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美学理论研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65&rec=26&run=13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美学思想研究
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思想研究,主要成果有:周来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美学原则》(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马克思论美》(《美学评论》创刊号)、《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文史哲》1986年第6期) 、《马克思、恩格
斯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见《美学问题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等,李丕
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哲学关系辩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 ,夏
放的《关于恩格斯未来戏剧的美学理想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理论发
展的贡献--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札记》 (均见《美学:苦恼的追求》,海峡文
艺出版社1988年),栾贻信、马龙潜的《〈资本论〉的圆圈构架和圆圈结构美学》(见
《实践--建构美学初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等。
80年代,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形成热点,主要成果有:
朱恩彬的《“人化的自然”与美》(《山东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 ,李戎的《试谈
“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与朱恩彬同志商榷》 (《山东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
《“人的本质” 与“美的规律” --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周来祥的《关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学说和美
的本质》(《学术月刊》1983年第3期),李丕显的《论知然和人的二重化》(《美学与
艺术评论》第2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李衍柱的《简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
基础--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郑涌同志商榷》(《马列主义研究》第8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夏放的《美的规律和人的尺度》、《近年来关于马克
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的美学思想讨论综述》(均见《美学:苦恼的追求》,
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 ,栾贻信、马龙潜的《从主客体的自由关系探索美和美的本
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启示》 (见《实践--建构美学初论》,山
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等。
对毛泽东美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成果有:朱兰芝的《毛泽东美学思想研究》 (人
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此书共分八章,分别论述了毛泽东美学思想的渊源、逻辑始
发点、早期美学思想、美论、美感论、艺术美论、艺术创作之美、艺术鉴赏;李衍柱
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文献--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发表4
0周年》(《山东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周来祥的《毛泽东的哲学精神与美学思想》
(《文艺研究》 1990年第3期) , 曾繁仁的《试论毛泽东美学思想的伟大意义--纪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文史哲》1992年第3期) 、《从车尔
尼雪夫斯基到毛泽东》(《文苑纵横谈》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等。

二、美的本质及有关问题的研究
50年代,关于美的本质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吕荧美的本质主观说。他认为:“美是
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
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 (《美学问题》,《文艺报》1953年
第16期) 吕荧的主观说,在当时受到批判,被说成是“唯心主义”的。实际上,吕荧
是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框架中探讨美的本质,他接受并发展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
生活”的学说。
华岗于1959年成书、于1981年出版的《美学论要》,共10个专题,对美的本质、
审美对象的特征、审美的基本范畴、文艺美学、艺术本质、文艺批评等,都提出了富
有价值的见解。关于美的本质,华岗提出了在人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把握美的本质的
思想。他认为:“人们对于现实的美学关系,就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精神肯定,就
是人们对自己的才能、力量和创造力的愉快的感受,就是自由感。”(《美学论要》,
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61年,周来祥在高教部美学教材编写组召开的美的本质问题座谈会上,首次提
出了“美是和谐”的命题。从1983年开始,周来祥陆续著文力陈“美是和谐”的观点,
如《论美是和谐》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美学问题论稿》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年) ,《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美学规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论中国
古典美学》(齐鲁书社1987年)。他说:“我认为美是和谐,是人和自然、个人与社会、
主体和客体、 理性和感性、 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论美是和谐》第73页) 。周来祥这方面的代表作还有《什么是艺术-第十届国际美
学会议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美与崇高纵横谈》(《中国社会科
学》1987年第4期》)等。
夏放在《美的本质的初步思考》(《文苑纵横谈》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认为,探讨美的本质,必须同探讨人的本质一起,从劳动的产生和发展中去寻找根
源和答案。他的论著除《美学:苦恼的追求》外,还有《美学简论》 (山东人民出版
社1984年)等。
李丕显发表有《简论美是自由的形式》(《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一
文,专著有《审美小札》(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寻美探幽--美学初鸣集》(中
国铁道出版社1995年) 等,主编有《美学导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美学基
础知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等,对美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朱兰芝在《美在审美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属性》(《文史哲》1984年第2期) 一文
中,提出了美是在审美主体与客体构成的审美关系中存在的对象性属性的观点。王世
德不同意朱兰芝的观点,发表《美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的属性》 (《文史哲》1984年
第5期) 一文同朱商榷。朱兰芝又发表了《对象性属性与美的本质问题》(《文史哲》
1986年第4期) 进行了讨论。《语文导报》1985年第3期和《中国文艺研究年鉴》1985
年卷都介绍了朱、王的这一争论。
刘玉华认为美学是有关审美思维的学科。他在《思维科学与美学》 (济南出版社
1989年)一书中对美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独立思考。
陈炎的《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学术月刊》1993年第5期) 一文,梳
理了李泽厚(“积淀说”)同刘晓波(“突破说”)的争论,批判地扬弃二者的局限,在
二者的局限处展开自己的理论新思维,认为只有在扬弃二者片面性的前提下,才能使
美学研究获得一个新的起点。此文发表后在全国美学界引起强列反响,《学术月刊》
编辑部就此组织了学术讨论会,并在《学术月刊》上开设专栏进行争鸣。此文获首届
跨世纪文学奖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杨曾宪的《审美鉴赏系统模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一书,是在美学研究中
首次运用系统论和模型化的方法破解美的本质的专著。此书分别从物理、物质、生理、
心理、动物等前文化层次和审美文化、社会发生、主客体结构中的审美关系、人本审
美本质、人本审美鉴赏等文化、社会层次,建构并阐释了审美鉴赏系统模型,回答了
“美是什么”、“美在哪里”、“美是怎样”和“怎样为美”等一系列美学的重大课
题。此书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成果还有:徐尚祯、郭化民的《美是审美对象的客观评价》 (《求是学刊》
1981年第2期),李欣复的《美在于客观基础上的主客体统一--兼与张铨锡同志商榷》
(《求是学刊》1982年第3期)、《再论美是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统一》(《东岳论丛》
1983年第6期) , 周来祥、栾贻信的《也谈艺术的审美本质--与何新、涂途商榷》 (
《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2期),马龙潜的《从艺术与科学、伦理的关系看艺术的审美
本质》(《文史哲》1983年第2期) ,王宜山的《一个被忽略了的美学范畴--美因及其
他》(《东岳论丛》1986年第6期),栾贻信、马龙潜的《实践--建构美学初论》(山东
大学出版社1989年) ,李戎主编的《美学概论》(齐鲁书社1992年),杨守森的《审美
主体否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栾昌大的《艺术哲学--艺术的主体与客体》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邹华的《审美裂弯的逻辑复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等。

三、美学的专题研究
李丕显的《自然美系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书,运用系统方法,对自然
美进行立体透视。他的《审美发生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年),将材料的分析
和逻辑的推演结合在一起,探究了物种进化、性爱生殖、原始巫术、史前艺术、游戏
活动、意识、语言等在审美发生中的不同机制,并且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其他还有
于培杰的《论艺术形式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梁一儒的《民族审美心理
学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等。