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6&rec=1&run=13

〖概述〗〖运动〗〖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历史〗〖民间〗
  体育活动在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生活在此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军事
征战、宗教等活动中,创造了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以民俗体育、武术、气功等
为主要内容的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见于史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民
间的体育活动就有蹴鞠、秋千、角抵、登高、赛马、赛车、围棋等。至汉代,在百
戏兴盛的促进下,体育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角力、斗剑、较力、射箭、田猎、蹴
鞠舞、盘鼓舞、爬竿、爬绳、弄丸、飞剑、马术、赛车、赛马、扛鼎、击刺、鱼跃、
倒立、顶竿等活动,动作新颖、惊险,难度极大,十分精彩。各种民俗体育活动在
民间广为流传,历代相沿。
  在火药未被用于战争前,古代冷兵器作战对人的武技、体能要求使体育活动以
武技的形式,得到了充分发展。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齐、鲁各国崇尚
勇武,射箭、击剑等具有军事意义的武技训练成为一种时尚,射箭、驾车与礼、乐、
书、数并列,成为贵族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后的历代争伐与农民起义推动下,
各种武技日臻完善、丰富,并形成了传统体育的精华--武术。气功也是山东传统体
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调气为主的养生保健理论就已在诸子百
家的学说中初见端倪,如孔子关于修身、动静、中和、正心的学说,孟子的调气、
运气学说,邹衍的五行学说等,为中国儒家、道家的气功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之
际,陕西咸阳人王重阳及其弟子在山东传播全真道,丰富发展了道教的养生、气功
理论,对后世气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体育〗〖运动〗〖建国前〗〖活动〗〖竞技〗〖项目〗〖概述〗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前,传统体育活动始终是山东体育的主体。至19世纪末
20世纪初海禁大开,近代竞技体育传入,并由沿海发展到内地,逐渐取代传统体育
而成为体育运动的主流。
  近代竞技体育项目,首先在沿海教会学校中开展起来。1896年,烟台会文书院
率先开展田径、球类游戏,1898年举行了小型运动会。1903年,烟台各学校联合举
办“烟台阖滩运动会”,这是中国近代早期著名的运动竞赛。辛亥革命后,在资产
阶级民主思想及“五·四”运动的推进下,竞技体育由教会学校发展到普通学校,
又由学校逐渐推向社会。民国初年,田径、棒球、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
球、体操、游泳等竞技运动项目,先后在烟台、青岛、威海、济南等地的学校和部
分市民中开展起来。此后至20年代,山东参加了第二至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第十至
第十二届华北运动会,参赛选手多来自这些城市的学校。
  20年代后期至抗战爆发前的10年间,山东体育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教
育体制的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开始普遍开设体育课,学校竞赛活动增多;市民特别
是职员,参加体育活动的逐渐增多;体育行政机构和群众体育团体相继建立,各级
各类竞赛活动日趋频繁,运动水平渐有提高。1930年开始举办全省运动会,后多次
举行。青岛市每年举行两次综合运动会。第十五、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分别于1931年
和1933年在济南、青岛举行,参赛的山东选手多次打破华北和全国纪录。这一时期,
体育场地建设也有所发展。1931年扩建的山东省立民众体育场、1933年建成的青岛
市体育场,均属国内一流场地。同期,传统体育,尤其是武术,在军政当局的倡导
下有了较大发展。武术传习所、各级国术馆相继成立,至1935年,全省有68个县成
立了国术馆。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山东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体育运动受到极大摧残,
体育活动基本停止。抗战胜利后虽有所恢复,但因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山东体育
运动未能恢复到抗战前的水平。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战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配合抗战,积极开展了
因地制宜的体育活动,鼓舞了抗战军民的斗志。1940年元旦,八路军一纵队直属队
指战员为庆祝坚持鲁苏游击战争一年来的胜利,召开了为期3天的竞赛大会;八路
军115师政治部、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政治部为迎接1941年,分别举行了新年
竞赛大会。1941年,山东省滨海区行政干校开展了篮球、排球活动。1942年夏,中
共山东省委组织了一次有部队战士和机关干部参加的运动会。1943年3月,荣成县
军民在崖头举行了军民联欢运动大会。同年7月,抗大一分校为庆祝抗战六周年举
行了军事体育大会。

〖建国后〗〖概述〗〖成就〗〖体育〗〖运动〗〖事业〗〖发展〗〖活动〗
  在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长期受贫病困扰,被
视为“东亚病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兴起。1953
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设立山东省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对全省体育工作实
施统一管理,山东体育事业开始有计划地稳步发展。
  5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体育依据小型、业
余、多样、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和群众办体育的原则,以推行、普及广播体操为中
心,开展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在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指引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正式设置体育课,先后推行了《
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推动了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至1957年,建国前田径
运动各项省纪录被全部刷新。优秀跳高运动员郑凤荣,一跃跳过1.77米,打破世界
女子跳高纪录,震动了世界。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影响下,全省体育工作出现不讲科学的浮夸风。职
工体育提出“人人通过劳卫制,个个争当运动员”的不切实际的口号。学校体育工
作忽视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违背体育教育的客观规律,要求学生全部达到劳卫制
一级、二级和等级运动员标准,破坏了体育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省体育工作在调整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规模。职工体
育以坚持早操、工间操为主,学校体育减少课时、减轻活动量,竞技运动调整减少
了部分运动项目,精简了运动队伍。
  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群众性体育活动及竞技运动逐步恢复。在竞技
运动中,注意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运动成绩普遍提高。在1963
年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山东选手共获6枚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一批
