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高等师范专科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7&rec=101&run=13

一、发展概况
山东高等师范专科教育源于清末。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山东仿照直隶高等师范学堂举办
山东全省师范学堂优级预科(又称公共科),鞠承颖(字思敏)等即继续肄业此科1年, 为优级预科
生。同年七月,山东提学使在济南趵突泉街创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拟定的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规定:
优级师范选科之设,以养成初级师范及中学堂教员为宗旨,招收师范简易科毕业或中学堂肄业二年之
学生,分设预科和本科, 预科1年毕业,本科2年毕业。至1910年(清宣统二年)共毕业518名,均升
入本科。后该校裁撤。
1915年,原济南、泰安、武定三所省立初级师范合并为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除主要培养小学
师资外,其专修科尚担负培养初级中学师资的任务。
1947年4月,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将1941年创办的山东省临时政治学院改称山东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时有师范专科10班289人,附设先修班1班74人,共有学生363人,教职员55人。 至年底发展为14班,
有学生464人,教职员64人,其中专任教授14人,专任副教授8人,讲师8人,职员34人,教育经费由国
民政府经省政府拨款,由教育厅概算代为编列。1947年度校长孙维岳。毕业国文、史地、数学、理化
科各1班,共104人。次年,济南解放,该校解散。
建国后,师范专科学校逐步发展。1958年,菏泽师专、泰安师专、滨州师专、青岛工读师专先后
建立,原临沂大学改建为临沂师专。1960年,昌潍师专建立。1965、1966年,创办泰安半工半读师专、
临沂半工半读师专两所面向农村的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
“文化大革命”中,师范专科学校受到冲击和破坏。泰安半工半读师专、临沂半工半读师专并入
泰安师专、临沂师专。山东财经学院撤销后,教职工大多分到重建的菏泽师专、滨州师专。1970年,
建成济宁师专。次年,建成德州师专。至1976年,山东有8所师专学校。
1978年,建成济南师专、淄博师专、枣庄师专。1981年,原青岛工读师专改名为青岛师专。1985
年建成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1990年,济南师专与济南职业大学合并组建济南大学。至1990年底,
山东共有11所师范专科学校。
表4—16
二、学校选介
(一)临沂师范专科学校
临沂师范专科学校的前身是临沂大学,1958年创建于临沂,当时是临沂地区唯一的高等学校,设
有农、工、师三科。
临沂大学1959年分为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临沂农业专科学校和临沂工业学校。临沂师范专科学校
以原临沂大学师范科为基础, 建校于临沂城南五里堡,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5个专业,
1962年撤销建制。
1970年,山东省决定恢复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将已撤销的山东省教育干校原教职员及物资装备、
图书资料调往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与省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校址设在费县。
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恢复临沂师范专科学校。1976年增设政治科,学制二年,各科改为
系。1978年,增设外语系和体育系,1983年增设干部专修科和生物系,1985年增设历史系,1987年增
设了艺术系和物理系职教班。1988年增设地理系。学制均为三年。1984年,临沂地委、行署报请省政
府同意,将临沂师范专科学校由费县迁至临沂市。
临沂师范专科学校设57个教研室和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学教育研究室。建校以来至1990年,为国
家培养普通专科毕业生近8千人,进修生及各种短训班学员近3千人。培养目标是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初
中教师。学生毕业后,主要分配到临沂地区各县市的农村中学。
1990年, 临沂师范专科学校有11系12专业, 在校生2234名,招生1150名,毕业生1166名。教职工
623名,其中专任教师289名,有副教授28名,讲师89名。
(二)泰安师范专科学校
前身为济南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9月10日在济南市建校,属济南市领导,培养初级中等学校教
师,设文史、数理两个专修科,学制为二年。1958年11月迁泰安,次年5月与泰山大学合并,仍名为
济南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上半年,撤山东地质学院,其校园划拨济南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增设
化学、外语两科,至此,学校已拥有中文、 数学、物理、化学、外语5个专业。1962年,根据山东省
高校调整方案,济南师专改名为山东泰安教师进修学校,属山东省教育厅领导,保留中文、数学两个
专业, 除举办一年制中学语文、 数学教师轮训班外,还承担了全省西部6个地市的师专函授教学。
1966年4月,根据山东省委指示,改名为泰安半工半读师范专科学校,属山东省第二教育厅领导,负
责轮训各地区的农业中学教师。
1966年—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学校教学中断。1970年下半年,教学工作开始恢复。 次
年6月,定校名为泰安师范专科学校。1973年夏,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 次年6月,经国务院批
准,恢复为师范专科学校,面向本省招生,由省教育厅领导。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开始招收参加高考的高中生。1980年、1981年增设体育专业和政史专业,
1983年举办党政干部专修科,1987年新建地理系。学校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汉语大词典编写组、
古籍整理研究室、“社会进步与青少年社会心理”课题小组,承担上级下达的科研任务。
1990年, 泰安师专有9系10专业,在校生1558名,招生779名,毕业生776名,有教职工486名,其
中专任教师215名,有副教授29名,讲师66名。
三、行政管理
(一)管理体制
清末,山东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设监督,负责学校日常行政事务。民国时的山东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设校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总务主任。
建国后,师范专科学校设党委(或党总支)书记、校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实行党委(或总
支)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3年—1966年,实行“开门办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宣
队进驻。1978年开始实行党委(或总支)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后实行党委(或党总支)领导下
