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 农村经济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38&run=13

山东农业,历史悠久,产业齐全。晚清时期的农村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提高农业
产量、发展经济作物等方面。当时的济南尚志堂出版过《蚕桑萃编》一书,光绪二十
七年(1901年)济南秀文斋出版了曹倜编的《蚕桑速效编》,介绍了植桑养蚕知识。
民国时期,农村经济研究逐步向理论方面深化。1933年,省立民众教育馆印发了
董汰生编的《农民记账法》。1936年出版的日本人天野原之助撰写的《山东农业经济
化》,着重探讨了30年代山东农村土地占有和利用的情况,认为土地过分集中、兵祸
天灾及人口过剩,导致下层农民大批破产,并造成农村人口大量向外迁徙。这是一部
在研究方法和论述体系上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论著。1940年,山东留日同学会出版
了徐秉谦著的《农村合作要义》。这一时期的成果还有山东农业技术员训练所的《农
业概论》、《山东农业概要》和《山东林业概要》(出版年代不详)。在解放区,胶东
联合社编著的《中国农村经济常识》(1943年)、山东新华书店编的《边区的劳动互助
组》 (1945年) 等书也相继出版。在农村经济调查方面,影响较大的有王耕今整理的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滨海区农村经济调查》 ,共7篇,原刊于1943年至1945年中共中
央山东分局调查研究室编印的《材料汇报》第10、12、13、14、15期,后又由山东农
工部农业合作化史编写办公室编辑出版,载1989年的《山东党史资料》。
新中国建立以后,山东在土地改革、农业发展政策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方面都有
一些研究成果。1950年,山东新华书店编辑的《土地改革手册》一书出版。1951年,
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发展农业生产十大政策》一书后,陆续出版了张太著的
《逐步走向合作化的韩恩互助组》(1952年)、季云的《现阶段中国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2年)、王众音的《张献文农业生产合作社研究》(1953年)等书。1954年,席星加
撰写的《中共猛虎崖村支部领导农业生产经验》一书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编的《几
个乡村支部领导互助合作的经验》 也正式出版。刘伟在《文史哲》1956年第1期上发
表了《实施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意义》一文。在合作社收益分配的研究方面,山东人民
出版社编写出版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问答》 (1955年) ,出版了艺文撰写的
《农业生产合作社必须正确处理收益分配问题》(1956年)、江帆的《高级农业合作社
怎样做好收益分配工作》。1956年,成思等著的《怎样实行劳动定额制度》和山东人
民出版社编的《农业合作社制定劳动定额的经验》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季
星如编写的《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1961年),邵玉辉著的《谈加速农业
现代化进程》(1961年),宿焕民编著的《集体经济和家庭副业》(1962年),吕建生编
写的《建立生产责任制》和卢星文、秦绪佳编写的《五莲县发展多种经济生产的经验》
(1959年)等。山东省经济研究所组织理论工作者和会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撰写了一
批论文和调研报告。《劳动积累是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好途径》与《多快好省
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一个好典型》 两篇调研报告发表于《文史哲》1965年第5期和
第6期。 山东省革委会农林局和山东农学院编写的《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会计教材》
(1976年)与齐力著的《办好社会主义农业讲话》(1975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鲍
雨立撰写了《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破与立》1975年第5期)一文。
1978年以后,山东的农村经济研究紧密围绕农村改革与发展进行,先是围绕包产
到户,继之围绕农业经济模式,再进而研究农村小康、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农业产业
化,90年代以来集中研究东西部结合、西部脱贫和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等。
1980年,季星如通过深入调查写成的《关于包产到户的性质、矛盾和发展前景的
探讨》(《东岳论丛》1981年第1期) 一文,是全省第一篇较系统地从理论上支持包产
到户、批判极左思潮的论文。1984年,他发表了《山东农业发展战略漫谈》 (《东岳
论丛》第6期),另外围绕农村经济问题,他还写过一些论文,力图从理论上解释农村
的经济现象,总结农村改革和发展经验。他的农村经济论文有这样几个基本观点:一
是强调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决策,一定要从现有生产力水平出发;二是强调尊重农
民的意愿;三是提出要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四是认为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只能从总结
中国实践经验来探讨路子,外国模式不能照搬,要从全国的实践升华自己的理论。在
这方面的成果还有南振中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洪林的
《谈谈不断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问题》 (《东岳论丛》1981年第5期) ,刘荣勤的
《总结群众实践经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东岳论丛》1982年第6期) ,夏有梁
等的《经济发达地区完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1983年第6
期),翟全祯的《论农村必须实行生产责任制》(《山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等。
1984年,陈光林就农村第二步改革和农业结构问题发表《浅论建立合理的农业内
部结构及其意义》(《山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关于农业结构的概念和层次》
(《文史哲》1984年第6期) 等论文,提出“贸工农结构”的观点。季星如的《农村多
种经营的几个理论问题》(《东岳论丛》1981年第5期),提出了多种经营的战略地位、
指导方针和规律问题。董建才的《小城镇的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 (《东岳论
丛》1985年第3期),提出了发展小城镇,变革农村结构的观点。李云显、陈希玉、李
敏的《实施农村产业政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东岳论丛》1990年第5期) 提出了针
对性较强的对策措施。陈会英的《中国农村产业结构演化问题研究》 (《农村经济与
社会》1991年第4期),对农村产业结构高级化做了研究。
80年代,刘荣勤的《农村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村经济》1985年第6
期) 、《论股份式合作》(《农业经济问题》1985年第11期)、《发展完善合作制度的
基本方向》(《东岳论丛》1986年第6期) 等论文,提出了合作经济理论的一般原理和
重新研究合作经济理论的重大意义,指出股份式合作在农村二、三产业的实践中将得
到迅速发展,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后,刘荣勤主持多项课题,对合
