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中小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6&rec=50&run=13

    〖体育〗〖教学〗〖小学〗〖清朝〗〖内容〗
  清末,山东省的小学设有体操课、军训课及童子军课,每周2节,教学内容简
单,有唱游、手操、简易体操等项目。学校体育设备差,专职教师很少,没有体育
教学大纲,教师会什么教什么。教会学校对体育较为重视,提倡体育活动。如会文
书院规定在每天上下午安排两次运动时间,上午叫“放小学”,下午称“游戏”。
“放小学”是做“抢球”游戏;“游戏”时间的运动为“夺旗”(又叫“跑趟”)。
有些学校设“兵操课”,但内容枯燥,教法呆板,既不适应青少年发育的特点,锻
炼身体的价值也很小。

    〖小学〗〖体育〗〖教学〗〖民国〗〖建国前〗〖内容〗〖设施〗〖场地〗
    〖器材〗〖教材〗〖师范学校〗〖中学〗
  辛亥革命后,小学体育教学有所发展,学校体育课的内容较前充实,体育、卫
生、军训等均包括在内。小学高年级教学内容主要有体操、田径、球类、武术等;
小学低年级则主要以游戏为主,如跳绳、踢拍皮球、叠罗汉、滚铁环、荡秋千、浪
船、抽陀螺、玩雪、课前呼吸等。1915年,学校体育教育实行双轨制,兵操与竞技
运动并存。之后,兵操在学校教育中渐渐失去原来的重要地位,课程内容也随之改
以田径、球类和游戏为主。军训和童子军训练也是教学内容,但一般不列入学校体
育工作计划。体育课教材分中心教材和补充教材,中心教材包括体操、田径、球类、
技巧等。1929年,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开办艺体班,为全省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
教授内容有跑、跳、掷和篮、排、足、垒球及武术、游戏,各科每周授课时数为6
~8小时,3年毕业。1930年,省立师范学校设艺体组,开设体育技术课和体育理论
课,教授内容有跑、跳、掷和篮球、排球、足球、垒球、武术、游泳等。体育教学
目标是使学生有均等运动机会,达到普及目的;在运动中培养完美的道德及健全精
神;利用运动使个人养成良好姿势以利健康。
  为了促进体育的普及,青岛市规定了具体的措施和制度,其中体育毕业会考制
度是青岛市学校体育的一大创举。从1935年开始,青岛统一举行全市体育毕业会考,
考试内容分田径、球类、武术3种,参加者为中学高、初中和师范学校毕业生。青
岛市还特别制定了《青岛市中学师范学校学生体育毕业会考暂行办法》和各类各项
成绩评判标准,规定体育成绩不及格者不准毕业。不少学校因地制宜,把中国传统
体育项目武术列入学校必修体育课程,规定了中小学武术课标准。初、高中必修科
设单拳、对拳、单棍、对棍、单剑、对剑、摔跤、刺枪、对散手等;选修科设射箭、
单器械、对器械、石墩子、测力等。体育课课时一般为每周2小时左右。教材分中
心教材、补充教材2种。学校依中心教材制定各年级课程表或进度表,配合使用补
充教材。补充教材有田径、球类规则及体育卫生等内容。学校还配合使用时令季节
教材。各种教材分配有相应的教学时间。体育教育注重与德育结合,在体育训练中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遵守纪律和勇敢精神等品质。
  在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体育教学研究有所开展。1927年,青岛市开始研究
中小学体育教材及教学法,《体育周刊》曾数期刊载宋玉泉编写的《小学体育教材
及教学法》。俞子发在《体育周刊》发表《短期小学体育实施法》、《课间运动实
施法》,对开展学校体育教学的科学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
  建国前,城市中学均有一定的运动场地,其中篮、排球场的设置较为普遍,多
数学校的田径设施一般仅为跑道和沙坑而已。济南几所较出名的中学,如育英中学、
济南女师、齐鲁中学、省立济南师范、淑德女子中学等运动场地较好,淑德女子中
学学生每人平均占有活动场地达22.12平方米。1940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
了《各级学校体育设备暂行最低限度标准》,但直到1947年,全省仍未能达到这一
“最低限度标准”。经费奇缺始终是阻碍学校体育发展的障碍,省内大部分学校体
育设备不全,且残破者居多。

