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 文字学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94&run=13

汉字的研究是从六书说和字书编纂开始的。
晋代任城吕忱著《字林》是继许慎《说文解字》后的重要字书。三国魏张揖也著
有《古今字诂》、《杂字》、《埤苍》等字书。
宋代开始注意金石古文字的搜集与研究。诸城赵明诚的《金石录》是古文字研究
的先驱著作之一。
清代,《说文》研究成为文字学的主流。曲阜桂馥的《说文义证》,安丘王筠的
《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是影响极大的说文学要籍。
为上述桂馥、王筠的书做出无声贡献的是日照许翰。许瀚曾用20年的时间校刊桂
馥的《说文义证》,最后借贷刊书,使这部文字学巨著得以彪炳学史。许瀚自己著有
《古今字诂疏证》。
清末,古文字学在山东学界大放异彩。
甲骨文发现之前,山东学者对金石的收藏和考释贡献最大。除许翰外,诸城刘喜
海著有《金石苑》 6卷、 《应藏器目》 1卷、《长安获古编》3卷。海丰吴式芬著有
《攈古录金文》3卷、《金石汇目分编》40卷、《双虚壶斋藏器目》1卷、《封泥考
略》 1卷。潍县陈介祺著有《斋传古别录》1卷、《斋金石文考释》1卷、《斋
藏器目》2卷。
陈介祺对印玺的收藏特别值得一提。他广收印石达五六千方,有“万印楼”之称,
他又是传拓名家。同治光绪年间他编《十印山房文举》,在汉印之前有周玺和周秦印
两类,光绪四年(1878年)在致吴大徵的信中,他断定“古玺”“亦似六国文字”,是
对印玺文字的成功的断代。同治光绪年间,山东临淄等地发现古陶文字,又是他第一
个鉴定为文字并加以收藏。他还是最早指出《说文》“古籀”系战国文字的学者之一
(见吴大徵《说文古籀补·序》)。
安阳殷墟甲骨发现后, 福山王懿荣第一个鉴定为古文字并加以收藏。王懿荣190
0年自杀殉国后, 其收藏的甲骨归刘鹗,刘鹗才得以从中选拓编成中国第一部甲骨文
著录书《铁云藏龟》。王懿荣于训诂、金石都有著述未传。
近代山东学人对考释古文字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黄县丁佛言, 1924年出版专著
《说文古籀补补》,补入吴大徵书(《说文古籀补》)未收文字3800之多,对吴书的谬
讹多所諟正。特别是释出不少战国玺文,深为古文字学界推重。胶县柯昌泗著有《瓦
当文录》、《鲁学斋金石记》。柯昌济有《殷墟书契补释》 (济宁潘氏本1932年) 、
《金文分域编》(桥川《馀园丛刊》1935年)。海丰吴式芬著有《说豳》(《国学丛刊》
第1集, 1929年) 。日照丁惟汾有《释也》、《释正伯》、《释牟》、《释黍稷》、
《释济》(《国学汇编》第2册,1934年) 。王献唐有《释醜》(《说文月刊》第4卷,
1944年) 、《临淄封泥文字叙目》(山东省图书馆出版,1925年)、《评高田忠周之古
籀篇》(《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第1卷第1期,1931年)。
20世纪30年代前后,山东的学术氛围吸引、造就了众多古文字学者,如闻一多、
屈万里、许维遹、闻宥、陈梦家、张震泽等都是在山东进行或开始了他们的古文字研
究活动。
1949年后的古文字考释已更多注重名物制度文化习俗的内容,成为历史学科的分
支。如杨向奎在山东大学工作期间发表的《释旒释单释 》 (《山东大学学报》1955
年第2期) 、《释不玄冥》(《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 、《释执驹》(《历史研究》
1957年第10期)。
改进文字研究的方法,总结汉字发展历史规律,规范现代汉字,研究现代汉字的
应用和改革,是1949年后文字学的总体趋势。
蒋维崧的文字学研究,著有《汉字浅说》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 、《汉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简化汉字建立汉字字形的规范》(《文史哲》1958年第5
期) 、《关于利用形声原则简化汉字的问题》(《文史哲》1973年第1期) 等等。他的
《由隶变问题谈到汉字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 已经明
确了文字学的范围,即研究汉字本身形体结构的变化,不再同于过去与训诂、考古不
分的传统文字学。他的《的疑问》(《山东大学学报》1959年第3期) 是运用语言学方
法,从语义语法各方面考证古文字的范例。
姜克瑜也做过古文字考释,有《利簋铭文‘葳贞克闻’解》等论文。
姜宝昌写成通论性著作《文字学教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集文字发展史
和现代汉字整理的研究于一书,获山东省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殷焕先则对现代汉字应用的现实问题,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力,他的《汉字三论》
(齐鲁书社1981年),从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这个角度去考察汉字的历史发展,讨
论汉字的利弊、规范方法、发展趋势,在文字学中独树一帜。这是他对汉字改革研究
多年的大成之作。他这方面的论文有《谈新形声字》(《中国语文》1954年第12期)、
《汉字简化中的系统和类推问题》(《文史哲》1955年第11期)、《汉字的形体结构和
形声原则》(《文字改革》1962年第11期) 、《汉字的组形与汉字的简化》(《山东大
学学报》1963年第2期)、《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简化》(《文字改革》1963年第3期)。
80年代,殷焕先提出让草体汉字得到规范作为现行汉字楷体的合法的辅助体的设想,
与姜宝昌、盛玉麒、张树铮、王新华合写了《明确订定手头草体的规范和确立楷草二
体制》(《文史哲》1984年第4期)。
20世纪初开始的汉字拼音化运动,在山东也有影响。
1930年国语罗马字促进会成立后,济南设有分会,也出了些刊物。田仲济1934年
创办的《青年文化》,第一个特辑就是讨论罗马字拉丁化的文章。罗竹风在胶东解放
区也做过推广拉丁化新文字(北拉)的努力。
关于拼音文字的研究,殷焕先写有《北拉方案里的o、uo、e》 (《新文字周
刊》1950年第50期) 、《新文字字母的字类和音值》(《山东大学学报》1951年第1卷
第1期) 。词儿连写是汉字拼音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刘俊一的《词儿连写问题》(《语
文知识》 1957年第8期) 、刘凯鸣的《对〈词儿连写基本规则〉初稿的几点意见》 (
《文字改革》1958年第16期)都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张鸿魁的《汉语拼音字母名称再议》(《东岳论丛》1987年第2期) 则对汉语拼音
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