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文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7&rec=12&run=13

清代的文科考试自下而上分别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试分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由本县知县主持,开考日多在二月,在
县考棚举行, 共试五场, 主要内容是四书文(指从“四书”中出题)、经文(指从
“五经”中出题)、五言六韵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等。录取者称“童生”,第
一名称“案首”。童生始得参加府试。府试日期多在四月,由本府知府主持,录取者
可应院试。院试由省学政主持,录取者称“儒学生员”,又名“秀才”,“秀才”赐
蓝衫顶戴,见知县免跪,一般没有俸禄,生员取得廪米者称“廪膳生”。
乡试在省城济南举行,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为正科,遇万寿登极各庆典
加科者曰恩科。试期定在八月,故又名“秋闱”。主考官为朝廷钦命大员,称正、副
主考,试场设在贡院。取得“秀才”头衔并在学政主持的科试中名列一、二等及三等
前五名者,才有资格报考。考试一般分三场,首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四
书文从“四书”中出题,若首题用《论语》,则次题用《中庸》,三题用《孟子》;
若首题用《大学》,则次题用《论语》,三题仍用《孟子》。题解主要用朱熹的注解。
第二场是经文五篇,分别从“五经”中出题。第三场是策问五道,题问经史、时务、
政治,文体均用八股文。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始,改首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
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文体禁用八股文
格式。乡试中试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正榜之外,将成绩较好而未入正
榜者,用副榜录取,贡入太学或国子监学习称“副贡”,名额一般为正榜的五分之一。
山东乡试中额定为69人,副榜13人,年份不同略有出入。自道光二十年庚子科至光绪
二十九年癸卯科山东共中举人2415名。
会试由礼部备考卷,也是三年一科,以丑、未、辰、戌为会试正科,遇乡试恩科
翌年之会试,名为会试恩科。试期一般定在三月,谓之“春闱”。考试在京城贡院举
行,全国举人参加考试。考试形式与乡试类似。中式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又称廷试,始于宋,明、清相沿成定制。殿试于会试后同年五月举行。在太
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取得贡士资格者方能参加。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一甲取三
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
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
甲共三百余名, 总称进士。 自道光二十年庚子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山东共中进士
424人,其中状元4人,榜眼1人,探花1人,传胪2人,会元3人。四名状元分别为孙毓
溎,济宁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孙如仪,济宁人,1853年(清咸丰
三年)癸丑科;曹鸿勋,潍县人,1876年(清光绪二年)丙子科;王寿彭,潍县人,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榜眼是孙毓汶,济宁人,1856年(清咸丰六年)
丙辰科。探花是管廷献,沂州府莒州(今莒县)人,1883年(清光绪九年)癸未科。
两名传胪分别是朱学笃,聊城人,1859年(清咸丰九年)已未科;吴树梅,历城人,
1876年(清光绪二年)丙子科。三名会元分别是邹石麟,聊城人,1849年庚戌科;马
元瑞,临清人,1856年丙辰科;吴树梅,历城人,1880年庚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