    〖建国后〗〖小学〗〖中学〗〖体育〗〖教学〗〖内容〗〖1950-1972〗
  建国后,教育部规定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体育必修课,体育课每周2学时。
1950年教育部颁布《小学体育课暂行标准》(草案),确定了体育教学的目标、教材
纲要和教学要点。山东省各学校增添体育器材,修整体育场地,开始建立课堂常规
教学,但由于缺乏体育师资,未能完全实施《暂行标准》。为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
开展,各地因地制宜相继制定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在中等以上学校中推广,并获得成
功,有的学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率达100%。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苏联十年制学
校体育教学大纲,山东省开始按大纲精神规范体育课。
  1954年,《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开始在全省推行,成
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练习目标。1955年,省教育厅、省体委根据当年新编
制的《中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拟订了全省统一的劳卫制预备级暂行条例。各校
围绕劳卫制安排体育教学工作,改革教材,做到体育正课、劳卫制和课外活动三结
合:初一年级不参加劳卫制,教材适当编排游戏内容,初二年级适当编入劳卫制锻
炼项目,初三到高中则尽量编入劳卫制项目,以求通过体育课把劳卫制锻炼纳入常
规,减少学生在锻炼中的困难。除普通中学外,中等师范学校也以劳卫制为中心开
展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在课内根据教材内容,以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则在课内、课外进行锻炼,使劳卫制和体育课紧密结合,促
进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
  1956年,中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在山东省中、小学试行。《大纲》
规定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基本体操和游戏,中学则包括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
两个部分,将劳卫制体育标准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体育教学逐渐正规化。在这一
阶段也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做法,学生训练负担过重,影响了其他功课的学习。为此,
省教育厅、省体委发出通知,要求各校将劳卫制的内容和锻炼方法与体育课的内容
和锻炼方法结合起来,适当控制锻炼时间,以克服一时出现的忙乱现象。
  1958年在“大跃进”中,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口号和锻炼目标。
全省中、小学,一般在三、五天内实现“双红”、“四红”、“二十红”、甚至“
满堂红”。许多学校瞬间就成了体育先进校。这种虚报冒进之风干扰了学校正常的
体育教学秩序,许多学校只搞单项训练,运动量大,技术性强,不适合青少年生理、
心理特征。还有一些学校以军训和劳动生产代替体育课,将操场改作菜园、炼钢工
地,体育器材收为炼钢原料,造成了严重的后果。1959年,在总结回顾建国后体育
教学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就体育课的目的展开了一次大讨论,初步摆正了普及
和提高的关系,体育教学趋于正常。在随后到来的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由于学
生营养水平差,体质状况下降,省内大部分学校停止体育课,坚持上课的学校也将
体育课改为运动量小的保健课。
  1962年体育课有所恢复,省教育厅印发了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体育教材》,
以供体育教师参考。同年,省教育厅、省体委、团省委联合制定《关于当前各级全
日制学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学校体育工作遵照“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方针,在已有的基础上切实加强领导,上好体育课。《意见》明确指出,学
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并提出体育课恢复每
周1节,有条件的力求恢复2节。此后,体育教师本着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因材施
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实施教学,教学进度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中,
教师大力开展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根据教材和场地、器材、学生
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组轮换、分组不轮换等教学形式,把体育课与开展劳卫制紧密
结合起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省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体育课被迫
停止,教研组解体,体育器材、设施被毁弃。“复课闹革命”后,“语录操”代替
了体操课,体育课成了军训课,“刺杀”、“投弹”取代了体育训练。1970年,山
东省编发《军体》教材,内容有队列、射击、刺杀、投弹、田径、体操、球类、武
术、游戏和卫生常识等。同期,山东省一些远离城市的学校仍然坚持上体育课,如
菏泽、聊城、临沂、惠民等地区的大部分农村学校坚持了正常的体育教学。1972年,
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所恢复,体育课重新开设。但是,科学上好体育课的问题仍
未得到解决。

