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4&run=13

一、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山东解放区在40年代即出版了博古译的 《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大众社
1940年) ,艾思奇著的《哲学研究提纲》、《哲学选集》(大众印书馆1940年)、《大
众哲学》(胶东新华书店1946年) ,吴黎平、艾思奇著《唯物史观》(胶东联合社1941
年) ,胡绳著《辩证法唯物论入门》(同上1946年)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论
著。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研究极
为重视,组织高校师生和广大党政干部结合思想改造学习辩证唯物论,结合三大改造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1949年9月, 山东大学开设大政治课,校部组织了学习委员会,各系和教研室都
成立了分会,组织领导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哲学,重点研究辩证唯物论。大政治课由
校长华岗主讲,每周两次。
1962年至1963年, 山东大学哲学教研室开办哲学讨论班,两周讨论1次。一年中
讨论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还
是两个” 、 “矛盾诸方面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问题。在讨论、学
习中,产生一大批研究成果,有专著和论文。论文较集中地发表在此时期的《文史哲》
上。
1951年5月, 山东大学创办了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文史哲》。从创刊到19
65年,该刊先后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70余篇。其中山东学者50余篇,重点论述和
讨论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也批判了胡适的唯心主义哲学
思想。有关辩证唯物论研究的论文主要有:华岗的《辩证唯物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政
党的宇宙观》 (1953年第4期) 、《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唯物论和唯心论》(同上) 、
《宇宙的物质性及其发展的规律性》(1953年第5期) 、《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同上) 、《唯物辩证法论宇宙间诸现象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 (1954年第2期) 、
《自然界和社会中运动、变化和发展》(1954年第5期)、《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
(195 4年第6期) 、《辩证法的核心--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1954年第7期)、《辩证
法和形式逻辑》(上、下,1954年第8-9期) ,吴大琨的《辩证唯物论与政治经济学》
(上、中、下,1954年第10-12期) ,蒋捷夫的《概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上、下,
1957年第9-10期),魏明经的《论否定之否定》(上、下,1957年第10-11期),林雨青
的《论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1962年第1期) ,蒋捷夫的《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几
个问题》(1963年第5期) ,薛岩彬、李海平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吗?》(1964年
第3期) 、《不能混淆量变和质变的界限》(1964年第4期),孔阶平的《理论工作者也
应从徐寅生同志的讲话中学习辩证唯物论》(1965年第3期) 、《从临沂地区治山治水
的经验中学习唯物辩证法》(1965年第4期) 等文,对唯物辩证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
述和讨论。
50年代,山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论文也多发表于《文史哲》上。如山东大
学历史系学生集体写的《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树立起来》(1952年第7期) ,葛懋春
的《上层建筑改变条件及其规律的几点商讨》(1952年第5期) ,吴大琨的《关于从资
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规律问题的讨论》(1953年第6期) 、《答项文和同
志》 (1954年第4期) ,项文和的《对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认识》、
《读费·尼·尼基甫洛夫同志〈论不同国家从奴隶占有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几个共同的
规律性〉一文后的体会》(1957年第2期) ,童书业的《答吴大琨先生》(同上)等,对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蒋捷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和科学性》
(1955年第8期)等文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和科学性的关系问题。
山东哲学界在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进
行了批判。对胡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批判的论文主要有童书业的《“行为主义”批判》
(《文史哲》1953年第6期) 等。继批判胡适之后,受“左”的思想影响,又错误地开
展了对胡风、华岗、杨献珍、冯定等人的批判。如1954年至1955年《文史哲》发表的
《批判华岗的〈社会发展史纲〉》、《揭露胡风的马克思主义伪装》等;60年代前半
期,《文史哲》、《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的署名政文、齐哲文等的《进一步认清杨
献珍同志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实质》、《矛盾调和论的一个新标本--驳杨献珍
同志的同一即等同论》 、 《调和红与专矛盾就是坚持只专不红的资产阶级方向》、
《红与专是“合二而一”的吗? 》、《必须揭露为资产阶级理论辩护的真理观--冯定
同志的真理观剖析》、《冯定同志为什么要坚持宣传反动的统治阶级有唯物观点? 》
等一大批批判文章,认为杨献珍的“合二而一”和冯定的真理观是资产阶级的,是调
和矛盾,取消斗争,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阶级斗争和毛泽东提出的“一分
为二”观点的。
五六十年代,山东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不少。仅山东人民出
版社就出版数十种。其中山东学者的论著主要有:华岗著《辩证唯物主义大纲》 (19
55年) 一书,共11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
基本问题。马雨亭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葛春霖著《唯物辩证法》、丁
雨晴著《唯物辩证法的范畴》(1957年)等书,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进
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和阐释。山东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蒋捷夫的《对立统一规律》
(1962年),关锋的《谈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954年)、《对立的统一和斗争》、
《由量变到质变转化之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论普遍联
系和发展》(均为1956年出版) 等。山东人民出版社自编的《哲学学习问题解答》(辩
证唯物主义部分, 1957年)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编《哲学问答》 (上,1
962年),宋鲁昆、孙梅生编《哲学通俗讲话》(1959年),山东大学编写组编《哲学通
讯--辩证唯物主义部分》(1975年)等书,都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进行
研究和介绍。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论著,主要有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书厢 (署名舒
湘) 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955年)一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观点论
