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职工中等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7&rec=114&run=13

建国后,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的文化水平,以适应各项建设的需要,
根据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的“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精神和次年12月政务院《关于举
办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山东省于1950年创办了第一工农速成中学,当年招生200
人。随即一批工农速成中学相继开办。
为了扩大职工中等教育范围, 省文教厅1950年5月在《山东职工业余教育报告》中提出举办职工
中级业余学校(相当于工农速成中学),招收相当于高小程度的工人,课程大体与工农速成中学相同,
侧重简练集中,规定4年毕业后可升入人民大学深造。1951年, 青岛、潍坊已有职工业余中学3所,
参加学习的有1000余人,开设课程有国语、算术、史地、自然四门。1956年,省教育厅和省总工会根
据全国职工教育会议精神和全国总工会七届九次会议精神发出通知,规定“职工业余文化教育的扫盲
工作和业余小学采用‘大量发展, 注意质量’的工作方针”,要求各地在3年内扫除职工中的文盲。
此后,职工教育逐步发展到以业余初、中等教育为主的阶段。
1957年6月, 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调整、充实职工业余学校领导骨干和专职教师的意见的
通知》,要求各地从机关和企业部门、教育部门中调整、提拔一批称职的干部、教师任职工业余中学
专职校长或教导主任,同时对专职教师队伍进行调整和充实。
1958年, 职工中等教育大发展,涌现了一批“红专”学校。1959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召
开职工教育座谈会, 研究贯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于4月份召开的全国工矿企业职工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10月,省委又专门召开全省工矿企业职工教育座谈会,明确提出巩固兴办中学班,号召鼓足干劲,把
职工业余教育推向一个新高潮。据当年12月上旬统计,全省参加业余学习的职工达97万余人,其中参
加初中、高中班学习的有27万余人。 “大跃进”3年间的职工中等教育工作,尽管各级都提出了不切
实际的指标,出现了领导者的瞎指挥和执行者说假话、报假成绩的现象,但成绩仍然是显著的。
1961年7月末至8月中旬,省委文教部在烟台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根据中央关于调整教育事业
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精神, 总结了3年来的经验教训, 就进一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
针,制定了有关措施和办法。同年底,全省职工业余教育座谈会确定,职工业余教育的重点是提高业
余初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带动业余中等教育的发展。此后一段时间,职工中等教育处于
稳定时期。至1964年,开始出现脱产或半工半读的专业技术学习班。这一时期的职工中等教育,注意
了服务生产,更新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文化学习转向文化学习与生产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质量显著
提高。
“文化大革命”中职工中等教育几乎全部停办。1970年以后开始办“七·二一”大学,大多是在
原职工业校的基础上办起来的,学制短,一般1—2年;起点低,一般不经过文化考试即入学,学员程
度参差不齐。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对“七·二一”大学进行了整顿,大多恢复为职工业余学校。
1979年后,为了改变职工队伍文化、技术素质偏低的状况,对达不到合格学历要求的青年工人进
行文化、技术补课。至1983年底,全省编写教材数百种,拥有固定校舍约100万平方米, 基本上满足
了青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的需要。据1986年统计,全省参加初中文化补课的计157万人,有122.4万
人合格,合格率为78%;参加技术补课的计135万人,有110.7万人合格,合格率为82%,全省职工队
伍的文化技术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1986年4月,山东省召开职工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今后要把职工教
育的重点由文化技术补课向岗位职务培训转移。各厂矿企业重点抓班组长、生产(业务)技术骨干,
以及在精密、大型、稀有设备和关键岗位上操作的工人的培训。培训形式,一是以职工学校为基地,
同时在技工学校举办培训班;二是建立地区、系统和大中型企业培训中心;三是采取以师带徒、岗位
练兵、技术竞赛等方式,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职工中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有:
职工业余中学 1949年已有一些相当于中学的工人文化补习学校或补习班, 从1953年起有了较
大规模发展。 至1986年, 全省有职工业余中学1379所, 其中高中1170所, 初中209所;在校生高中
89322人, 初中25450人, 其中全脱产高中7490人, 初中2474人; 该年度毕业生146460人,其中高中
43667人,初中102793人。“七五”末,随着大面积的青工文化补课任务的基本完成,全省职工中学规
模有较大压缩,至1990年, 全省尚有职工中学56所, 其中高中53所,初中3所;在校生高中14513人,
初中336人;该年度毕业生10435人,其中高中8783人,初中1652人。
工农速成中学 根据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山东省于1950年创办了第一工农速成中学。
1951年,省政府作出《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决定》之后,山东省第二、
第三工农速成中学、山东煤矿工农速成中学及部队转业干部工农速成中学等相继建立,并陆续附设于
高等学校。1954年,共有山东大学、山东工学院、山东医学院、山东农学院、山东师范学院附设工农
速成中学及山东煤矿工农速成中学6所,在校生计4133人;另有部队转业干部速成中学1所,下设5个
分校。工农速成中学招收参加革命工作或产业劳动3年以上、 年龄在18—35岁的优秀工农干部及工人,
实施中等程度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教育,使其学完普通中学的基本课程,达到高中毕业文化程度能升
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培养成为各种高级人才。第一、二届学制为3年,第三届后均为4年。为了使课
程与高等学校相衔接,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 实行3类教学计划(文史、理工和农医类),分别规定
了重点课程。为办好工农速成中学, 先后抽调了290多名教师、300多名职工,修建了6所校舍,购置
了大量教学设备, 仅1955年投入的经费即达449万元。 从1950年到1954年,共招收5届学生近5000人。
1955年,根据教育部、高教部通知精神停止招生。1958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工农速成中学宣告结束。
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982年,由一些厂矿企业单位在职工学校基础上创建。1983年, 全省有34所,
在校学生10154人,教职工779人,其中专任教师406人。1990年,发展到131所, 另有职工广播电视中
等学校3所。 在校生共计66042人, 其中全脱产16982人;专职教职工7854人,兼职教师298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