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业余训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6&rec=212&run=13

    〖业余〗〖训练〗〖体育〗〖人才〗〖建国后〗〖1956-1962〗〖机构〗
    〖数量〗〖简介〗〖青岛〗〖济南〗〖烟台〗〖业余体校〗
  建国前,山东省没有专门培养少年儿童的体育运动训练机构。
  1956年,山东省体委下发《山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
工作意见》,决定在全省开办青少年业余体校,目的是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
征,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和单项运动技术训练,培养优秀运动员。当年,山东省建
起了青岛、济南、烟台3所青少年业余体校,在校学生共255人,其中田径112人、
篮球40人、排球30人、足球73人。
  1957年,全省青少年业余体校增加到4所,在校生838人,其中少年业余体校1
所、252人,青少年业余体校3所、586人。设有田径、体操、游泳、排球、乒乓球、
足球项目(少年业余体校未设游泳、乒乓球)。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全省各地业余体校数量激增,达6250所,学
生292821人,其中仅寿张县就有661所之多。这些业余体校有名无实,到1959年便
减少至4445所,学生减至273046人。1960年又减少到4341所。同时由于生产救灾,
大多数业余体校停止训练。1961年,全省青少年业余体校仅剩24所,在校生2192人,
有专职教练员60人。其中有8所重点青少年业余体校,在校生1150人。
  1962年,省体委取消了14所实际上属业余运动队的业余体校。根据各地不同情
况,将全省业余体校分为4类:(1)重点青少年业余体校,组织机构和设备比较健全、
完善,有专职干部和教练员,有各种规章制度和严格的组织纪律,一般能有计划地
进行训练;(2)以训练代表队为主的业余体校,各方面条件基本上与重点青少年业
余体校相同,但训练的对象和任务要求不同,缺乏系统训练;(3)一般青少年业余
体校,从教练到学生均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4)以学校为单位、以学校重点项
目为基础的青少年业余体校,一切由学校负责解决。
  在这一时期,烟台市和青岛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一直保持了严格的教学秩序,取
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
  烟台市于1956年12月4日成立少年业余体校,1958年春扩建为烟台市青少年业
余体校,到1959年已培养青少年运动员285名,其中7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71人
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其余80%以上达到三级和少年级运动员标准;有76名学员被
选为烟台专区田径、球类代表队队员,35名优秀运动员被选送到本省及外省运动队。
到1960年,该校共设篮球、排球、足球、田径4个专项10个班,有教练员13名,学
员中有11人创造过市、专区最高纪录。该校还为基层体育协会培养了许多体育骨干、
教练员和体育辅导员,被誉为烟台“青少年之家”。
  青岛市少年业余体校筹建于1956年7月,10月10日正式开学,设有田径、足球2
个专项共5个班,学员124名,其中80%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
  济南市各业余体校的成绩也颇为显著。截止1960年6月,济南市一级业余体校
已向国家、省、市体育院校输送优秀运动员58名,培养一级运动员10名、二级运动
员30名、三级和少年级运动员345名。国家队运动健将郑凤荣、史洪范、郝建仁、
孙久远、胡英信及优秀短跑运动员王春英和栾其成,都出自济南市业余体校或类似
的业余训练班。
  到1962年底,全省业余体校发展到22所(济南市1所,青岛市6所,淄博市1所,
烟台专区4所,昌潍专区3所,惠民专区1所,德州专区3所,菏泽专区3所),期末在
校生2658人,专职教练71人。其中重点业余体校7所(济南市1所,青岛市1所,烟台
专区2所,昌潍专区3所),期末在校生1579人,专职教练员67人。重点业余体校学
生中获等级运动员称号的有180人,其中运动健将2人、一级运动员3人、二级运动
