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扫盲运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7&rec=106&run=13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领导了
天福山起义, 创立了胶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次年5月,成立了胶东国防教育委员会, 编印包括民众
课本、妇女课本在内的国防教材多册。7月,北海专署及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专署令各县普遍成
立民众夜校和妇女识字班,由乡村小学教员负责办理。至1940年5月,各县共有民众夜校1099处,妇
女识字班122处,学员共8万余人。
1939年6月22日, 《大众日报》发表题为《加紧进行国民教育》的社论。社论指出,加紧进行国
民教育,提高国民文化政治水准,粉碎敌人政治阴谋,是山东当前迫切的战斗任务。为此,确定国民
教育的基本内容应是新民主主义教育,其对象是全体儿童及全体劳动大众。要求成立各级教育委员会,
讨论与决定各项教育问题,交由政府教育科执行。在各级政府教育科下设立民众教育馆,区、乡、村
成立俱乐部,具体方式为识字班、夜校、补习学校等。开办各种师资训练班,大量出版各种通俗读物
与刊物。7月下旬,山东省各界联合大会在青驼寺召开。这次会议的总结报告强调指出,为开展战地
新文化建设,必须厉行扫除文盲运动,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运用“小先生”、互教互学、团体竞赛
等方式,使文盲最低识300—500字,并提出一年中最低的要求:凡有群众团体的村落,均设小学、民
校及俱乐部,使文盲的百分比降低20%。12月22日,在山东各界联合大会上讨论制订的《山东省战时
国民教育实施方案》,经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通过,并由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公布施行。《方案》
规定,每村建立一处民校,每乡建立一处中心民校,可附设在小学内。学制暂定一年,分为两期,每
期半年。每天上课两个小时,农闲时可改为半日学校,并应利用每年冬闲时间发动冬学运动, 推行
扫盲教育。 至1941年5月, 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共有民众夜校3077处, 学生12.4万人;妇女识字班
3405个,学生13.7万人;冬学749处(东海、北海区不在内) ,学生5.8万人(东海区不在内),平均
识120—150个汉字。沂蒙山区共成立冬学600多处,学生1.8万人;识字班225处,学生4.5万人。鲁中
泰山区, 建立学校1200处, 学生3.4万人;识字班391处,学生约7万人;识字牌有3000块,俱乐部有
1000多处;有冬学2595处,学生14.7万余人。其中以莱芜为最多,占总数的50%,新泰、 博山、淄川
次之。学员中识50—100字者占10%。在冬学运动中,起了巨大作用的小先生有成千上万。学生成绩
以妇女为最好,男青年次之。
1941年7月, 中共山东分局号召全省人民开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十大建设运动,其中第六项建设是
开展社会文化和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工作,要求广泛建立与健全社会教育工作,使识字班、夜校、俱乐
部普遍建立并充实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用各种形式去进行社会教育, 配合学校教育进行。9月,晋
冀鲁豫边区政府将“开展群众性的社会教育, 扫除文盲”写进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施政纲领》。
10月7日,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根据上年冬学运动的基础和该年的具体情形,对1941年度的冬
学运动作了如下原则决定: (1)自当年10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为冬学运动时间;(2)当年要求全
省80万名成人入冬学(胶东25万,清河区12万,鲁南区8万,湖西区6万,泰山区15万,滨海区6万,沂
蒙区8万),其中30%—40%应为一字不识的新生。要消灭40万文盲(须识300字以上),其中应有10
万人能识500字以上汉字;(3)冬学教材:识字教材,用《战时民众课本》;政治教材,以《抗战道
理》为主。冬学师资:除抽调各部门干部充任外,可选拔去冬民校识500字以上者,加以训练后充任。
冬学经费:除一般按规定标准筹支外,特殊用费可造单独预算,由专署审核发支。
1942年10月15日, 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发出《山东省1942年冬学运动方案》。方案要求:
