育事业完全停顿。
1929年度始逐渐恢复,同时,省立职业学校又进行了调整。省立模范职业学校、省立
模范染织工业讲习所及省立第三职业学校商科因其性质类似,又同在济南,省教育厅
决定改组为省立第一职业学校。省立第一、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因甲种名称与现行学制
不合,由教育厅呈准教育部将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改为省立第四职业学校,第二甲种农
业学校改为省立第五职业学校。临清省立第二职业学校名称不变。济宁道立甲种工业
学校已于1928年改称省立第三职业学校。加上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和烟台省立水产讲习
所, 当时的省立职业学校共7所,学生880人,其中女生183人;毕业生57人,教员41
人,职员35人,教育经费132237元,平均每生岁占经费150元。
山东省立职业学校虽经调整,但大部分因陋就简,设备不完备。只有济南省立第
一职业学校、省立女子职业学校、益都省立第四职业学校、滋阳省立第五职业学校稍
有设备;临清省立第二职业学校、济宁省立第三职业学校均久经兵燹,设备荡然无存。
至于烟台省立水产讲习所,更因设备缺少,仅有学生二三十人,几至停顿。加上内战
不断,财源枯竭,教育经费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不断削减,以致各校办理多年,而无
甚成效。为了维持岌岌可危的职业教育现状,1930年特采取紧缩政策,酌量裁并省城
外各职业学校,科目相同者取消,设备过简无成效者停办,其经费给予其他职业学校,
集中济南,扩充设备,渐谋职业教育的改进。经省教育厅拟定办法,提交省政府有关
会议议决:除省立第一、三职业学校仍照章办理,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改为省立第二职
业学校外,原有第二、第四、第五职业学校及水产讲习所一律停办。烟台私立甲种商
业学校与济南西关杆石桥外私立甲种商业学校亦同时停办。停办学校的学生分别转送
相当学校修业,以免失学,其校产校具或转交他校或移归农矿厅附属的各种试验场。
同时,将存留的第一、第二、第三职业学校积极整顿,除1930年度增加经费外,并于
1931年增加设备费2.5万元, 专以扩充省立各校工厂之用。改革后,第一职业学校当
年在校生151人,毕业生15人,教职员41人;第二职业学校在校生125人,教职员16人;
第三职业学校在校生211人, 毕业生218人,教职员29人。三校合计经费98726元,平
均每生每年20 0元以上,比改革前经费有所增加。根据1931年教育厅视察报告记载:
“一年来视察,成绩较昔迥异。”
自1931年起,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为加强职业教育,特通令各省市限制设立普通中
学,扩充职业学校,要求酌地方情形添办高初级农工科职业学校。各县中学逐渐改组
为职业学校,自本年度停招普通中学生。
1932年国民党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 ,教育部于1933年3月公布《职业学校规
程》。《规程》规定,职业学校分高级、初级职业学校。职业学校以就某业中之一科
单独设置为原则。根据教育部指令及《规程》,山东省于1933年增设省立第四职业学
校,校址在阳谷。同时创办历城县立职业学校,同年8月改称历城县立初级工业学校。
1934年,省立第一职业学校改称省立济南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第二职业学校改称
省立济南女子初级染织蚕丝职业学校; 省立第三职业学校于1933年7月改称省立济宁
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第四职业学校改称省立阳谷初级染织职业学校。至此,山东
省立初级职业学校4所,县立初级职业学校1所。根据1935年统计,山东另有济南省立
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所(是否当年设立不详)和蒲台县立初级棉织科职业学校1所(蒲
台县含属博兴县及广饶县的一部分) ,济南私立惠鲁工商学校1所。此外,1929年由
私立益文商业学校(相当甲种实业学校)改建的私立益文商业专科学校属于高等职业
教育,校址在烟台毓璜顶。该校为美国教会所办,校长长期由美国传教士担任。1929
年秋罗希嘏继任校长后,将英文科、商科升级,增添商业课程,使学生程度达到专科
水平,其商科学制三年,设会计审计、商法、经济学、成本会计、货币银行学等课程,
