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63&run=13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研究
1982年5月, 山东省国际共运史研究会在济南举行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形成
和发展学术讨论会。赵长峰的《马克思主义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邹积贵
为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等著作,阐述了国际共运
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赵长峰发表了《做有文化素养的共产主义劳动者--纪
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山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1989年1月,山东省
国际共运史学会在济南举办《共产党宣言》 与当代理论研讨会。 李爱华的《深化对
〈共产党宣言〉中“争得民主”问题的理解》(《石油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邹
积贵的《〈共产党宣言〉与生产力标准》(《东方论坛》1993年第3期) 、《〈共产党
宣言〉与社会主义本质》(《东方论坛》1995年第3期) 等文,对《共产党宣言》中关
于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思想进行了再研究,认为生产力既决定资本主义的兴衰盛亡,
也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尽可能增加生产力
的总量,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
关于1848年革命经验的研究,有陈陆达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
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文史哲》1982年第3期) 。关于马克思的不断革命思想的研
究,有淳于毓济的《马克思的不断革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社会科学研究》
1983年第2期)。该文认为马克思的“不断革命”是指无产阶级参加革命时必须坚持在
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以及根据不同情况不停顿地将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
革命的策略;“不断革命”并不是无止境的,而是直到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对
抗,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为终点的“政治革命”。该文据此探讨了马克思的不断革
命理论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经验。
关于《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的研究,有任勇的《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及其对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作用》(《社会主义研究》1983年第6期);邹积贵的《〈资本论〉
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科学论证》(《齐鲁学刊》1987年第5期) ,认为《资本论》不
仅是一部经济学和哲学巨著,而且是论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主要著作。
关于战争和革命策略思想的研究。 1985年6月,山东省国际共运史学会在威海举
行恩格斯晚年的策略思想学术讨论会。张锡恩的《论马克思关于普法战争策略的几个
问题》(《东岳论丛》1989年第1期) ,以马克思关于普法战争的策略为重心,针对史
学界颇有争议的若干问题,论证了马克思所说的“防御性战争”和“战争中防御”是
两个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马克思把普法战争中先后两个阶段的防御一方和进攻一方
分别称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只是由于当时战争中防御与进攻同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
义性的客观一致,并非意味着以防御和进攻作为划分战争性质的标准。宋柱修的《恩
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理论贡献》(《枣庄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万永
光的《恩格斯〈导言〉并没有放弃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道路》 (《滨州师专学报》19
87年第1期)等文,就恩格斯晚年的革命策略思想进行了重新研究。
关于对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态度与“文明时代观”的研究。张德友的《略论
两种社会主义的共同本质》(《牡丹江师院学报》1992年第9期) ,探讨了马克思、恩
格斯设想的理论社会主义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首先建成的现实社会主义的起点、与资
本主义的关系、社会发展阶段、发展前途等问题,认为二者的本质是共同的。李爱华
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资本主义的科学态度》(《科学社会主义》1993年第2期) ,
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是客观地评价、深刻地揭露、发展地认识、
辩证地对待。 张乐岭、张锡恩的《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看待--纪念恩格斯逝世100
周年》(《发展论坛》1995年第10期),以恩格斯的亲身实践为依据,论证了恩格斯提
出“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看待”,首先是因为它是科学,是不断在实践中发展的行动
指南,因而要正确对待它在发展进程中的曲折;该文特别论述了恩格斯在革命低潮时
期是怎样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看待的光辉典范。
张德友的《史前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探讨》(《牡丹江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 ,
通过对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有关理论和历史材料的分析研
究,提出了史前社会的发展动力是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观点。

二、列宁思想研究
1984年5月, 山东省国际共运史研究会在荣城县石岛举办列宁晚年思想学术研讨
会,主要讨论了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执政党和国家
机关的理论和实践;列宁关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和实践;无产阶级专政的国
家政权在“迂回过渡”中的地位和作用;列宁关于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的理论和实践等
问题。胡瑾发表了《列宁主义光辉永存》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1年第4期)
一文。张锡恩的《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在党纲问题上的分歧刍议》 (《山东师大学报》
1985年第2期),论证了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当时在党纲问题上的争论并不是要不要写入
无产阶级专政条文,而是如何写入无产阶级专政条文,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叙述无产阶
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关系,从而在实际上证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李
爱华有《学习列宁建党思想,坚持把党建设好》(《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92年第1期)
一文。张锡恩的《列宁关于监察工作的思想和启示》(《山东党史》1995年第1期) ,
论述了列宁关于执政党要从保持和巩固政权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监察工作的重要地位和
意义,监察机关必须具有较高的地位、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和极大的权威性,监察机关
的自身建设等思想。关于列宁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思想的研究成果还有:胡瑾的《试
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论》(《文史哲》1979年第6期) 、王立行的《列宁论执
政党管理苏维埃国家的理论》(《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7年第4期) 、张锡恩的《马
列主义关于党领导政权建设的理论原则》(《临沂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等。对列
宁经济建设和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研究,有赵长峰的《再读〈伟大的创举〉》 (《山东
师院学报》1960年第1期)、《为稳步前进而调整--关于我国生产关系变革中的经验教
训》(《文史哲》1981年第5期) 、《为一跃而后退--俄国新经济政策中的经济调整》
(《山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 等文。胡瑾有《关于俄国新经济政策的几个问题》
(《国际共运》1985年第3期) 一文。马凤书有《列宁的“国家所有制”与马克思“社
会所有制”的理论联系》(《文史哲》1986年第2期) 一文。还有李为胜的《列宁关于
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枣庄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李爱华的《列宁论无
产阶级国家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中的作用》(《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 、《关于
列宁新经济政策基本原则的新探》(《东岳论丛》1991年第4期) ,赵长峰的《列宁论
社会主义与文化》(《东岳论丛》1982年第2期)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