(1)入学人数:16—45岁的群众已经组织起来的,最少有70%入学;未组织起来的, 至少有40%入
学。(2)学习时间为4个月,即从11月初到来年2月底,最少上课90天,每天上课两个小时。限白天
上课,晚上只能作政治讲话,以少用灯油,节省开支。 (3) 文化程度:要求当年的新生平均认识
(会念、会写、会讲)300—500字, 上年或前年的学生平均认识500—1000字。(4)每个行政村至少
要设立30人以上的冬学一处。该年度鲁中区成立冬学600余处,入学人数1.8万人,其中以北沂水县为
最好,成立冬学250处,学生8000人;清河区建立冬学及民校识字班770处,有学生近2.5万人。
1943年4月15日,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颁布《晋冀鲁豫边区民众学校暂行规程》。规程指出,民众
学校应根据边区教育方针和目标,以提高人民政治觉悟与文化水平,培养民主科学思想,从长期着眼
来扫除文盲。规程规定,凡年龄在15岁以上、识字不满1000个者皆可入学,以识字达到1200个为标准;
课程科目为政治、常识、识字和算术,其中政治与识字配合上课,共占75%,常识占15%,算术占10
%;全年授课时间以360小时为准,可灵活安排,冬季每日一次(每次2小时),春夏秋三季多上夜班,
平均每周不可少于2次。 民众学校学生,一律免收学费;民校经费,由村款开支。家境贫寒,无力购
置课本、文具者,也由村教育经费或村公产中补助或供给。8月30日,省临时参议会首届二次会议决
定,将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改为山东省行政委员会。9月20日,省行政委员会发布关于教育工作
的指示,指出今后教育工作有4个中心,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普遍深入开展冬学运动”。12月22日,
山东军区政治部发出关于部队协助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同年,中共山东分局将“发展社会教育,广
设民校、识字班、冬学、农村俱乐部,提高人民文化知识及政治觉悟”写进了《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
1944年10月7日, 省行政委员会发布《关于冬学运动的指示》,提出冬学教育内容中政治教育与
文化教育的比例是7:3,在识字教育中,也要贯彻政治教育。省行政委员会主任黎玉在全省第三次行
政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指出将冬学、识字班、俱乐部、大众黑板、变工队、民兵组、秧歌队等进一
步组织起来,成为村学即庄户学,是群众教育的方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1946年1月16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政治协商会议上提
出《和平建国纲领草案》。草案第九项提出:普及城乡小学教育,扶助民办学校,推广社会教育,有
计划地消灭文盲。至夏末统计(不完全),山东省有民校23170所, 妇女识字班22834个, 村干学习
班4254个, 高级民校92所, 读报组19377个, 宣传棚364处,广播台1645个,农村剧团9006个,秧歌
队19539支,工农通讯组4811个,总计参加人数约84.5万人。
1946年7月,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为适应战争形势,减少财粮开支,全省扫盲工作基本处于停顿
状态。
1948年5月昌潍大捷后, 华东局及省政府立即整顿、恢复教育,在各地初步建立了山东新民主主
义教育体系的基础。由于教育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省教育厅于1949年2月2日至15日在济南召开
了城市教育工作会议,讨论研究了《关于开展职工教育的初步意见》 等文件草案。4月25日,冀鲁豫
行政公署发出《关于开办民校识字班及人民文化馆的指示》。《指示》中说:“群众教育具体到城市,
首应建立城市工农业余补习学校与人民文化馆,使之成为全城市民文化生活的领导核心。通过工农学
校对全城市民,首先是有组织的公私企业工人、职员、市民与部分农民(目下仍以耕种为主的市民),
特别对其中的青年男女优秀积极分子施以经常的、有计划的时事教育(可设时事讲座或读报组)、文
化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政府法令、共产党的各种政策与表扬工农生产模范等),增强其阶级觉悟,
提高其文化水平。”许多地方开办了工人夜校,淄博中学开设了工人文化班。至9月份,鲁中南区已
恢复儿童识字班658处,妇女识字班851处,青年夜校595处,初级民校15处,高级民校3处,读报组120
处, 入学儿童和青年共达31.02万人; 胶东区恢复夜校7604处, 参加学习的有9.3万人,妇女识字班
3350余处, 参加学习的1.1万人。自1945年冬提出文化翻身的口号以来,涌现出一批自学苦学的模范
人物,仅胶东就有一等模范和英雄40余名,如青年学习英雄柳月秋、石翠卿,沂蒙区青年学习英雄高
洪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