员69人、三级运动员100人、少年级运动员6人。

    〖建国后〗〖1963-1966〗〖体育〗〖人才〗〖业余〗〖训练〗〖机构〗
    〖简介〗〖数量〗〖业余体校〗
  1963年,全省体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对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工作意见》。省
体委根据省体工会议精神拟定了《山东省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工作几项规定的意见》
,重申业余体校的性质、任务、组织领导、学校编制、班级设置、学制等问题,特
别强调业余体校的教学训练要讲求科学性,在贯彻全面训练方针的基础上加强基本
技术训练,在技术训练中逐渐向学生灌输战术意识,同时重视速度训练,保证青少
年身体的良好发育。并且指出:重点业余体校每校应有学生100~150人以上,每班
30~50人,一般不得少于3个班,其中应设田径班;一般业余体校每校应有50~150
人,每班20~30人,不得少于2个班。业余体校学制为2年。据此,全省各专区、市、
县(市)体委开始将业余训练作为工作重点,对原有青少年业余体校进行调整和充实,
并有计划地发展了一批新校。济南、青岛、济宁、德州、聊城、惠民、菏泽、泰安、
临沂、烟台、威海、潍坊市、淄博市博山区各建1所重点青少年业余学校,省建立
省中心青少年业余体校,负责指导各地业余体校工作。诸城、益都、胶县、掖县、
菏泽、梁山、招远、定陶、昌邑、胶南、陵县、章丘、即墨、文登、莱阳、莱西、
临淄、平度、惠民、潍县、寿张、安丘、高密、郓城、邹县、宁阳等县及枣庄市各
建1所一般青少年业余体校。
  在调整和新建过程中,各业余体校进行了组织和制度建设。重点业余体校固定
了训练场地,补充了部分专职教练员,济南、青岛、烟台市3所业余体校制定了教
学大纲,建立了必要的工作制度。一般业余体校大部分固定在各类学校中,聘请了
一定数量的教练员(全省一般业余体校专职教练员69人,兼职教练213人),初步固
定了必要的教学力量。各校在训练项目和班次的设置上,有计划地加强了重点项目,
特别是田径项目的设置。全省14所重点业余体校全部设有田径项目,80%的业余体
校设有篮球和乒乓球项目,50%设有武术和排球项目;各项目人数的比例为:田径
29.5%,篮球21.7%,乒乓球13.3%,足球、排球、体操、武术各约8%。在全省
36所一般业余体校中,75%以上设有田径、篮球和乒乓球项目,参加训练的学生达
79.2%。各地还开始注意重点项目基地的建立,如青岛市形成足球重点项目基地,
烟台专区、聊城专区分别对排球、篮球等项目进行了重点训练。
  1964年,山东省又增建了枣庄市重点业余体校和28所一般业余体校(烟台、昌
潍、泰安、惠民、德州、聊城专区各2所,济南、青岛市各4所,淄博市、菏泽专区
各3所,济宁、临沂专区各1所)。至此,全省青少年业余体校已发展到77所,有专
职教练员100人,在校生11192人。其中重点业余体校15所,在校生3678人,专职教
练96人,兼职教练63人;一般业余体校62所,专职教练4人,兼职教练404人,在校
生7514人。另有16所计划外一般青少年业余体校,共计73个班,开设田径、体操、
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射击等项目,有87名兼职教练,在校生1553人。
  1965年,全省重点业余体校调整为14所,一般业余体校增至83所,并新增1所
由济南第五中学改办的半天训练半天学习的济南市半读半体育学校。三类业余体校
合计在校生14142人。同年,中心体校、重点业余体校有734人获等级运动员称号(
二级20人、三级310人、少年级404人),输送到优秀运动队61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绝大部分地区的业余体校被撤消,经过十年摸索
初步建立起来的业余训练基地被破坏,业余训练处于停顿状态。

    〖建国后〗〖体育〗〖人才〗〖业余〗〖训练〗〖机构〗
    〖简介〗〖数量〗〖业余体校〗〖1970-1977〗
  70年代初期,业余体校开始恢复。烟台市业余体校于1970年10月率先恢复训练。
1971年11月,兖州县业余体育训练班和益都县业余体校恢复。为了尽快解决各业余
体校师资(教练员)不足的问题,1972年3月,山东省体委在山东省体育骨干训练场(
今青岛体育训练基地)举办了第一期业余教练员学习班,培养教练员78人。到1972
年底,济南市、北镇、滕县、阳信县、诸城县、高密县、莱阳县、淄博市、博山区、
临淄区、泰安地区、烟台地区、昌潍地区、潍坊市、威海市、枣庄市、青岛市业余
体校相继恢复。
  1973年4月,省体委组织全省九市、县体委和教育局有关人员赴上海学习青少