作经济的一般原理、社区合作、企业合作、农村流通与金融合作、科技合作等模式,
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989年,韩元钦主编、刘荣勤等参加编定的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刘荣勤、
张清津的《论社区性合作经济发展模式》(《东岳论丛》1989年第3期) ,就家庭承包
双层经营体制的特点、现状与趋势,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土地适度规模经
营问题,农工商一体化经营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中的观点,立足当时的现实,
与中央两年后强调的政策完全符合。关于股份合作制,山东学者的研究在全国居于领
先地位。1988年,淄博市周村区列为全国股份制改革实验区。他们在实践中做了很多
探索,理论界也对此多次研讨,并逐步总结经验。随后,诸城市、莱州市、阳信县、
昌乐县等市县也加大了股份制改革力度,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经验。诸城市提出的
股份制改革是公有制改革的实现形式,是农村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
响。 对此, 理论界也多次探讨, 朱建成等主编的《股份经济在我国的探索》一书1
991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新文、高山在《试论股份合作制对乡镇企业机制转
换的作用》(《东岳论丛》1989年第2期) 一文中对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制的作用,给予
了充分肯定。
1979年到1984年, 农业持续高速增长,其后5年间农业出现了新的徘徊,粮食生
产出现萎缩,如何尽快打破农业种植业徘徊局面,成为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
专家学者开展了深入研究。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持,山东社
会科学院等单位协作,进行了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研究,写出了《2000年山东农村产业
结构综合研究报告》 (1986年5月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收入《1996-2000年中国农村
产业结构综合研究报告》一书印发) 。该报告从山东农村实际出发,研究了农村产业
结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了山东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保持农业持续发展的综合对策。
刘淑琪的《论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数量结合型农业的转变》(《东岳论丛》1986年第2期)
一文指出,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应当在农业发展战略思想上,由重视数量型农业向
质量数量结合型农业转变,并据此合理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曹和光发表了论文《农
业发展战略的整体性和区域性》(《东岳论丛》1990年第2期) 。1990年,由马中光负
责,曹和光、叶永保、刘荣勤、王明钢等参加,完成了《打破山东种植业徘徊局面,
确保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山东农业发展形势
做了分析, 提出8条使农业再上新台阶的对策。许润芳主持完成了《扭转山东省种植
业徘徊局面的对策研究》(《东岳论丛》1990年第4期) ,该报告分析了山东省粮棉油
生产中面临的问题、潜力和近期发展目标,就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完善体制改革、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健全法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20余条对策建议。
对发展粮食生产和保护农业也多有研究。王凡金、李善峰编著的《现状与选择》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 一书对粮食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大海在《求是》1995年第9
期发表了《经济越发展越要保护和扶持农业》;高焕喜著有《庭院经济》 (中国农业
出版社1990年)。在林业经济方面,许润芳的《试论山东林业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模式》
(《林业经济》1996年第4期) 一文提出,山东林业的发展必须走以生态防护和木材培
育相结合的开放、复合的生态型模式。他的《对山东林业发展战略有关问题的几点看
法》(《东岳论丛》1984年第2期) ,提出了正确处理农林关系、确定山东农业战略的
观点。
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促使乡镇企业研究开始起步。1984年,卢新德、郑克中、
郑贵斌撰写的《乡镇企业经营须知》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文魁主编的《中
华大地上的绚丽春花》(同上)一书收编研究乡镇企业发展的47篇调查报告和论文。耿
希海编写了《乡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并与包德坚等合编
了《乡镇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同上)。郑贵斌、杨录年等合著了《乡镇企业发展研
究》(青岛出版社1987年) 一书。张文杰等主编的《乡镇企业通论》(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7年),鹿道信、耿希海、郑贵斌主编的《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学术书刊出版
社1989年) ,郑贵斌著的《乡镇企业发展方向与趋势》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 与
《乡镇企业经济学》(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年)等,认为乡镇企业发展面临重大转变,
应当从更高层次上思考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并预测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
势,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这方面的论著还有:韩新民、梁文生的《关于加快发展
乡镇企业的建议》(《中国乡镇企业》1987年第4期) ,刘琦等主编的《乡镇企业发展
的大思路》(海洋出版社1990年),郑贵斌主编的《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展望出版社1991年)。由陈光林主持的、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和山东社会
科学院科研组织处组织的部分理论工作者撰写的《立足市场发展乡镇企业》(《求是》
1993年第24期) , 系统地总结了山东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 该文获中共中央宣传部
“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
农村经济理论,反映在地域空间上就是县级经济研究。80年代以来,山东的县级
经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经济发展。特别是围绕诸城、莱芜、寿光、桓台、
昌邑等县市的改革与发展,高昌礼、季星如、曹和光、刘荣勤、王明钢、高焕喜等在
调查研究中提出,县级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县级要认真总结自身发展的经验,
