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59&run=13

一、关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与理论体系
张锡恩的 《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 (
《东岳论丛》1992年第6期),集中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和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新贡献。赵长峰的《历史的抉择--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命
运》(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在总结和对照苏联东欧演变和十月革命以来国际共运
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清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和教训,
阐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在中国产生、 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深远历史意义。1994年9月,山东省国际
政治和国际共运学会在枣庄举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讨
论会,重点讨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运动的关系。
臧乐源主编的《邓小平思想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臧乐源、丁祖豪的
《论邓小平思想》(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再论邓小平思想》(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1年),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理论教研室编著的《邓小平思想专题研究》(中国展望出
版社1990年) ,赵长峰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等著作,
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特色、历史地位、国内外影响及体系
作了阐述与探索。魏恩政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中国展望出版社1991年),阐述
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领导与自身建设等问题。
杨尊明、孙志敏、曲厚芳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天津人民出版社19
92年) ,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陈光林主
编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论述了将马克思主义与当
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王
振海的《论邓小平理论的本质与生命力》(《文史哲》1995年第5期) 、商志晓的《对
邓小平理论是否形成问题的思考和论证》(《东岳论丛》1995年第5期) ,认为邓小平
的一系列观点产生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其理论形成的前提和
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基础;
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范畴、命题和原理,因而成为正确解释和指导中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理论。王立行的《科学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
(《东岳论丛》1995年第5期) ,提出了理论形成体系的标准问题,认为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其研究对象、揭示本质、反映规律等基本方面,已经形成科学体系。

二、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李庆臻的《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读〈邓小平文选〉的体会》(《东岳论丛》1983年第5期) 、陈光林的《实事求是思想
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路线的光辉论述》 (《东岳论丛》1983
年第6期)等文,认为《邓小平文选》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现实性很强、政策
性很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著作,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
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新的概括。
杨尊明的《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文史哲》1987年第4期) ,对中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进行了探讨。黄澍霖、宋士昌主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对中国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多样性、上层建筑和文化的特点、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
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及现代化建设理论
赵长峰的《解决中国命运问题的三次历史选择》(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解
决社会主义命运问题的理论指南》(《光明日报》1993年3月3日)等文,通过对几次解
决社会主义命运问题的重大选择的对比研究,阐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
意义; 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性突破--邓小平新社会主义观的建立和发展》 (
《东岳论丛》1995年第1期),阐述了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总结了国际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的科学论断,形成了自己的新社会主义观,为当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
理论基础。高继文的《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理论》(《东岳论丛》1995年第6期) ,阐述
了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分析了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及实现现代化
的条件、动力和战略。王复三的《科学是现代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东岳论丛》19
85年第3期),论述了劳动过程的要素和生产力要素的区别,指出科学是现代生产力的
独立因素,是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邢志第的《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理论
学刊》1990年第3期),认为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力
“三要素”说,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思想。王广信、段晓光的《邓小平的经济
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将邓小平经济思想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十个
方面分别作了阐述,同时论述了邓小平经济思想的理论特色和重大意义。陈光林、于
钦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飞跃》(《人民日报》1995年11月2日) ,认
为江泽民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是一篇指
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重要的文献,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
认识的新飞跃。

四、关于邓小平的政治思想
季星如的《整顿、改革是一场革命--读〈邓小平文选〉札记》 (《东岳论丛》19
83年第5期),认为整顿、改革也要突破许多旧的条条框框和禁区,因此同样要有革命
的勇气、毅力和胆略。曹维源的《谈改革的内在动力--读〈邓小平文选〉》 (《东岳
论丛》1983年第6期),对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根本动力问题进行了分析。程绍臣
的《对“一国两制”的几点认识》(《东岳论丛》1985年第6期) ,认为“一国两制”
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又一典范,是惟一
可行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决策。王立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86年第2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的目标、
职能、方式等问题作了分析。王邦瀛的《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论“一
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东岳论丛》1987年第3期) ,认为“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文凯的《试论“一国两制”的构想对我国国家结构理
论的发展》(《东岳论丛》1988年第6期) ,认为“一国两制”构想突破了社会主义单
一体制下的行政区划的传统格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