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中外逻辑学史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30&run=13

建国以前主要是先秦逻辑思想研究。 主要成果, 论文方面:1922年,栾调甫在
《哲学》第7期发表《读梁任公〈墨经校释〉》一文,引发了一场关于墨辩的大论战。
在这场大论战中,栾调甫先后发表了《平章胡墨辩之争》、《论张仲如论刑名书》、
《墨子经上下篇旁行说》、《墨子大取篇释文叙》、《读伍非百墨辩解放》、《杨墨
之辩》 等论文,1926年,编为《墨辩讨论》论文集,子学社丛书,中华书局印行;1
930年, 栾氏又在《齐大月刊》第1卷第1期发表《因三相图解》一文。此外,孙碌撰
有《坚白离盈辩考证》一文。
著作方面:王(王献唐) 著《公孙龙子悬解》(湖北崇文书局1925年,1927年又
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旨在解释《公孙龙子》义理,同时涉及文字校勘。
栾调甫除《墨辩讨论》外,还有《名学》(齐鲁大学出版部民国版)一书。
张默生著《先秦名家学说研究》 (芝罘出版社1934年) 。该书的序文于1933年在
《山东八中校刊》第2期发表。
1947年至1948年,赵纪彬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完成《先秦逻辑史论稿》一书。该
书对中国先秦逻辑遗产进行了批判整理。
建国后17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著作主要有:高亨的《墨经校诠》 (科学出版社
1958年)。主要论文有:高亨的《墨经中的一个逻辑规律--“同异交得”》(《山东大
学学报》1954年第4期)、《试论晚周名家的逻辑》(《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
庞朴的《公孙龙子哲学批判》(《文史哲》1963年第4期)、《〈指物论〉辩谬》(《光
明日报》1962年5月4日)、《白马论一勘》(《光明日报》1962年7月13日),杨芾荪的
《公孙龙的逻辑思想--从正名主义到诡辩论的分析批判》 (《山东大学学报》1966年
第1期) ,李景春的《墨经辩证术的一个问题--兼与谭介甫、高亨先生商榷》(《哲学
研究》1958年第8期),于惠棠的《墨家“杀盗非杀人”的命题是诡辩》(《光明日报》
1964年1月17日)等都对传统逻辑思想进行了研究。
八九十年代,研究进入了新阶段。1980年11月山东省逻辑学会成立,先后举行了
8次学术讨论。1982年9月上旬,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和山东省哲学学会在山东泰安召开
了墨辩逻辑学讨论会,主要讨论了墨辩逻辑学的体系特点、成就和贡献及墨辩逻辑与
惠施、公孙龙思想的关系等问题。
1991年,山东墨子学会在滕州成立,并举行了全国首届墨子学术研讨会;1992年
10月和1994年8月, 山东又举办了两届国际墨学研讨会。这三次会议的论文集《墨子
研究论丛》(一、二、三),先后于1992年、1993年和1996年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中有不少墨辩逻辑的论文。此外论文还有陈梦麟的《从类概念的发生、发展看中国
古代逻辑思想的萌芽和逻辑体系的建立》(《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墨
辩〉逻辑范畴三题论》(《哲学研究》1987年第11期)、《墨辩逻辑学的特点及其历史
命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等,指出:《墨辩》是把“故、理、类”三
物理解为逻辑三范畴的,不能将“三物”理解为与三段论式相似的推论形式--三物论
式。
姜宝昌的《墨子的逻辑理论与实践》(载吕季明等主编《中国成人教育语文论集》,
济南出版社1991年) 一文,对《墨子》全书的言语和论辩进行了归纳、抽绎,并用现
代形式逻辑的基本框架,探讨了墨子及其后学论认识、论概念、论逻辑基本范畴、论
判断、论推理方式及墨家逻辑体系诸方面的问题,并同古希腊、古印度逻辑思想进行
了比较。
在中外逻辑比较研究方面,姜宝昌还有《古代中国墨家“三物论式”与古代印度
因明“三支论式”、古代希腊亚氏“三段论式”之比较》(同上),认为“三物论式”、
“三支论式”、“三段论式”有极大的相似性,也有明显的相异点。
金守臣还撰写了关于西方逻辑史的论文:《略论莱布尼兹的逻辑学说》 (《文史
哲》1984年第1期) 、《哈米尔顿与德摩根的逻辑学说》(载江天骥主编《西方逻辑史
研究》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
此期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陈孟麟著《墨辩逻辑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初
版,1983年齐鲁书社又出版修订本),该书对《墨辩》逻辑部分做了系统的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