年业余训练经验,5月,举办了第二期业余体校教练员训练班。按照“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从小培养,打好基础,层层衔接,系统训练”的要求,省体委研究落实
了一部分地区和单位中、小学对口挂钩逐步形成训练网点的措施。提出在普遍建立
基层业余代表队的基础上重点抓中、小学业余训练;在普遍开展的多项训练中重点
抓田径基础训练;在普遍建立业余体校的基础上,抓重点业余体校的训练工作。到
1973年底,全省已恢复建立一般业余体校103所,设有田径、篮球、排球、体操、
足球、乒乓球、游泳、武术、举重、射击10个项目,专职教练278人,兼职教练571
人,在校生15049人;恢复重点业余体校2所(烟台、济宁),设有田径、篮球、排球、
乒乓球4个项目,有专职教练员13人,在校学生105人。
  为了贯彻1973年全国体工会议关于大力抓好业余训练的精神,1974年,山东省
体育工作会议印发《关于加强少年儿童业余训练工作的意见(讨论稿)》,指出本省
的业余训练要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层层衔接的
业余训练网:第一层是中、小学基层体育代表队和业余训练点,训练点要明确重点
项目并形成传统,建立班级、年级、校级三级代表队;第二层是一般业余体校;第
三层是重点业余体校。这三个层次应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训练网。各地、市、县要
使中、小学与业余体校挂钩,形成层层衔接的训练网,并注意优秀运动员训练与业
余训练的结合。业余训练开始稳步发展。到1977年,全省普通业余体校已增加到
372所(省辖市7所,地区4所,市辖区16所,县91所,其他254所),在校学生25948
人,专职教练708人,兼职教练895人,设有田径、游泳、举重、体操、射击、射箭、
摔跤、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摩托车、无线电测向、航海模
型、拖拉机项目,当年输送到优秀运动队125人(体委系统62人,解放军优秀运动队
63人);独立重点班70个,学生2001人,专职教练110人,兼职教练120人,设有田
径、射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7个训练项目,当年输送到优秀运动
队13人;重点业余体校8所(省辖市办2所,地区办6所),在校学生673人,专职教练
79人,兼职教练2人,设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举重、
摔跤、航空模型项目,当年输送到优秀运动队99人(体委系统56人,解放军优秀运
动队43人)。另有14所业余军事体育学校,有专职教练员101人、兼职教练员36人,
设有射击、摩托车、无线电工程、无线电报务、潜水、航海模型、摩托艇、航海多
项、滑翔、伞塔跳伞、手旗通讯项目,全年训练5049人。

    〖1979-1980〗〖体育〗〖人才〗〖训练〗〖机构〗〖建国后〗
    〖体育中学〗〖数量〗〖业余体校〗〖建设〗
  1979年,省体委对全省业余体校进行调整,加强了重点业余体校建设。全省13个
地市各建有1所重点业余体校,并在中、小学建立了1115个基层业余训练网点,为形
成完整的业余训练网奠定了基础。同年,省体委调查研究小组深入各地、市、县体委
及省体工队、省体校进行训练体制的调查研究,写出《关于全省体育训练体制问题的
调查报告》,针对业余训练体制不健全、与上一级训练不衔接等问题,提出了把业余
训练纳入教育体制的改革意见。具体措施为:(1)将青岛、烟台两所市地业余体校改
办为体育学校,除项目设置与省体育学校不同外,其他办校方法基本相同。(2)把现
有地市一级业余体校纳入教育体制,在其余11个地市把原重点业余体校改办为体育中
学。(3)县(市、区)业余体校应取得教育部门支持,应有固定的领导、教练员(专职或
兼职)和训练场地,固定的训练时间和按照一定条件选拔的一定数量的相对稳定的学
生。(4)加强中、小学代表队和基层训练点的工作。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立-至几个
项目的学校代表队;选择建立一批学校训练点,县(市、区)体委要抓好1至3个训练
点,地市体委要抓10个左右的训练点,省体委重点联系田径、体操、足球、排球、
乒乓球基层训练点。(5)根据体院的项目设置和国家体委安排本省的重点项目,在
地市一级业余训练中设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举重、射箭、体操、游泳、乒乓
球、射击10个项目。
  1980年4月,山东省体委与山东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地、市业余体育学校改办