优秀运动员先后破、平、超世界纪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全面否定建国17年的体育
工作,打击迫害广大体育工作者,致使各项体育工作停顿,机构瘫痪,山东体育事
业遭到严重破坏。70年代初,训练工作开始有所恢复。全省广大体育工作者坚决抵
制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努力工作,使山东体育事业在逆境中仍有一定发
展。这一时期开展了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的大型群众性游泳活动。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体育事业走出困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
省体育工作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1982年,山东省把每年9月份定为体育活动
月;198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每年农历正月为全省体育活动月。每至体育活动
月,各级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群众体育活动声势之大、发动之广、持续时间
之久,前所未有,被群众誉为“盛事中的喜事,改革中的新事,节日中的乐事,人
民群众的好事”。广大群众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体育意识逐步更新。1985
年,全省参加体育锻炼的职工人数突破200万;全省职工体育竞赛活动达58039次。
自1984年起,全省职工运动会每4年举办1次成为定例。农民体育活动伴随农村经济
的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各地农村普遍建立起文体中心、文化站、青年之
家,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充分利用节假日、农闲组织群众喜闻乐
见的体育比赛。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广大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体育
运动,涌现出一批自力更生办体育的典型。1984年,济南市郊区王舍人庄农民集资
350万元兴建了文体中心,首届全国农民田径运动会在此隆重举行,成为中国农民
体育活动的一大盛事。
  这一时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老年人、伤残人体育事业
也有了较大发展。1984年成立山东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指导、
保证安全的方针,积极开展了老年人体育活动。同年,山东省举办了首届全省伤残
人运动会,并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伤残人运动会。
  在广泛兴起的群众体育热潮中,山东以独有的地理、民俗特点开展了登泰山活
动和潍坊风筝节活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山东国际体育交往的重要窗
口。烟台市芝罘区和青岛市在全国首届“田径之乡”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田径之乡”
;青岛市于1979年被国家体委列为全国足球重点城市。学校体育引入新思想、新知
识、新方法,体育教学进一步科学化,满足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各类人才的需要。
  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为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
础。体育工作者加强体育科学研究,以科学训练为重点,改革训练体制,以多种形
式办队,使训练工作更趋合理化、科学化。同时,大力开展业余体育人才的培养工
作,形成全省体育人才培训网络。1956年山东始设体育运动训练班培训优秀运动员,
当时仅有3个项目、70人。至1985年,全省竞技运动项目已达33项,在队优秀运动
员673人,专职教练236人,专职文化教师36人;优秀运动员中有等级运动员142人,
其中国际级运动健将2人,国家级运动健将48人。1975~1985年,山东共举办2届全
省运动会、3届全省大学生运动会、2届全省中学生运动会,参加了3届全国运动会。
在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中,有1人平1项世界纪录,9人破11项全国纪录,获金牌11枚。
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中,有1人平1项世界纪录,3人5次破4项亚洲纪录,1队11人17
次破5项全国纪录,共获21枚金牌;山东足球队异军突起,荣获全国冠军。在国际
大赛中,山东运动员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84年,山东省4名运动员、1
名教练员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取得名次;第
七届亚洲运动会,山东有17名运动员参赛,取得9个名次;第八届亚洲运动会,山
东16名参赛运动员在7项比赛中获5枚金牌;第九届亚洲运动会,山东有7名运动员
参赛,举重运动员马文广4次打破90公斤级2项亚运会纪录,并获金牌。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本着拓宽路子、搞活政策、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改
变体委独家办竞赛的状况,实现竞赛的社会化、多样化、制度化的原则,山东省对
竞赛制度进行了改革:自1984年起,设立“泰山杯”、“山东体育振兴杯”、“希
望杯”、“萌芽杯”、“丰收杯”等5个各有侧重的奖杯赛,提倡教育、工会、共
青团、妇联、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来办竞赛;逐步将优秀运动队的比赛与业余比赛
衔接起来,将原4年1次的省运动会改为每2年1次,大学生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
职工运动会每4年1次,各地市每年各类竞赛不得少于20次,各产业系统每年至少举
行1次全省性的比赛。在改革竞赛制度的同时,山东还成功地承办了全国锦标赛、
各级联赛、分区赛、冠军赛、杯赛等各类全国运动竞赛约70余次。
  为适应体育事业的发展,山东积极开展体育科研工作和宣传工作。1978年成立
山东体育科研所,1984年建立山东体育科学学会,1979、1985年分别创刊了《山东
体育科技》、《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结合体育训练、运动竞赛开展了多方面的研
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体育宣传工作自《山东体育报》1981年再次恢复后,逐步
形成了体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共同参与体育宣传的新局面,极大地推动了体育事
业的发展。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山东体育走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山东运动员的足迹遍及五大洲,迎访、出访活动日益增多。山东出色地承办了济南
国际体操邀请赛、济南国际女子篮球邀请赛、青岛国际男子曲棍球友好邀请赛。山
东体育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同时,正以崭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往。
  建国36年中,山东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体育
运动以其独有的形式,为增强山东人民的体质,振奋山东人民的精神,推动经济建
设,增进山东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提高山东竞
技运动技术水平,发展山东体育事业,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于1984年制定了
“一年初开局面,四年卓有成效,十年全面振兴”的战略方针。为实现这一目标,
全省广大体育工作者正努力探索,积极开拓,针对“尖子不尖,重点不重”的状况,
进一步调整项目结构,强化科学训练。在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下,山东
体育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