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7&rec=105&run=13

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主要是对平民进行识字教育和对失学民众进行文化补习教育。其施教机构
有通俗教育讲演所、民众教育馆、民众学校等。
1912年, 山东有通俗教育讲演所四、五处,每周讲演3次,听讲演者平均每次约80人。 1914年,
山东省成立社会教育机关——社会教育经理处,下辖巡回文库2所,露天学校12所, 通俗教育画编辑
处1所。巡回文库有图书1200余种,并附设阅报所。阅览人数平均每日120人; 借阅人数平均每日38人。
露天学校,学习识字、算术、珠算,没有固定的地方,指地为校,就树作盖,依壁置牌,所取教材均
系日常生活之事,即学即用,于贫苦子弟尤为相宜。教员多由小学教员兼任,城厢教员每月薪水10元,
乡区教员则少至2元。 通俗教育画编辑处,将文言改为白话,配以通俗易懂的图画,传播各种知识,
每月造画4000页。至1917年,该处又附设通俗浅说编辑处,编辑出版浅近图书。
1915年,省成立模范通俗讲演会。其讲演内容有5类:(1)通常讲演,主要选自省公署印行的讲
演稿;(2)变格讲演,主要是省公署印行的各种词曲;(3)特别讲演, 主要是天灾流行及猝发事
变等;(4)临时讲演,主要是解释重要命令及法定机关的布告; (5)特殊讲演,听讲者限于妇女、
儿童,由女士讲演,主要内容为女子应有的知识与技能。该会附设有半日学校、夜学校和鼓词传习所、
阅报处。半日学校专收失学儿童,夜学校则专收成年失学者。夜学校中,商贾子弟约占一半,授以修
身、珠算、 账簿知识等,每晚授课2小时。鼓词传习所,主要招收伶人及盲人,传授新曲及改良旧本,
藉以输入通俗教育。阅报处,附设于讲演会场,陈列报纸及各种杂志小说,任人阅览。1916年,复成
立巡行讲演团,讲演地点为省城附近及沿铁路各县。
私立社会教育机关,有通俗教育讲演会和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教育讲演会编有《通俗白话报》,
通俗教育研究会附设讲演团和新剧团。
1921年,成立省通俗教育讲演所,制定章程26条及讲演细则20条。章程规定,该所的宗旨为“启
导国民,改良社会”。
1928年6月, 省教育厅新设社会教育科,专司社会教育事宜,以补助民众知识,指导民众生计,
强大民众体魄,培养民众优美的德行与感情。1929年,合并山东社会教育经理处、公立通俗图书馆、
通俗教育讲演所三者而成立山东省民众教育馆,并通令各县效法,以图事权统一,提高效率。5月,
由省教育厅提出并经省政府会议议决:先在省会各行政机关、学校、团体附设民众学校,逐步推及各
县, 招收平民及无力求学者, 教以平民千字课、算术课。据1929年统计,山东省共有社会教育机关
4114个,职(教)员5069人,在学或观览参加人数86340人。
1930年,省教育厅拟定山东省各机关附设民众学校暂行规程13条,呈准省政府公布施行,并通令
各县分别拟定具体计划,积极推广。后经兵变,未能如期实施。1931年,另制定山东省各机关附设民
众学校办法草案,呈部备案,并筹备社会教育服务人员训练班。 是年,全省(不含青岛市和威海卫)
106个县普遍建立了民众学校,共有学校4199处,教职员5467人,毕业生7.89万人,肄业生12.23万人。
1932年,省教育厅为实验普及民众教育方法,令省民众教育馆主持兴办民众教育实验区。 历城
县祝甸乡实验区成立于是年9月1日。 实验期为5年,分为3期:第一期(1~2年),开展树立信仰、
调查社会、扫除文盲等工作;第二期(1~2年),开展培养领袖、训练民主、改良交通、完成自治等
工作;第三期(2~3年),开展以科学方法改良农家副业、 增进土地生产、发展合作事业等工作。
实验区内诸村,各设1所民校,每校办男女各1班,主要进行语文教学。
1932年7月12日,省政府第158次政务会议议决了《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试办民众学校通则》。
《通则》规定,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为增进农民知识,指导农民生活,并谋地方乡村建设的推进,
而在旧济南道属26县试办民众学校;民众学校分为高级、普通两部,年龄在18岁以上、40岁以下,粗
通文理者入高级部,不识字者入普通部;学习内容,除地方需要外,高级部以精神陶练包括党义、国
文、史地为固定课目,普通部以精神陶练、识字为固定课目。
1936年,山东省颁布《本年度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计划》和《山东省失学民众强迫入学办法》,
计划设立民众学校7380班,共容纳学生36.9万人。1936、1937年扫除文盲数分别为123.8万和143.9万,
共计为267.7万人。
抗日战争时期,全省推行战时民众补习教育。1938年10月,教育部通令,各省市限期完成16~35
岁失学民众的战时补习教育。省教育厅通令各县,办理社会教育须以协助抗战动员为原则。 1939年,
规定各县每学区至少应专设1处民众学校,每所小学兼办1处民众学校。 1940年,按照部颁《战时民
众教育实施要点》和本省实际,拟定《山东省29年度下半年实施失学民众补习教育计划》,并按照部
颁《发动全国知识分子办理民众补习教育暂行办法》,拟定《山东省发动知识分子办理民众补习教育
暂行实施办法》,通饬各县办理。据年底统计,呈报办理情形者有昌乐等13县,计有民众学校1127处,
学生33.8万名。
1941年,教育部颁布《各省市国民教育实施纲要》,确定民众补习教育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由
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办理。但由于日军侵略,省政府被迫于1943年迁往安徽阜阳,致使政令不通,这
一时期社会教育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沦陷区, 伪山东省公署于1939年1月下令将民众学校改名为新民学校,并设省立新民教育馆1
处、省立通俗讲习所3处。新民教育的重心是所谓的“扫除文盲,提倡生计教育,以实践中日提携,
灭共兴亚”。通俗讲习所的教育重心是所谓的“依据亲仁善邻主旨,发扬东方文化,恢复固有道德,
藉以灌输新政常识,培植兴亚灭共观念”。日军所到之县, 均设县新民会、通俗讲习所和新民学校。
自1938年7月在省城济南成立了8所新民学校,至1941年全省共有176所。这种教育表面上为“扫除文盲”、
“辅助失学”,实际上招收成年人的目的在于肃清“不稳”因素和训练顺民。课程设置有日语、经学
和军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