述了人民群众各个阶层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历史作用,既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的功绩, 也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钱仲宜、丁雨晴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
(1957年)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其他还有金英的《从碰钉子
说起--主观与客观的关系》(1956年),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哲学研究所编《全民学哲
学的一面红旗--范县第村学哲学的经验》 (1959年) ,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和出版的
《宣传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第一、二辑,1955年) 、《哲学基础知识》(上、
下,1956年) 、《哲学学习问题解答》(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957年)、《运用唯物辩
证法指导生产斗争》(1966年)等。
“文化大革命” 时期,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大批判,山东人民出版社于1
971年编辑出版的有关这方面的书有《狠批资产阶级人性论》 、《狠批反动的“唯生
产力论”》、《狠批唯心论的先验论》、《坚持唯物论,批判唯心论》等。但这些书
没有多少学术价值,而且有些观点也是错误的。
80年代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著作主要有:山东大学《反杜林论》释
注编写组的《〈反杜林论〉释注》(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分解释和注释两部分分
别对《反杜林论》及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做了解释和注释,在
忠于原著的原则下,尽量准确地提示和阐发了恩格斯在该书中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并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变革的新经验论述了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该著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编写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干部读本》(山东大学出版社1982年),臧乐源、戴述雨、欧是编著《马
克思主义概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山东省高校哲学教材编写组编《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原理》(同上社1983年),王文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期的运用和
发展》(同上社1984年),李庆臻等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学教程》(同上社1985年),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系统哲学教材编写组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上),王连
法著《哲学新形态》(同上社1991年) ,王荣栓著《哲学原理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1991年),孟庆仁著《历史辩证法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亓子杰、杜金亮等著《马克思主义论纲》(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年),万永侠著《马克
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 (济南出版社1991年) ,谭鑫田主编的《少年哲学导向丛书》
(共33册,明天出版社1995年)等。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真理观、认识结构论的研究与讨论
(一)实践与真理的讨论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人们已对实践与真理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五六十年代,
山东哲学界对这个问题有所研究。 主要成果: 伯益、茂堂、可英编著的《谈真理》
(山东人民出版社1963年),该书谈了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以及其同实践的关系问题。
但是,随着“左”倾教条主义的膨胀,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反革命集团”
搞极左,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绝对化,把毛泽东神化,否定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与制约。
一时有许多人因“真理一分为二”问题被打成“反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左”的指导思想并未根本改变,“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流毒仍未肃清。在“文化大
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里,人们对“两个凡是”的禁锢和“左”倾思想的压抑,感到极
为不满。 因此,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 一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一场大讨论。197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光明
日报社组织在北京召开真理标准讨论会,山东的张明、王文英、邢志第、崔同顺、龚
兴等应邀出席会议并参加了讨论。
1978年10月16日,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在省委党校领导干部读书班开学
典礼大会上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问题发表了意见。
1978年10月21日至30日,山东大学举办文科学术讨论会,重点讨论了“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会议收到一批论文。1982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山东省
委宣传部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在泰安召开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大会。 大会以
实践标准为中心议题进行了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山东哲学界产生了一批成果。论
文方面,有邢志第的《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 (《大众日报》
1978年10月28日)、《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学术论坛》1983年第4期),
王文英、孟庆仁、林辉基的《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东岳论丛》
1983年第2期),彭立荣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试析》(《哲学研究》
1984年第4期),罗川山、同满宏的《论实践的内在本质》(《东岳论丛》1989年第5期),
李荣海的《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理解实践的特征》(同上刊1993年第6期) 等文,论述
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特征、产生、发展,以及科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石,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等问题。
山东哲学界还进行了“检验实践标准”的讨论,发表了一批讨论文章,提出了以
下几种观点:万永侠的《生产力标准系统是检验实践的尺度》 (《山东师大学报》19
91年第2期) 一文提出生产力检验实践的观点。《东岳论丛》1989年第4期开辟“检验
实践标准讨论”专栏,发表纪玉涛、陶富源、吴桂荣、蔡启明、穆存义、齐有忠等人
的文章。纪文认为检验实践的标准是实践的目的,目的不同,检验标准也不同;陶文
认为人的发展是实践正确性的检验尺度;吴文认为实践结果是检验实践的标准;穆文