成体育中学的联合通知》,6月又颁布《关于体育中学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草案)》
。规定体育中学是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普通教育与体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中等
学校;体育中学由地市体委和教育局共同领导,以体委为主,行政关系隶属体委,
文化教学任务由教育局领导,体育训练由体委领导。同年,济南、淄博、枣庄、泰
安、德州、惠民、临沂、菏泽、聊城9所重点业余体校改为体育中学,设田径、游
泳、举重、体操、射击、射箭、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11个训练项目。
  在试办体育中学的同时,青岛、昌潍、烟台、济宁4所重点业余体校和全省各
县区112所普通业余体校仍作为各级训练网点,坚持培训输送原则,保持承上启下
的输送渠道的畅通。当年输送到优秀运动队2人,输送到体育运动学校14人,输送
到重点业余体校6人,考入体育院校8人,考入师范院校体育系46人。
  业余训练体制的改革使体育中学、重点业余体校以及业余训练网点在调整中逐
步巩固,体育中学、业余体校训练人数增多,并出现了自费、走读等训练形式。

    〖建国后〗〖1981-1985〗〖体育〗〖人才〗〖训练〗〖机构〗
    〖数量〗〖业余体校〗〖体育中学〗
  1981年,昌潍地区重点业余体校改为体育中学。全省体育中学增加到10所,在
校生857人,专职教练123人,当年输送到优秀运动队59人、体育运动学校26人、重
点业余体校6人,考入体育院校7人、师范院校体育系33人;重点业余体校3所,学
生279人,专职教练39人,当年输送到优秀运动队5人、体育运动学校1人,考入体
育院校8人、师范体育系3人;独立重点班14个,学生313人,专职教练32人,当年
输送到优秀运动队13人、重点业余体校2人;普通业余体校106所,学生8608人,专
职教练474人,兼职教练167人,增加无线电工程和无线电报务训练项目,当年输送
到优秀运动队82人、体育运动学校18人、重点业余体校247人。1982年增加17所普
通业余体校,1983年又减少1所,重新开始帆板、帆船、潜水、飞机跳伞、航空模
型、摩托艇等项目的训练。
  1984年到1985年,山东全面落实训练体制改革方案,业余训练作为中级训练形
式被纳入训练体制。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与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中学、重点业余体
校、县区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学生的比例为1∶3∶15∶50。除原有各类业余体
校外,1984年,济南、青岛、烟台3市各建立1所体育运动学校。济南体育运动学校
以田径、排球项目为主,青岛体育运动学校以田径、足球项目为主,烟台体育运动
学校以田径、篮球项目为主。1985年又建立了淄博、泰安、枣庄、潍坊和胜利油田
5所体育运动学校。至此,全省有体育中学12所,学生1097人,专职教练113人,训
练项目增加了艺术体操、柔道、手球、航空模型,当年输送到优秀运动队44人、体
育运动学校42人,考入体育院校7人、师范院校体育系8人;重点业余体校5所,学
生431人,专职教练40人,训练项目增加体操、射击、帆板、网球、曲棍球、航空
模型,当年输送到优秀运动队7人、体育运动学校11人,考入体育院校6人、师范院
校体育系2人;独立重点班6个,学生74人,专职教练8人,输送到优秀运动队3人、
体育运动学校1人;普通业余体校123所,学生11046人,专职教练724人,兼职教练
248人,训练项目在上一年增加柔道、击剑、羽毛球、网球、棒球、垒球、围棋、
伞塔跳伞的基础上又新增手球、国际象棋、旱冰,当年输送到优秀运动队92人、体
育运动学校195人、重点业余体校168人,考入体育院校70人、师范院校体育系113
人。全省还命名了1144所传统项目学校。
  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与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中学、业余体校和传统项目学校的
学生按比例发展,进一步解决了运动员在年龄、学习、训练和输送上的不衔接问题。
全省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体育人才的训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