大部分课本采用英文原版;另设实用商业课程,有商业文牍、打字和速记,为选修课
程。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美宣战,该校遂于次年春由日伪烟台市政府接收,改
名烟台市立第二中学,私立益文商业专科学校遂告结束。是年到抗日战争前,山东公
立私立初、高级职业学校未有新的增减。
1929年青岛成为特别市。1934年始着手办理职业教育,1934年—1936年计有市立
中学高级应化科、初级普通商科,市立李村中学初级农业科,私立礼贤中学初级农业
科,私立礼贤中学高级土木工程科,私立崇德中学初级商科。共计高级三班、初级三
班,学生共224人。
威海卫1930年收回主权以来,尚无职业教育,1935年设公立阮家寺蚕丝园艺初级
职业学校,分蚕丝、园艺两科,校址在阮家寺。
山东的乙种实业学校至1922年新学制公布前达到75所,乙种商业学校14所。1922
年颁布的新学制系统,将职业教育改为中等教育,因而职业学校即为中等学校,乙种
实业学校在学制系统内并无位置。至1928年修改后的学校系统,关于乙种职业学校仍
无明确规定。因此山东各县乙种实业学校多改为县立职业学校。从名称看为中等教育
机构,实招收初小毕业生,名实不符,且人材与经费俱缺,因而无成效。1930年8月,
山东教育厅呈请教育部可否继续办理及变通办法。其呈文说:“……自前北京教育部
颁布新学制以后,职业教育改为中等教育,其旧有之甲乙种实业学校得酌改为职业学
校,并无乙种职业学校之规定。即前大学院通过的学校系统案内,亦未特别说明。近
年以来各县县立乙种学校多半改为县立乙种职业学校,若将此种县立职业学校,一律
改为中等学校,而又限于人才经济之缺乏,势所难能,究竟此项学校可否继续办理。
如准其续办,应如何斟酌变通,以期名实相符……”教育部指令各县乙种实业学校一
律改称职业补习学校。山东省教育厅制订了《乙种实业学校改组暂行办法》,并经部
令批准。 《办法》内容要点:(1)各县县立职业补习学校,以实施职业指导、职业
训练, 籍谋实际生活的需要为宗旨。(2)各县县立职业学校,设置科目应根据地方
需要,其课程表得由各校斟规定。(3)招收初小毕业生及成人失学者。
1930年以后县立乙种职业学校(或实业学校),皆改称县立职业补习学校。省教
育厅令宽筹经费,增加设备,以期半工半读,俾有实用。根据1931年教育统计和视察
报告,山东省职业补习学校31处,学生2000多人。设有商科9校,农科2校,蚕科15校,
工科5校。 各职业补习学校修业年限,有三年毕业的,有两年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
无相当出路,多数学生升入中学。各校设备简陋,有蚕科无桑园,有织科无机器,各
校分科粗略笼统,不适合于注重实用的职业教育特点。且科目内容超越学生理解力,
致使事倍功半,毕业生很难用其所学自谋职业,服务社会。各校教职员,除校长外,
其余多系普通科教员。此外,1930年后,还建立了一批农民、工人、妇女等社会教育
性质的职业补习学校,亦因管理不当,教员经费困难,成绩不著。
1931年山东县立职业补习学校概况见表6—7。
表6—7
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自1941年开始陆续设置职业学校,至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共设职业学校8处。1941年于莒县五溪石壁口设省立鲁南农业职
业学校, 分农艺、森林、蚕桑三科,学生117人;1942年聊城、博平、堂邑三县联合
设置联立初级职业学校;同年寿光县设县立初级职业学校,1943年更名为县立初级实
用职业学校;同年莱阳设县立初级实用职业学校;1945年于济南增设济南商业、工业、
农业职业学校3所,设临时职业学校1所。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1946年的统计,山东
国民党统治区(包括青岛市) 共有高初级职业学校13所,在校生2806人,毕业生285
人, 教职员293人。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席卷齐鲁大地,风雨飘摇
中的国民党统治区内上述为数不多的职业学校不少已是形同虚设了。1949年山东全境
解放后,各类职业学校均由人民政府接管、接办和裁并。
表6—8
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革命根据地职业学校是培
养、 培训技术干部的学校种类之一。早在抗日战争初期的1939年3月20日,山东省鲁
迅艺术学校成立,这是山东革命根据地设立的第一所职业学校。其宗旨是培养国防艺
术人才,提高群众抗战热情,加强部队文化娱乐工作,设戏剧、绘画、音乐三系。继
山东鲁迅艺术学校之后,8月3日胶东鲁迅艺术学校开办,由八路军第五支队后方司令