    〖建国后〗〖1977-1982〗〖小学〗〖中学〗〖内容〗〖体育〗〖教学〗
  1977年,省革委教育局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搞
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当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件大事来抓。中、小学体育教
学开始走上正轨。
  1978~1979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颁行。《
大纲》确定小学低年级仍以游戏为主,辅以队列、体操、田径等;高年级以田径为
主,其余为辅。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包括体育基本知识、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
各市地教育部门普遍贯彻落实《大纲》,以体育中心教研组为核心进行教学研究活
动,有的市地增设了体育教研员。1979年教育部、国家体委颁发《中小学体育卫生
工作的暂行规定》,指出评价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成绩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
有所增强,并明确了具体的衡量标准。规定体育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对早操、课间
操、课外活动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明确了体育师资、体育工作机构的设置要求。
1980年以后,学校体育围绕贯彻《大纲》、落实《规定》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
经验交流、检查验收等活动,克服了部分教师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代替《大纲》
,以素质测验课代替体育课的现象,全省的学校体育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1981年,
山东省教育厅在济南市召开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对省属重点中学招生和
高考预选加试体育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年6月,首批省属重点中学招生加试体育,
进行了视力检查。加试的体育项目有:高中男生100米跑、单杠引体向上,女生100
米跑、俯卧撑臂屈伸;初中男女生均为60米跑和一分钟跳跑。1982年,山东省教育
厅在首批省属重点中学招生加试体育的基础上,制定了省、地、县重点中学招生加
试体育的规定和办法,并在全省试行。考试项目为高中男生800米跑、单杠引体向
上,女生400米跑、俯卧撑臂屈伸,初中男女生60米跑和一分钟直腿仰卧起坐。为
了配合三级重点中学招生加试体育,省教育厅向全省印发了《体育锻炼指导手册》。
同年,教育厅对部分重点中、小学进行了贯彻《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工作
的检查和验收,对470所直属重点中学逐级实施检查,及格率为57.8%。

    〖体育〗〖建国后〗〖教学〗〖1956-1985〗〖研究〗〖学校〗〖组织〗
    〖活动〗〖成果〗〖方法〗〖教材〗〖教学参考书〗
  建国后,在体育教学逐渐趋于正规化的同时,体育教学研究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促进了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建国初期,在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
省内一些优秀体育教师便开始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活动。1956年中国第一部中、
小学教学大纲颁布后,省教育厅即在济南、青岛举办训练班,培训中小学体育教师。
1957年9月,青岛市文教局成立青岛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中心,形成了市、区、
片三级教学研究网。不久,各地市普遍成立了体育中心教研组,全省体育教学研究
有了组织上的保证。1958年5月,在莱芜县召开了山东省学校体育工作现场会,推
动了各地教学研究活动的广泛开展。
  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各地体育教学中心教研组停止活动。1960~1961年间,
山东省部分学校的教师参加了《文汇报》、《体育报》开展的体育课究竟是以发展
身体素质为主,还是以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的讨论。通过讨论,明确
了学校体育教学必须面向广大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必要
的体育卫生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技能,并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教育。
  1962年以后,各地市体育中心教研组恢复活动。中、小学重新开始进行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新的进展。一些中小学采用分组轮换或
分组不轮换等新形式教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实践中探讨教学改革。
  1980年,山东省教育厅体育卫生处在威海市举办全省优秀体育教师夏令营,全
省大、中、小学196名优秀体育教师参加了夏令营,共同交流了体育教学和学校体
育工作经验。
  1985年2月7日,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成立,各市地也相继成立教学
研究会,山东省以体育教学为中心的学校体育研究工作蓬勃发展起来。至1985年,
中、小学体育教学基本上达到了规范化的要求,课堂教学有常规,有严格的考核制
度。各市地统一了学年、学期、单元(项目)、课时计划的格式,对“三段教学法”、
“循环练习法”、“程序教学法”、“按体质分组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有条件
的学校进行了每周3节体育课和男女分班上课的教学改革试验。配合体育教学,先
后出版了《体育教学参考资料》、《体育锻炼指导手册》、《体操技术与教法》、
《中学体育教学问答》、《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体育项目教材教法》、《初级中学体
育课本》、《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小学体育课本》等一批教学参考书。

    〖建国后〗〖1956-1983〗〖学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
    〖设施〗〖数量〗
  建国初期,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师生动手,
共同修建学校操场,修复整理体育设备。1956年,各校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
配置了一定的体育场地和器材,但随之而来的国民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使
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77年,各校发动师生,修旧利废、就地取材,从实际情
况出发解决场地、器材问题,同时教育经费也适度拨款保证场地的修建和器材的购
置。1982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篮、排球场、具有200米以上跑道的田径场已达
到10230个。1983年,中小学体育场地纳入山东省中小学校舍改造规划,各校场地
普遍增加,体育器材不但数量增加,而且有所更新,音像等教学手段进入体育课堂,
全省学校体育教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