则提出事实和价值是检验实践的标准;蔡文认为检验实践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1978年, 《文史哲》 第6期发表樊瑞平等人的《真理没有阶级性》 和臧乐源的
《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两文,前者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
科学都一样,否则会陷入主观真理论;后文认为,社会科学真理有阶级性,某一真理
只为某一阶级发现、掌握、运用,为某一阶级服务。此外,刘良海的《论真理的整体
性特征》(《哲学战线》1995年第2期),论述了真理的整体性。
这个研究领域其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张学惠的《谈谈实践第一的观点》 (河北人
民出版社1979年) ,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
9年),彭立荣、李锡林的《实践的自述》(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等书,阐述了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核心和灵魂等问题。
(二)关于认识结构和科学认识问题的讨论
这方面的主要论文有:李庆臻的《论科学认识发展的渗透规律》和马来平的《科
学认识的功能》(均载《文史哲》1990年第6期) 两文,分别对科学认识发展的渗透规
律和科学认识的功能进行了论述。邢新力的《科学认识的建构》 (《东岳论丛》1988
年第1期)一文指出,主体的认识活动就是反映过程和建构过程的统一,反映是客体向
主体的内化。建构是主体向客体的外化,观念的东西是对物质的东西的创造。王铁林、
赵风华的《论认识的结构》(《东岳论丛》1990年第3期) 一文,提出了认识的二项式
和三项式的认识建构形式:
唯心主义的:主体作用方向客体;
唯物主义的:客体作用方向主体;
辩证唯物主义的:主体作用方向实践作用方向客体。

三、马列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研究与建立“方法学”的设想
这方面的主要成果,著作有:吴玉黎、邢志第主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概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孟庆仁著《科学世界观的历程》(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等。两书分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唯物史观问题,以及中国
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积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论述,使之
系统化、理论化,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论文有:邢志第的《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 (《文史
哲》1986年第4期) ,吴玉黎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理
论学刊》1990年第2期) ,周向军的《论方法功能的限约性》(《山东大学学报》1991
年第4期)等。这些论文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世界观既是统一的,在内容、职
能、出发点、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上又是有差别的。
王连法的《加强应用研究, 发展马克思主义》 (《东岳论丛》1984年第5期) 和
《应用哲学和哲学现代化》(同上刊1987年第3期) 等文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是
由它的理论哲学和应用哲学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应当是“两部三层”
的结构形式,从而提出建立“理论哲学”与“应用哲学”问题。
80年代初,山东哲学界提出了建立“方法学”体系问题,认为“方法学”不属于
方法论,而是一个新学科群。韩民青的《关于方法学的初步设想》 (《东岳论丛》19
82年第4期) ,陈远的《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学科--方法学》(同上刊1986年第4期),刘
蔚华的《论人与世界》(同上刊1988年第5期)等论文,均对“方法学”进行了论述。

四、马列主义哲学建构问题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问题
对这个问题,山东哲学界进行了讨论,大体提出了以下观点:1.“本体建构论”。
安维复的《重新发现本体论》(《东岳论丛》1989年第3期) 一文,认为本体论是一切
哲学的理论核心,它包括着认识论、方法论。2.“意识结构论”。邢志第的《自然科
学是社会意识吗?》(《东岳论丛》1984年第1期)一文认为,人类的意识结构是由一般
意识、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三个层次构成的。3.“三重关系论”和“系统结构论”。
韩民青在《论意识的三重关系》(《东岳论丛》1987年第2期)一文和《意识论》(山东
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一书中分别认为意识有机能意识、系统意识和结构意识要素三重
关系,人类意识结构包括知识观念、意向观念和决策观念三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的子系统。
此外还有邢志第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区域中的特殊表现》(《理论学刊》
1985年第6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标准质疑》(《齐鲁学刊》1987年第4期),
吴桂荣的《论主体概念的规定性》(《东岳论丛》1989年第1期) 等文,分别对哲学基
本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各方面的表现、物质第一性与意识第二性是划分旧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而不是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进行了讨论。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
山东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讨论:1.矛盾结构的多样性。刘蔚华
的《矛盾结构的多样性》(《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期) 一文认为,矛盾的结构是
多样的,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的形式都有,但一分二是其基本形式。2.矛
盾和对立统一的异同。王同的《矛盾含义之我见》(《文史哲》1990年第6期) 一文认
为,矛盾概念只看重事物的分,而对立统一既着眼于事物的分,又着眼于事物的合。
3. 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于海江的《再说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运动与静止》(《东岳
论丛》1986年第1期)一文指出,在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关系中应坚持三个基本要点:
两点论、重点论、转化论。4.矛盾的统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李庆臻的《关于正
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文史哲》1979年第4期) 一文认为,斗争性是事物发
展的动力,同一性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5. 刘兆瑞的《矛盾运动源泉探讨》(《东岳
论丛》1990年第6期)一文认为,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是矛盾双方互相作用
的中介,是矛盾运动的源泉和动力。6.万永侠的《论和谐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基本状态》
(《理论学刊》1991年第2期) 一文提出,和谐是事物发展的动力。7.否定之否定规律
趋势不是完全上升的。李威周的《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趋势和结局》 (《天津社
会科学》1984年第3期)一文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上升或螺旋式
上升发展;平行或波浪式发展;下降或螺旋式下降。此外还有吴桂荣的《矛盾经过中
间环节互相过渡》(《东岳论丛》1991年第6期)等。
这方面的主要著作, 除了韩民青的《意识论》 外,还有聂风俊、李鼎文主编的
《论形而上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一书,论述了形而上学产生的根源、表现形
态及历史作用,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天然联盟,与唯物论在本质上排斥,与辩证法根
本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