部领导,计划开设音乐、绘画、戏剧三科,并设有函授班。1940年山东省临时参议会
通过省战工会制定的《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规定,职业学校属继续教育系
统,是已受基础教育的儿童及成年人继续受教育的场所,以培养一般抗战建国的干部
人才与准备专门研究人才打下基础;还规定公学内暂设职业科。1941年6月7日,山东
省财政经济学校成立,它是山东省战工会领导的短期培养根据地经济建设干部专业人
员的职业学校。 接着,当年10月份胶东财经学校成立。1942年2月以胶东蚕丝改良场
为基础成立了胶东蚕丝学校,该校着重培养养蚕制种的经济干部,从事蚕丝业的发展。
表6—9
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山东革命根据地独立设置的职业学校共有上述5所。
抗日战争胜利后至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适应人民解放战争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
1946年2月21日, 山东省政府《关于发展中等教育的指示》提出,继续开办新的职业
学校。 1946年8月第二次全省教育会议制定的《职业教育工作草案》规定,行署级可
设立实业学校、医务学校。实业学校各地可因需要分设经济建设、财政、会计、合作、
邮电、工矿、商业、水产等各班次。同时制定的《山东省当前教育工作纲要》规定,
逐步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有实际能力的各种业务人才。鉴于当时职业学校多数还只是
短期训练性质,与各业务部门联系紧密,《当前教育工作纲要》规定,职业学校今后
主要应由各业务部门主办,教育部门应尽力协助进行;各战略地区可先在公学内附设
一小部分试办。在解放区的新教育运动中,职业教育属逐步发展的方面。山东省教育
厅副厅长孙陶林在第二次全省教育会议上关于中等教育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职
业学校,还只是一些雏型,较正规的独立的职业学校的建设,还要在我们的经济相当
发展,业务有相当建设之后才能实现。”1948年第三次全省教育会议召开,制定了恢
复与整顿全省教育的具体方案,提出对于各种专业学校,虽应大量发展,以适应客观
需要,但由于当时工作发展及教育部门本身力量的限制,仍以各业务部门及行政部门
自行办理为原则。
解放战争时期,职业学校的设置逐步增加,种类包括交通、邮政、医疗卫生、水
产、新闻、工商、银行、普通职业学校、工业等。其属于交通、邮政方面的有:胶东
军区交通学校、 华东交通学校、华东邮电学校。胶东军区交通学校是根据1946年2月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中等教育的指示》,为了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经胶
东军区同意,于1946年在原胶东军区交通部汽训队和电讯队基础上成立的,校址位于
莱阳城北关。 华东交通学校于1948年4月成立,由华东运输公司领导,校址在益都城
北朝家庄,该校原名华东军区兵站部交通学校。华东邮电学校是为了解放大城市,接
管旧企业,恢复和发展人民邮电通信事业,经中共华东局批准,华东局财办邮电管理
总局于1948年7月设立的, 校址在益都饮马。属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有:华东白求恩医
学院、华东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滨海卫生学校和冀鲁豫卫生学校。抗日战争胜利
后新四军军部北上, 新四军军医学校进驻临沂城,后迁至沂蒙山区,于19 47年初改
名华东白求恩医学院。 1947年3月华东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校址在牙前县(今栖
霞县)桃村。1947年10月冀鲁豫边区卫生学校建立,校址在阳谷县翟庄乡李堂村,学
校在行政上归边区卫生局领导,在业务上归边区医院领导。属于水产方面的有:胶东
水产学校。 1945年8月烟台解放后,接管了日伪统治时期的烟台水产学校后,改建成
胶东水产学校,由胶东行署直接领导。属新闻方面的有:华东新闻干部学校,该校于
1948年8月成立。 属普通职业学校的有: 冀鲁豫职业学校和烟台市青年职业学校。
1946年上半年冀鲁豫中学改成冀鲁豫职业学校,由行署直接领导,宗旨是培养各种经
济管理的专业干部,分设化学、染织、农业、工业(如汽车修理)等技术训练班。该