区域经济要在服从全局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县级发展走适合自身的
路子;县级领导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县级改革在农村改革中具有关键性;县级改革
的决策要有人民性。这些观点都是山东县级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总结,对山东的经济发
展起了推动作用。围绕县级经济管理,山东学术界出版发表了不少论著,如季星如等
主编的《中国县级经济管理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郭和平主编的《县级
管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陈光林、徐余主编的《县级决策概论》(山东人
民出版社1990年),高昌礼主编的《县级改革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刘守璞主编的《诸城商品经济大合唱》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刘荣勤等主编的
《国情调查·诸城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系统地总结了诸城市深化农
村改革中创造的经验,对发展县级经济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陈建坤主持的山东社
科院课题组写的《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大文章》 (《人民日报》1993
年1月18日),对县级改革进行了研究,该文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
文奖。陈建坤、秦庆武、王振海完成的《山东县级综合改革研究》 (《东岳论丛》19
94年第6期) 通过省级鉴定。刘忠泉主编的《25强县发展之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年),总结了山东25个强县的经验。许钧祥、秦庆武、孔庆亮主编的《齐鲁乡镇之星》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总结了山东部分名星乡镇的发展经验。
山东省农业经济学会就农村经济中的土地资源综合开发与土地规模经营、农村社
会化服务、农村体制、小康目标、城镇化、现代化与产业化等课题多次召开研讨会,
取得了不少成果。
关于土地资源综合开发,戴福禄、曹洪军、张学英著有《农业综合开发的理论与
实践》 (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杨学成、曾启撰有《试论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 (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陈志安、冯继康著有《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其它成果还有李茂林、徐登伟等的《黄淮平原农业开发的
几个战略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89年第1期) ,王贵贤主编的《农业区划知识全
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
关于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梁良发表了《关于土地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出路的实
证分析和思考》(《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费云良、孟建伟发表了《农村土
地规模经营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1989年1月4日)。
关于农村社会化服务研究,陈希玉的《农村社会服务浅析》 (《东岳论丛》1984
年第4期) , 较早地提出了农村社会化服务问题;其他主要成果还有:王复三等著的
《中国农村生产社会化趋势》(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蒿峰的《适应商品经济要求,
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季星如、王明钢主编的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
关于农村体制改革,梁旭光、李传章等合著有《农村变革与发展》 (山东人民出
版社1988年) 一书,李云显等发表有《山东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 (
《调查研究》1989年第29期)。李春亭发表于《经济日报》(1993年9月10日)的《加快
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步伐》一文,就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主体和载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农村实现小康的问题,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和县级经济管理研究会组织研究论
证的胶州小康县建设,中共山东省委转发了文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张殿忠主
编的《小康之路初探》1992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山东社科院承担的《山东农村
小康水平战略研究》于1992年通过鉴定;秦庆武、刘卫东等著的《农村小康战略概论》,
李力充、张清津著的《中国农村小康指标体系》,史建民等主编的《农民与农村小康》,
均于1994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对农村城镇化、产业化、现代化的研究,始终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郑贵斌发表了
《略论发展研究中农业范畴的发展》(《学习与探索》1986年第2期) 一文。他与李华
君等编著的《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曙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一书,系统地总结了
胶东农村经济模式,认为胶东模式对实现农村现代化有重要意义。刘荣勤、秦庆武的
《农村教育与农村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通过对莱芜市农科教
协调发展的调查,揭示了农村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与途径。郑贵斌、张卫国合著的《工
农利益关系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一书,从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方面探讨了
农村的现代化问题。由卢培琪、郑贵斌、张清津合撰的《农村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希望
工程》(《东岳论丛》1994年第4期) 一文,提出发展城镇是农村跨越的关键。徐文泽
等写的《寒亭模式:农村产业化经济的有效探索》发表于《中国改革》1994年第7期。
1987年,张卫国的《对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问题的思考》入选中国科协普及部、中国
科协调研室合编的《全国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协会)研讨会论文选编》。
在农村经济理论方面,主要论著有张成利、吴学义主编的《农业经济的回顾与展
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 ,刘大昌、刘小龙合作的《当代各国农业》(山东
人民出版社1989年) ,曾启主编的《农业经济管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杨
学成、史建民等主编的《农业政策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