的校长负责制。
(二)教学改革
1978年后,山东师范专科学校的教育改革主要有:
1.曲阜师范大学与济宁师专、枣庄师专、临沂师专、泰安师专、菏泽师专于1988年7月结成校际
联合体。
2.自1984年起,选拔师范专科学校优秀应届毕业生到本科相同专业插班深造。仅1988年,从高等
师范专科学校的政治教育、 中文、历史、英语、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等9个专业就选拔了
158名优秀专科应届毕业生,分别插入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师范学院、烟台师范学院
本科相同专业高年级继续深造。这部分插班深造的学生在本科学习两年,成绩合格的,发给四年制本
科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毕业后原则上由省统一分配工作,如选送单位需要,
可优先分回原选送学校。选拔工作采取推荐加考试的办法进行。
3.开设夜大学、函授站,为本地区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及师资力量。青岛师专在胶州、崂山、
莱西、平度、即墨等县多处设点办学。1988年枣庄师专与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联合举办应用数
学助教进修班,枣庄师专提供办学条件,中国科学院提供师资,面向全国招生。
4.学生教学实习改革。为进一步把高等师范专科教育同中学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解决现行教育实
习办法中存在的经费短缺、联系实习难、实习质量不高等问题,1988年后,泰安师专、菏泽师专、胜
利油田师专继聊城师范学院专科专业进行教学实习改革之后,也改革了实习办法,采用毕业生回本县
市分散实习的办法。
四、教学管理
(一)课程
山东优级师范学堂初级简易科开设伦理、心理、教育、经学、国文、东文、历史、地理、数学、
物理、化学、博物、农学、图画、体操等科。完全科与简易科雷同,只程度和课时稍异。优级预科为
伦理、经学、国文、东文、英文、地理、历史、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图画、体操等科。优级分
类科按学部颁布的《奏定优级师范章程》,分四类设置,第一类以中国文学、外国语为主,第二类以
地理、历史为主,第三类以算术、物理、化学为主,第四类以博物、矿物、生理为主。除各类专业科
目外,另设伦理、经义、国文、东文、英文、体操等为通习科目,教育、心理、辨学等为加习科目。
1911年(清宣统三年)增设体育专修科。山东优级师范选科学堂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7月创
设在济南趵突泉街,分设预科和本科。预科学习科目为伦理、国文、数学、地理、历史、理化、博物、
体操、图画、英文。
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课程为:修身、读经、教育、国文、习字、外国
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农业、商业、体操,女子师
范学校的课程,比上述少农业、商业,外语为随意科,增设家事、园艺、缝纫。其它相同的科目,女
师所用教材内容较浅近。五四运动后,师范学校废止读经,国文改国语,修身改为公民,注重教育科
学,注重体育。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课程为:公民、国语、历史、地理、算学、
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卫生、军事训练(女生习军事看护)、劳作、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
概论、教育心理、教育测验及统计等。各类师范学校均采用学分制(一学分通常指每周上课一小时而
言)。师范生修满160学分,方可毕业。
建国后,师范专科学校在开设专业课的同时,普遍开设政治课、实验课和选修课。1978年后,外
语教学普遍受到重视,各系(专业)普遍开设外语课。
(二)专业(系科)
清末, 山东优级师范选科学堂分本科、预科,设史地、理化、博物、数学4科。民国时的山东省
立师范专科学校设国文、史地、数学、理化4科。
建国后建立的师范专科学校设系、专业。青岛师专开设数理、文史、生地等专业,临沂师专设中
文、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5个专业,泰安师专设文史、数理两个专修科,济宁师专设中文、数学、
理化、艺体4科,学制均为二年。
1978年后,山东师专教育恢复、发展,各校根据各地师资状况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专业规模扩大。
至1990年,专业和系科已发展到一定规模。
表4—17
(三)教学成果
1978年后,山东师专学校普遍重视教学工作,从1986年起,省教育厅组织力量对全省师范院校的
一些专业课程和基础课教学进行定期检查评估。1988年,省教育厅对全省师专进行了水平评估。评估
内容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校系领导班子、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等。经过全面评估,专家组一致认
为,临沂师专、昌潍师专、德州师专、济南师专、泰安师专、淄博师专办学指导思想端正,办学条件
基本具备,领导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较高, 省教育厅决定对这6所院校给予表彰和奖励。1990年,临
沂师专的“全方位整体优化教学法”,济宁师专的“《物理方法综合教育》系列化教学成果”,青岛
师专的“高等师范院校《高等几何》课程改革的研讨”获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另有15项教学成果获二等奖。
五、科学研究
1978年后,山东省师范专科学校的科研工作逐步发展。青岛师专设科研处,建立健全了各类实验
室,为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济南师专在古典文学研究、小说创作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淄博师专
承担山东省“七五”科研项目“齐文化研究”课题,成立了齐文化研究所和中学教育研究室,在齐文
化、 管子研究、 晏子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研究规模,先后出版《赵执信》、《赵执信评选》、
《赵执信诗选》、《齐文化概论》、《晏子春秋》等专著和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枣庄师专在汉语言
文学方面成果较突出,出版了《枣庄方言志》、《枣滕方言辨析》、《寓言词典》等著作。昌潍师专
刘献彪教授的“比较文学研究”被列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七五”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临沂
师专在唐代文学研究、代数学研究和中学教学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泰安师专参编《汉语大词典》,
古籍整理研究室在古典文献征集、修订、编辑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六、对外交流
70年代末80年代初,济宁师专的徐复岭、菏泽师专的尚英、枣庄师专的史孝贵先后作为汉语教师
赴尼泊尔、巴基斯坦工作。
为加速发展,引进国外智力,各校延聘外籍专家,担任专业课或外语课
教学。昌潍师专刘献彪教授1988年应国际比较文学研究会邀请,参加了在慕尼黑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
第十二届年会,并提交论文。1986年淄博师专与美国宾州州立爱丁堡罗大学结为友好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