校于1947年7月撤消。1949年初烟台市成立青年职业学校,首批录取学生于3月10日开
学,学习内容主要是时事和党的政策。属于工业方面的有:胶东工业学校、华东第二
高级工业学校、工矿部济南工业学校与生产部工业学校。胶东工业学校是在胶东军区
军工局工业研究学生队基础上于1948年1月在乳山县崖子村成立的。 华东第二高级工
业学校,是1948年潍坊解放后,为了培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人才,由华东财经办
事处决定创办的。 该校设机械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培养中级技术人才。1948年9月
底济南解放后, 为了建设城市需要,1949年1月华东财办工矿部设立济南工业学校,
设机械、 染织、土木三科,培养初级技术人才。1949年2月生产部接收原国民党设立
的工业职业学校, 筹设济南工业学校,3月10日正式开学,设会计科、纺织科及纺织
染实习班,培养初级技术干部。
到194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山东境内除青岛山东大学工学院外,共
有工科学校9所,属于中等专业者除上述4所外,另有青岛高级工业学校、徐州(时属
山东) 私立九·一八职业中学、博山工矿部技术工人轮训工业学校3所。青岛高级工
业学校系青岛解放后,接收创设于1949年的青岛私立高级工业学校,设有机械、化工、
纺织三科。徐州私立九·一八职业中学,成立于1932年,设有制革、简化科,同时兼
办普通中学科。据1949年7月统计,工矿部济南工业学校共有学生387名,生产部济南
工业学校有学生155名, 华东第二高级工业学校学生300名,青岛高级工业学校250名
左右。当时,山东省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包括专科学校)的特点是:缺乏统一组织与
管理,以致形成各自一套,科系重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教员、设备,数量多,
经费无法负担;职业学校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才不相衔接。为了适应山东今后政治经
济文化等建设事业的发展,有计划地培养大批具有新民主主义思想、基础理论、科学
知识、专门技能的各项建设人才,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根据当时条件及精干正规的
原则,整理合并现有各专业技术学校。在这次院校调整中,以华东第二高级工业学校
为基础,合并了生产部济南工业学校、工矿部济南工业学校、青岛高级工业学校、华
东交通专科学校济南总校与徐州分校,成立山东省工业专科学校。
表6—10
此外,随着山东各大中城市相继解放,接收了国民党政府设置的公立及私立中等
职业学校。 其基本情况是:1948年9月底济南解放后,接收了原国民党政府的省立工
业、农业、商业3所职业学校;接收私立学校7所,分别是福幼助产学校、惠鲁商业职
业学校、大陆汽车学校、重生高级助产学校、慈惠高级助产学校、惠商商业学校(初
级)、中国艺专。经过调整,省立工业职业学校并入工矿部济南工业学校,省立农业
职业学校并入省立农学院,省立商业职业学校并入商业专科学校;私立学校经过整顿,
到1948年10月已复课的有:福幼助产学校、惠鲁商业学校、慈惠高级助产学校、中国
艺专。据1948年10月统计,私立福幼助产学校,校址广智院街38号,教职员13人,学
生36人;私立惠鲁商业职业学校,校址经七纬六路,教职员17人,学生85人;私立重
生助产学校, 校址经八纬二路,教职员9人,学生12人;私立慈惠高级助产学校,校
址杆石桥街, 教职员11人,学生60人;大陆汽车学校,教职员5人,学生13人;私立
惠商商业职业学校,校址富官街;私立中国艺专,校址胜利大街,教职员17人,学生
24人。1948年12月徐州解放后,接收私立斯高工艺学校、公益助产学校、私立九·一
八职业中学。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接收的私立职业学校有:私立青岛高级工业学
校、私立青岛慈济商业学校、青岛市私立商业职业学校等。接收后,私立慈济商业学
校与私立商业职业学校继续开课,私立高级工业学校由人民政府接办后,改称青岛高
级工业学校。
根据1949年底统计,全省解放区职业学校经过了与接收学校的合并与调整,共有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所,学生1688人,教师70人。这些学校成为建国初期山东中等职
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